港股流动性危机下上市公司的自我救赎 私有化浪潮 (港股流动性危机怎么解决)
2024年9月12日,法国美妆品牌“欧舒丹”(Occitane)成功了她在港股市场的last day, 收盘报价每股33.70港元,市值定格在497.06亿港元。 随后,股份将中止买卖,并于10月16日撤回港股上市位置。
欧舒丹最后于2010年5月在港交所挂牌上市,也首家在港上市的法国公司。
关于欧舒丹私有化的信息最早与2023年7月传出,控股股东思索把公司私有化,并再到巴黎或其他欧洲市场重新上市。8月11日,公司发布公告称,正在思索私有化,但暂未有明白提议和条款,估量出售价不低于每股26.00港元。9月4日公司公告,终止私有化要约。
2024年4月底,欧舒丹发布公告,收到私有化要约,控股股东Reinold Geiger联同黑石、高盛等分歧执行集团,提出以溢价15.3%、每股作价34港元私有化。
1 港股私有化退市狂潮
近年来,港股市场上市公司经过私有化的方式退市数量清楚介入。据不完全统计,自2016~2024上半年,这短短的8年半时期,港股市场私有化退市的上市公司数目为70家。
而自港股市场树立直至2015年尾这漫长的40多年,经过私有化退市的公司数量仅为49家。
尽管每一例私有化的详细要素都各有不同,但大体上无非两个要素:(1)估值过低,无法反映公司的真实价值,阻碍进一步融资潜力;(2)成交量过低,无法提供有效的流动性,使得地下买卖的意义不复存在。除此之外还有关闭第二上市,或许是被大资本以更高的多少钱要约等等,但总体上,前两条占关键要素。
例如往年4月份私有化退市的赛生药业,在触及私有化要素的表述中提到,公司股价终年低迷,尽管维持上市位置却无法融资,因此选择私有化退市。确实,资本市场不能为公司终年展开提供必要和充足的资金,那么公司还有什么意义继续留在这里。
同时,股价终年继续低迷关于公司笼统和员工士气也带来严重打击。
截至目前,由于股价低迷和成交量有余,生物医药创新企业(18A公司)是港股市场密集私有化退市的板块。 据统计,2018~2023年时期,港股市场有63家生物科技公司上市,但是其中仅有七分之一即9家公司的多少钱高于发行价,其他一切破发。截至2023年底,18A公司的平均累计跌幅为53%,整个板块平均腰斩。
此外,成交萎靡也是公司选择退市的要素。像此次惹起较大关注的法国美妆品牌欧舒丹(Occitane)退市的要素就很大水平上就与成交量过于低迷有关。
据统计,欧舒丹往年截至退市前的总成交金额仅为85.3亿港元,这个数值在2023年为65.8亿港元,而2020年是公司史上成交最少的年份,全年仅成交18.8亿港元,也就说平均每日成交额为746万港元。
这关于一个总市值靠近500亿港元的公司来讲,可以说是屈辱性的低。
欧舒丹的地量成交不是孤例。相同在港股上市的全球朴素品品牌普拉达(1913.HK),在2024年至今全年总成交额仅为132.9亿港元,相当于日均成交金额为5274万港元,有余1亿。而股份成交最低迷的2016年,全年成交金额仅为57.6亿港元。
这些股份在港股的成交额还不如LV在美股市场发行的ADR的成交量。 例如LV的美国ADR于2024年至今成交金额为71.2亿美金。是Prada或欧舒丹的5~10倍。而且后两者在港股还属于第一上市,不是ADR或第二上市。因此公司有猛烈的动机选择断舍离,去一个更能真实反映股份价值的市场上市。
总之,估值过低以及成交量过于萎靡,这两者成为港股上市公司无法言说之痛,以及私有化退市的关键动因。而这正是港股市场近年来流动性枯槁的真实写照。
2 私有化能否成功,与哪些要素有关?
