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个月累计上涨7.06% 7月1日华宝医药动物混合A净值增长0.14% (近1个月累计净值什么意思)
媒体2024年7月1日信息,华宝医药动物混合A(240020) 最新净值2.2130元,增长0.14%。该基金近1个月收益率-7.06%,同类排名3697|4138;近3个月收益率-9.12%,同类排名3548|4088;往年来收益率-14.36%,同类排名3335|3958。
华宝医药动物混合A股票持仓前十占比算计47.06%,区分为:(8.15%)、-U(5.81%)、(5.67%)、(5.20%)、-U(5.04%)、-U(3.94%)、-U(3.50%)、-U(3.50%)、(3.18%)、(3.07%)。
地下资料显示,华宝医药动物混合A基金成立于2012年2月28日,截至2024年3月31日,华宝医药动物混合A规模11.38亿元,基金经理为张金涛。
简历显示:张金涛先生:钻研生、硕士,曾在华泰联结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农银汇理基金治理有限公司、海富通基金治理有限公司、国寿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长江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从事投资钻研剖析上班,2021年4月添加华宝基金治理有限公司。2021年5月7日起任华宝医药动物优选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2021年5月7日起任华宝大肥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2021年12月14日起负责华宝翻新优选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
长春市看皮肤病最好的医院?
长`春`肤`康`同`济`医`院0431灬8591灬4788............叶后长成枝,叫做新梢或营养枝。 枝条按生长状况可分为:徒长枝、普通枝、纤细枝、叶丛枝: 苹果的花芽为混合芽。 腋花芽枝,在当年生枝的叶腋处形成的芽,第二年能开花结果的叫腋花芽。 苹果的花芽分化,多数品种都是从6月上旬开始至入冬前完成,整个过程分为生理分化、形态分化和性细胞成熟三个时期。 花芽为混合芽,花序为伞房状聚伞花序。 每个花序开花5—7朵。 开花座果开花:苹果开花期因各地气候不同而有很大差异。 一般在4~5月份,苹果(4张)每花芽有花3~7朵,且中心花先开。 苹果是异花授粉植物,大部分品种自花不能结实。 各类结果枝的比例因树龄、品种不同而有变化。 通常是幼树的长果枝和中果枝较多,随着树龄的增大,短果枝比例迅速上升,及至盛果期,一般可达70%以上,衰老期几乎完全是短果枝。 从品种上看,金帅等品种的长果枝与中果枝较多,新红星、红富士等品种的短果枝比例大,辽伏等品种容易形成腋花芽。 座果:苹果的正常果实,每果有5个心室,每心室有种子2粒。 在果实发育过程中,种子分泌激素刺激果肉生长,所以授粉受 精良好、种子充实饱满的,果形端正,果肉丰腴;反之,种子发育不良或无种子的一方,果肉凹陷瘦削而成畸形果,因此一定要配置授粉树和改善授粉。 [1] 果实品质苹果的果实是由子房和花托发育而成的假果,其中子房发育成果心,花托发育成果肉,胚发育成种子。 果实的体积膨大,前期靠细胞迅速分裂的细胞数目的增多,后期靠细胞体积的膨大。 苹果(4张)果实体积的膨大,中期到成熟之前较快,初期和末期较慢,果实重量以成熟前一个月增长最快。 果实发育期的长短,一般早熟品种为65~87天,中熟品种为90~133天,晚熟品种为137~168天。 果实色泽是商品的重要指标。 苹果着色的好和差与糖分的积累、矿质元素的协调、环境条件和激素种类、含量等关系很大。 后期控施氮肥,增施钾肥,减少果皮中的叶绿素,改善通风透光条件,提高日光照射度, 做好排水,降低空气湿度,喷施萘乙酸和2.4-D等激素,都可促进苹果上色。 苹果从花蕾出现到果实采收,一般有四次落花落果。 第一次在终花期,花梗随花谢而一起脱落,通常称为落花。 第二次在落花后一周 左右,子房略见增大,可持续5~20天,称为前期落果。 第三次在第二次落果后的7~14天,果实已达到拇指指甲大,对产量影响较大,称为生理落果,云南一般发生在5月份,北方的物候期比云南晚,发生在6月份,故称“6月落果”。 第四次在果实采收前, 落下成熟或接近成熟的果实,故称采前落果。 第一、第二次落花落果,主要是营养不足和授粉受精不良引起。 第三次落果,除果实之间争夺养分、胚内生长素缺乏外,是梢果争夺养分激烈所致。 因叶片的渗透压大于幼果,争夺养分的力量比幼果强,所以除枝时做好摘心、剪梢等抑制新梢生长外,还应及时追施谢花花肥,补充养分。 [1] 果实发育苹果果皮色泽分为底色和表色两种。 果皮底色在果实未成熟时一般表现为深绿色,果实成熟时将出现三种情况:1.绿色消退,乃至 完全消失,底色为红色。 2.绿色不完全消退 ,产生黄绿或绿黄底色。 3.绿色完全不消退 ,仍为深绿色。 果皮表色在果实成熟后,一 般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红色、绿色和黄色等三种类型,还有其他颜色,但不多见。 决定果实色泽的色素主要 有叶绿素、胡萝卜素、花青素以及黄酮素等。 花青素是极不稳定的水溶性色素,主要存在于细胞液或细胞质内。 在pH低时呈红色,中性时呈淡紫色,碱性时呈蓝色。 与不同金属离子结合时,也会呈现各种颜色,因而果实可表现为各种复杂的色彩。 影晌花青素形成的因素除品种的遗传性外,果实中的糖含量是影响苹果花青素形成的主要因素。 花青素是戊糖呼吸旺盛时形成的色素原;另外花青素还常与糖结 合,形成花青素苷存在于果实中。 因此,花青素的发育与糖含量密切相关。 任何影响糖合成和积累的因素均影响花青素的发育。 较高的树体营养水平、合理负荷、适宜的磷钾肥与氮肥比例、适当控水均有利于果实的红色发育。 温度对着色的影响也与糖分的积累有关。 中晚熟苹果品种夜温在20℃以上时,不利于着色。 果肉硬度也是果实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果肉硬度不仅影响到鲜食时的口感味觉,也与果实的贮藏加工性状相关。 苹果果肉的硬度 与细胞壁中的纤维素含量、细胞壁中胶层内果胶类物质的种类和数量以及果肉细胞的膨压等密切相关。 [1] 生产栽培编辑气候要求气温苹果图(2张)苹果树是喜低温干燥的温带果树,要求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适宜的温度范围是年平均气温9~14℃,冬季极端低温不低于-12℃,夏季最高月均温不高于20℃,≥10℃年积温5000℃左右,生长季节(4~10月)平均气温12~18℃,冬季需7.2℃以下低温1200~1500小时,才能顺利通过自然休眠。 一般认为年平均温度在7.5~14 ℃的地区,都可以栽培苹果。 苹果自然休眠期较长。 如冬季温度高,不 能满足冬季休眠期所需低温时,春季发芽不齐。 从世界栽培苹果最多地区来看,冬季最冷月(北半球1月,南半球7月)平均气温在-10~10 ℃之间,才能满足苹果对低温的要求。 中国各苹果主要产区的一月份平均气温都在此限度内。 生长期(4~10月)平均气温在12~18 ℃ ,夏季(6~8月)平均气温在18~24 ℃,最适合苹果的生长。 秋季温度,白天高夜间低时,果实含糖分高,着色好,果皮厚,果粉多,耐贮藏。 [1] 降水量苹果在生长期每亩地需降水量约为180毫米。 一般自然降水量,实际能利用到果树吸收的约为1/3,这样生长期降水量能有540毫米,已足够用。 在4~9月降水量在450毫米以下的地区则需要灌水,中国北方降水量分布不均,70~80%集中在7~8月 间,春季则水量不足。 在内陆降水量少的地区,水量不足,因此在建园选地时,必须考虑到灌溉条件和保墒措施,同时也要注意雨季排水措施。 日照苹果(2张)苹果树是喜光树种,光照充足,才能生长正常。 