在港股市场,私有化相关的法律法规关键有《公司收买及兼并守则》、《香港结合买卖一切限公司证券上市规则》以及《证券及期货条例》等三大范围。
详细来看,私有化通常有四种方式,即股权收买、兼并/收买、公司重组、以及开创人回购。其中股权收买即上市公司收回部分或一切已发行的股票,并将其注销或留作自家持有。这种方式经常出现于股东或控制层以为股价被低估,以及心愿控制更多公司股权的状况。
而兼并/收买是经过与其他公司启动兼并或收买,将上市公司私有化。收买方通常会以现金或股票等方式对上市公司启动收买,以便取得足够的股权并使上市公司摘牌。
公司重组的方式,关键经过出售关键资产、划分业务或改动公司结构等方式,将上市公司重新组织为私有公司。这种方式经常出现于公司决策层以为私有化可以提高效率或成功战略目的。
最后,开创人回购即公司的开创人或关键控制层以集团或投资同伴的身份置办公司的一切股权,使公司私有化。
一桩私有化买卖终究能否成功,在法律上要求成功以下四个条件:
1. 监管机构审批:私有化环节要求经过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SFC)的审批。监管机构会对私有化买卖的公允性、信息披露、股东权利等启动评价。
2. 公允多少钱:私有化方案要求提供公允合理的多少钱给股东,以维护他们的利益,并防止内情买卖和操纵市场。
3. 完整披露:上市公司要求向股东充沛披露私有化方案和相关信息,包括要素、方案细节、收买者的身份等。这有助于确保透明度和公正性。
4. 股东支持:私有化要求失掉大部分股东的赞同和支持。通常要求抵达特定的股东赞同比例,而该比例在不同的详细案例中有所不同,普通为50%,在某些非凡案例中会高达90%。这一项是私有化能否顺利成功的选择性要素。
许多私有化提议最终失败,要素都是失掉的赞同与支持的股东人数比例达不到要求。而能否失掉大少数股东的支持赞同,往往是众口难调, 一方面不同的股东持股目的不同,有的是心愿股价下跌取得盈利,有的则是心愿稳如泰山享用分红派息;另一方面,不同人对私有化买方所出的多少钱也有不同认知。
私有化买方有看错的时辰,结果在市场顶部私有化;但散户也或许会看错,痛失逃顶机遇。当然相同的状况也完全成立,大户在底部成功私有化,几年之后要么换个市场、要么换些业务换个名字重新上市;散户则在底部以极端昂贵的多少钱交出筹码—— 总之,散户与大户、散户之间、以及大户之间的博弈,使得私有化的成功过成为小概率事情。
最经典的案例就是哈尔滨电气。
3 私有化失败的经典案例
哈电曾常终年被市场媒体与投资者病诟为丧失融资性能,哈电的股价也终年跌破资产净值。哈电也尝试过各种方式融资,但不时无法私有化。
2018年12月18日收盘前,哈尔滨电气发布停牌。随后27日提出了私有化方案,哈电集团对哈尔滨电气H股提出收买要约,目的股价4.56港元/股,比事先停牌前的多少钱高出82%。今天早晨9点哈电复牌,股价高开60%,契合预期。
此次提出要约的买方及其分歧执行人持股比例总计为60%,逾越了“无条件要约”的门槛——50%,因此随着时期推移,到最后,散户无论如何都要交出筹码。 理想上,由于收买溢价足够高,所以事先的散户是乐见其成的。
但是事态后续的展开却并没有依照既定的轨道。到转年2019年5月7日,哈电召开特地股东大会。此次会议的中心就是提出了哈电私有化的附加前提条件,私有化买方要求在5月20日截止收到H股独立股东90%的要约。一旦该附加条件未满足则私有化失败。
最终的结果大家都知道,7月19日周五盘后,哈电发布公告,在期限届满时,私有化买方团只接获88.32%H股收买要约有效接收书,未抵达90%的门槛,因此私有化失败。散户过了一个缓和焦虑无法睡眠的周末,接上去周一,哈电收盘价2.813,收跌24.65%,5月7日经过4.02港元追出来预备坐享私有化溢价的散户输掉了底裤。
预先剖析师以为,这次私有化失败,大约率是部分大股东心愿继续维持公司上市位置,不心愿以低价收买廉价了散户,因此设定了90%的独立股东要约如此高的门槛。
相同是运行这一条款的万达商业,在2016年私有化的时辰,将独立股东要约比例的门槛设定在75%。最终买方分歧执行人收到了75.13%的收买要约,鲤鱼跃龙门。
而哈电至今未能私有化,截至目前最新收盘价为2.19港元,哪些在4蚊左右追出来的散户至今也无法回本。但伤害了哈电这只股份的融资性能,致使于公司在2023年终,居然想出以内资股增发的方式融资。