据山东农大测定,泰安地区金冠、新红星,光 照补偿点为600~800米烛光,饱和点在3500~4500米烛光。 在此范围内光照强度增加,光合作用也加强。 日照不足,则引起一系列反应,如枝叶徒长、软弱、抗病虫力差,花芽分化少,营养贮存少,开花座果率低,根系生长也受影响,果实含糖量低,上色也不好。 [1] 土壤土壤对苹果的生长、产量、质量的好坏影响很大。 主要因素是土层、土壤通气、土质。 总之,苹果 需要土壤肥沃深厚,排水良好,含丰富有机质,微酸性到微碱性。 风大风常给苹果的生长发育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如造成树冠偏斜,影响开花,授粉,破坏叶器官,以 及落果等,所以在风大地区建立苹果园,必须营造防风林。 冬季(12月—2月)是苹果树的休眠期,果园管理的重点是冬剪,并结合冬剪剪除病枝、虫枝,刮除粗、老树皮,以减少或消灭越冬的病虫。 一、冬季修剪1.幼龄树的修剪幼龄树的修剪应按照“以轻为主,整形与结果并重,促进早期增产”的原则进行。 (1)2—4年生幼树,在安排好骨干枝的前提下,修剪的重点是清理一层密挤枝,整好树形。 根据栽植密度,可推广小冠疏层形(亩栽80株以下)和自由纺缍形(亩栽80株以上)。 小冠疏层形:一层主枝选留3—4个,选留后对影响骨干枝生长的密挤枝进行清理,每年清理1—2个,力争2年清理完。 自由纺缍形:每年选留3—4个小主枝,主枝间距20厘米左右,对过密枝条适当疏除。 (2)5—8年生幼树已进入结果期,修剪的重点是清理层间密挤大枝,改善树体光照条件,使结果部位逐步过渡到骨干枝上。 密挤处每年清理2—3个,力争3年清理完。 经几年调整清理后的树株,小冠疏层形保留5个主枝、1—2个辅养枝,自由纺缍形保留10—13个主枝。 2.成龄树的修剪成龄树的修剪以“改善光照,提高枝质,稳定优质增产”为目的,修剪的重点是分批疏除二层以上过密的大辅养枝、大侧枝及大枝组,尽量使二层以上保留的大枝呈一条鞭向外延伸,总枝量占全树总枝量的20%以下,以利一层内膛的光照。 树冠偏高的要视树势强弱逐步落头开心,把树高控制在3.5米以下;树冠已交接的,对外围密挤枝组要疏除或改造成小型枝组,延长枝干短截,缓外促内,或采用转主换头方式改变主铡枝方向和角度,使上下左右相互错开,冠距保持1米左右,以利改善群体和个体光照条件。 二、剪除病枝、虫枝据调查,危害苹果的许多种病虫害都在枝条上越冬。 对在树上越冬的病虫害,结合冬剪彻底剪除病虫枝集中烧掉或深埋,可使来年危害明显减轻。 三、刮除粗老树皮果树粗老树皮及树干裂缝中,往往潜伏着大量越冬的病菌和害虫。 刮除粗老树皮,并烧毁或深埋,对多种病虫害具有良好防治效果,有时甚至可以完全消灭某些害虫。 [5] 栽培现状世界苹果栽培现状苹果品种(7张)世界苹果年产量约为3200万吨。 在欧洲大部分地区123,很大部分苹果用制苹果酒和白兰地。 用制苹果酒的苹果占世界产量的1/4。 美国、中国、 法国、意大利和土耳其是最大的生产国,法国、意大利、匈牙利、阿根廷、智利、南非和美国是最大的输出国。 世界生产苹果的国家有80多个,年产量超过或接近100万吨的主产国有12个,按产量排,依次为中国(46%)、美国(9%)、土耳其(6%)、意大利(5%)、法国(5%)、波兰(5%)、德国(3%)俄罗斯(3%)等。 不包括中国,元帅系和金冠是世界两大主栽品种,若包括中国在内,富士则成为世界第一大栽培品种。 美国、意大利、法国、智利、南非等新发展的果园中红富士占50%以上,中国富士栽培面积占苹果总面积的49.6%。 各国主栽品种:中国:花牛、红星、荣光、元帅系、红将军等;韩国:甘红、红露、曙光、秋光、华红;美国:乔纳金、恩派、新红星、嘎拉、布瑞本;澳大利亚:粉红佳人、澳洲青苹、姆瑞宝石等;新西兰:嘎拉、太平洋玫瑰、布瑞本、华丽;日本:富士系、国光、津轻系、王林、乔纳金、陆奥、珊夏等。 产业有了长足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 2005年栽培面积为189万公顷,产量达到2400万吨,分别占世界苹果总量的2/5和1/3,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苹果生产国。 单位面积产量由1995年的4.7吨/公顷提高到了平均的12吨/公顷。 经过近10年的区域化布局调整,苹果面积占全国果园总面积的比重由1996年的34.9%下降到2005年的18.8%,但苹果产量持续增长,2005年占全国果品产量的27.2%。 环渤海湾和西北黄土高原两大苹果优势产区,栽培面积分别占全国苹果总面积的40%、 39%,产量分别占45%、35%;红富士等优良品种的栽培面积比例达到80%以上,出口苹果和苹果浓缩汁的比例占90%以上。 苹果贮藏保鲜能力由上世纪70年代全国不足10万吨发展到超过500万吨,占苹果总产量的25%左右,鲜食苹果产后商品化加工水平逐渐提高,一批苹果生产、销售、加工企业已形成。 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苹果浓缩汁生产国。 全国加工能力10吨/小时以上的浓缩苹果汁生产型公司超过35家;鲜苹果加工量由1996年苹果产量的5%增加到20%以上;生产能力由80 年代中期不足千吨猛增至100万吨。 在苹果产业快速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诸如品种资源和土地资源的约束日益加剧;产品整体质量有待提高;产前与产中及产后脱节等等,因此,苹果产业还要进一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苹果含有较多的钾,能与人体过剩的钠盐结合,使之排出体外。 当人体摄入钠盐过多时,吃些苹果,有利于平衡体内电解质。 苹果中含有的磷和铁等元素,易被肠壁吸收,有补脑养血、宁神安眠作用。 临床使用证明,让精神压抑患者嗅苹果香气后,心境大有好转,精神轻松愉快,压抑感消失。 实验还证明,失眠患者在入睡前嗅苹果香味,能使人较快安静入睡。 用苹果洗净挤汁,每次服100毫升,每日3次,连续服用,15天为一疗程,苹果具有降低胆固醇含量的作用。 [7] 降低胆固醇:保持血糖的稳定,还能有效降低胆固醇。 防癌抗癌:减少肺癌的危险,预防铅中毒,原花青素能预防结肠癌血。 呼吸管道清理剂:改善呼吸系统和肺功能,保护肺部免受污染和烟尘的影响。 促进胃肠蠕动:协助人体排出废物,减少有害物质对皮肤的危害。 维持酸碱平衡:苹果是碱性食品,吃苹果可迅速中和体内过多的酸性物质(包括运动(运动食品)产生的酸及鱼、肉、蛋等酸性食物在体内产生的酸性代谢产物),增强体力和抗病能力。 减肥:苹果会增加饱腹感,饭前吃能减少进食量,达到减肥目的。 苹果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等多种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是公认的营养程度最高的健康水果之一。 而苹果籽更被誉为“生命之库”,营养成分更是果肉的10倍以上。 苹果籽蕴含大量植物性荷尔蒙,能有效双向调节人体内分泌,促进细胞微循环,提高细胞活性等。 [9] 然而,苹果籽中含有毒性物质氰苷。 氰苷遇酸或在生物酶的作用下可水解为剧毒物质氢氰酸(HCN)。 每克苹果籽中的氰苷折算为氢氰酸后约有几百个微克,几乎不存在致人中毒的可能,但在日常食用苹果时,也应避免食用果核部分忠告1:不妨优先选择套袋处理的苹果。 这种苹果表皮干净而均匀,在树上没有熟的苹果(14张)受到污染气体、农药喷洒等的影响比较小。 忠告2:苹果秋天成熟,新鲜苹果当时销售无需保鲜剂处理,吃果皮更为安全。 最不放心的是远渡重洋而来的外国苹果,因为它们必定要经过保鲜处理,而且国外水果打蜡更为普遍。 忠告3:新鲜苹果表面天然有一层果蜡,但还有薄薄的果粉,并非光可鉴人的样子。 苹果收获后,为了提高商品价值并延缓苹果的失水,常用打蜡机进行上光,并可能有保鲜剂处理之类问题,故看到表面特别漂亮发亮的苹果,特别是反季节苹果,最好削皮后再吃。 