如今发行H股的企业,天然是要吸引全球投资者,否则直接发A股就行了。结果今天弄得会堂堂哈电H股,却要发行内资股旁敲侧击融资,这也折射出港股市场流动性枯槁的实质。
4 运行“私有化”割韭菜的套路
私有化是港股难度最高的财技,由于环节中触及股东投票的环节,而投票的结果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但 这也使得私有化这个“工具”一旦被庄家操纵起来,割韭菜则是最狠的。 例如往年8月份刚刚出现的亚洲水泥私有化失败的案例。
亚洲水泥在8月26日盘后发布公告,称依据投票结果,其私有化方案未获赞同。在方案股份的股东中,只需约45.47%支持该方案,未抵达法定的75%要求。此外,有利害相关股东的支持票数相同有余,拥戴票占比抵达30.58%。
该私有化要约于2024年6月5日提出,要约多少钱为3.22港元。而此前一周公司停牌。可疑的是,在公司停牌前两个买卖日即5月27日和28日,公司股价延续暴跌,两天各自涨幅区分为14.25%和31.79%。5月28日收盘多少钱为3.275港元,该多少钱与私有化要约多少钱3.22港元十分靠近。而5月28日盘中最高多少钱触及3.665港元。
这两个买卖日市面上有关于亚洲水泥私有化的“小作文”流出,而散户雷厉风行,大举追入。
随后私有化提案出来之后,要约多少钱稍低于停牌前的收盘价,于是遭到市场的唾弃,以为诚意有余,于是6月6日公司股价大幅低开,当日收盘多少钱2.855港元,跌12.82%。
普通溢价不能抵达20%、30%或以上,都会被市场视作诚意有余。尤其是市况低迷的状况下,原本股价就低,你还趁机压价,那么大家只好投票拥戴。
当然,最后的结果是预料之中的出乎预料,私有化提案未获赞同,股价再度暴跌两天。目前交投于2.09港元左右,距离私有化方案发布前停牌前的最高多少钱3.665港元,累计跌去43%的价值。
这就是私有化割韭菜的经典套路:先放小作文、拉股价、吸引散户跟进,然后信息发布,继续吸引散户跟进,运行散户的贪心心里再套一波。等到最后结果发布,私有化失败,股价撸回原形。
5 总结
也许私有化曾经是股东、散户、资本重复博弈的战场,但站在当下的角度,港股市场低迷不振的局面曾经继续4年多,投资者曾经“斯得哥尔摩综合症”化,不要说挣钱,回本的心愿都逐渐渺茫—— 这样的背景下,假定有人能给出高一半甚至一倍的多少钱收走筹码,投资者大少数都会接受。 在这样的背景下假定还要运行私有化去割韭菜,那就太不苛刻了。
进入往年第二季度以来,末尾有不少知名度高的股票私有化,像复宏汉霖、赛生药业,还有近期刚刚成功私有化的欧舒丹。他们的离场,当然不是割韭菜,而是 对港股市场估值与流动性现状做出的无声抗议 。
2018年,事先的港交所经过层层阻力与困扰,终于成功了改造,迎来了一少量科技企业与创新药公司上市; 而如今,这批公司正在减速分开港股市场。港股市场曾经到了生死存亡的时辰。
“还不起”,债务压顶的华晨汽车如何自我救赎?
再陷债务风云。
10月23日,华晨汽车规模为10亿元的私募债券“17华汽05”到期,而其发行人华晨汽车未能按期兑付,出现实质性违约。 依照相关规则,华晨旗下一切债券行将停牌。 这是华晨汽车在地下债券市场上的初次违约。
随后,华晨汽车在当日的公告中证明了这则信息,并回应称:“以后资金确实出现暂时困难,所以未能按期兑付到期债券,集团正在积极努力研讨处置方法,置信华晨一定会积极妥善处置债券疑问。”
华晨集团的债务危机,早有端倪。
往年8月,中证评级披露的高隐含违约率债券名单中,华晨集团旗下的“17华汽01”、“18华汽01”、“18华汽03”赫然在列。 尔后的几个买卖日,华晨集团旗下多只债券继续下跌。
随后,华晨汽车发布债券调整买卖方式的公告,“20华汽01”、“19华集01”、“19华汽01”、“19华汽02”等8只债券暂停竞价系统买卖,仅采取报价、询价和协议买卖的方式启动买卖。
除了债券疑问,华晨汽车也未能按时足额兑付江苏信托-信保盛158号(华晨汽车)集合资金信托方案。 为此,江苏信托日前召开受益人大会,经大会审议、表决,江苏信托向华晨集团收回提早还款的通知书。
该提早还款通知书显示,华晨汽车应于10月12日兑付存款本金10.01亿元、利息2000万元、罚息668.38?万元,但截至10月15日,华晨集团并未按商定兑付存款本息。
随着华晨汽车债务风险峻化,华晨集团的主体信誉评级也在降低。 在一个月不到的时期内,西方金诚将华晨集团的主体信誉由AAA两次下调至AA-;大公国际将其主体信誉由AAA两次下调至A+,连掉4级。
评级下调的要素可以总结为一句话:担忧华晨集团还不上债。
大公评级以为,华晨集团银行授信额度降低,未经常使用授信额度小,面临一定融资压力。 同时,公司屡次被列入被执行人,触及多项股权解冻事项。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一季度,华晨集团兼并口径的银行授信额度为325.65亿元,未经常使用授信额度为23.68亿元,同比区分降低10.67%和48.22%,公司再融资才干遭到冲击,现金流压力被进一步加大。
此外,扉旅汽车经过天眼查数据显示,往年以来,华晨集团频频被列为被执行人,仅9月一个月就高达15次,以后被执行总金额超越5亿。
据悉,截至2020年3月末,华晨集团负债总额(含华晨宝马)已达1226.75亿元,其中流动负债占比78%,资产负债率接近70%,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不只如此,华晨集团共存续15只债券,存量规模为175.73亿元。 其中2020年年内到期的债券金额为13.73亿元,2021年到期的债券金额为65亿元。 共有101亿元将于1至3年内到期,61亿元将于3至5年内到期。
可见,华晨集团的短期偿债压力庞大,并不是10亿那么简易。
“华晨汽车违约的要素关键在于自主品牌盈利弱,盈利严重依赖华晨宝马(常年以来,华晨宝马系列产品营收占比超越90%),行将剥离华晨宝马对公司再融资才干发生冲击。”
华晨汽车旗下拥有华晨中国、金杯汽车、申华控股和新晨动力四家上市公司,其旗下品牌有华晨中华、金杯、华松、华晨宝马、华晨雷诺五大品牌。
但华晨宝马却成为了独一的挣钱利器。
2019年,华晨中国全年营收为40.27亿元,税前利润却有62.92亿元,税前利润高于营收的秘密正在于华晨宝马的奉献上。 假设没有华晨宝马奉献的76.26亿元,华晨中国在2019年的税前利润盈余为13.34亿元。 可以说,华晨集团的利润简直全靠华晨宝马“输血”。
而华晨中国发布的2020年中期业绩报告更是如此:往年上半年华晨中公营收14.5亿元,净利润更是到达40.45亿元。 值得留意的是,其中,华晨宝马上半年奉献了高达43.83亿元的净利润,这也意味着华晨中国其他板块盈余3.4亿元。
与此同时,从财务数据中不难窥探出华晨汽车自主阵营品牌的失败表现。 据乘联会数据,上半年华晨中华销量仅为3186辆,金杯汽车上半年总销量为7661辆,和华晨宝马同期26.2万辆的销量相比,简直不值一提。
显然,现今的华晨汽车,全靠华晨宝马吊着一口吻。
不过,这口吻很快也将消逝。
2018年4月,中国政府宣布将放宽中国汽车业本国投资者股比限制,将于2022年开放中国乘用车市场。 随后华晨集团与宝马公司达成协议,36亿欧元转让华晨宝马25%拥有权给后者。
上述买卖交割将于2022年条件支持后成功,买卖成功后华晨集团将丧失对华晨宝马的控制权,从中失掉的利润也将腰斩。
困局之下,华晨不是没想过自救。
往年5月,华晨集团向辽宁省交通树立投资集团出售华晨中国2亿股股权,相当于股本总数的3.96%;7月其再次出售4亿股,由此取得32.8亿港币资金,目前辽宁交投共持有华晨中国12%股权。
随后,市场上传出辽宁交投牵头私有化华晨中国信息,但遭到华晨集团否认。
华晨集团表示,此举是为了进一步拓展业务开展空间,打通上下游产业链和供应链,增进战略投资协作相关,为集团战略转型奠定基础。
“2025年要构成整车195万辆的年销量规模。 ”往年北京车展前夕,华晨集团还宣布了新的五年方案,希望借此来回击那些猜度它能否会在危机中倒下的言论。
据悉,该方案包括围绕着华晨制造公司展开乘用车板块的框架调整;与国际同行商谈共用平台开发协作;借民营合资公司华晨新日启动电动车方案;在商用车板块酝酿引入战略投资者,以及在跨国合资公司中争取更多资源等等。
“生死都未可知,遑论那么高的目的。 ”要知道在2019年,华晨集团全体销量仅为80万辆。
而如今关于深陷债务危机、丧失“现金”奶牛的华晨而言,195万辆的销量目的和近150%的涨幅,更像是空中楼阁。 理想上,无论从企业运营层面还是主营业务过去看,华晨都曾经根深蒂固。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