忠告4:最好选择有无公害、绿色和有机认证的苹果,这样的苹果重金属和农药残留会少得多,即便不等于零,也会比普通苹果皮中残留量小,吃果皮更为放心。 株药苗,培训技术人员500多名,答复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群众咨询来信600余封。 使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受益,并使陇南地区成为全国三大黄连生产基地之一。 事实胜于雄辩,只要创造出或利用大自然的有利条件,引种外地中药村完全是可能的。 药场又引进种植了西洋人参、西红花、洋地黄、浙贝母、山茱萸等54种。 不仅栽培成功,而且产量和质量都比原产地有所提高。 外地名贵药材引进种植成功,更验证了生物和适应性及其规律。 西部广袤地区的农村有着药物生长的良好植被、土壤、气候等条件,大力推广和种植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 同时由于引进的名贵中药材市场价格看好,呈逐年上涨趋势,繁荣市场 经济。 广大农户最易接受和形成共识,确实是农户致富的门路。 二、野生中草药变家植的广阔前景及紧迫性 西部贫困山区由于发展缓慢,经济滞后,生产条件简陋,广大民受传统影响,“靠山吃山”的观念根深蒂固。 而外商对本地野生资源无计划,盲目地收购。 诱使百姓,“杀鸡取蛋”式的采挖,致使中草药资源和其他绿色资源濒临灭绝的厄运。 因此大力开展野生中草药的人工种植不仅仅是为农民开辟一条致富门路,更为长远的是,关系着千秋大业挽救濒临物种,维护生态平衡,造福人类,还地球本来面目。 野生中草药变家种前景十分广阔,五马药物截止目前,已成功种植野生中药材150多种。 象天麻这种名贵中药材。 自古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是“天生神麻”“天麻会走种下没有”。 药场从1969年春天开始试种,连续三年都未成功。 后来我们对于天麻生长的自然环境进行了实地考察,并走访了千家万户向群众请教,总结失败的教训,牢牢掌握住民间说的“青树底卧天麻”即砍了青树的树桩旁边易生天麻的蛛丝马迹。 于1971年7月试种成功,成活率达20%。 正在这个时候日本科学家揭示了天麻与蜜环菌的共生关系,对药场的实验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于1975年获得大面积的天麻无性繁殖成功。 平均亩产比野生天麻增产5倍以上有的高达20倍左右。 从实验失败到稳产高产共经历了七年之久。 时间是漫长的,工作是艰苦的,探索的足迹是沉重的。 但也证明了一条真理,只要不怕失败,勇于奋斗和努力规律是可以发现和掌握的。 随即向周围省、市、县、乡、社推广,包括技术转让,一时出现了种天麻热,因种天麻成了专业户,万元户者比比皆是,但又出现了新问题,天麻退化,块茎形状变细长。 我们又看到这样一情景,天麻在地面上有茎、花、果实。 有了果实就一定会进行有性繁殖,于是我们在蜜环菌上进行接种天麻果实的实验,果然成功。 这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吧!有效地防止了天麻退化,保证了天麻种植的质量。 1982年12月4日的《甘肃日报》上披露了这一消息。 猪苓也是一种奇缺的名贵中药材。 其功能为利尿渗湿,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脚气,泄泻、淋浊带下,经中外医药专家的研究测定还有防癌、抗癌之作用。 猪苓的生长也有神密难测的特点,从盘古开天到今是靠天然野生供给。 因为它也和天麻一样深睡地下,地面不露踪迹采药者全凭经验寻找。 药场从天麻和蜜环菌的共生关系中得到启发,把蜜环菌和猪苓栽培在一起,经过多次实验,选择不同的地理条件,又取得猪苓人工种殖的有性繁殖的成功,每窑的产量高过野生的20倍以上获省科学成果二等奖。 此外本地野生的钮子七、竹节参、羽叶三七均有滋补强壮、散淤止痛,止血之功效,它们的总皂甙都比西洋参、人参高的多,据崔德先生著《西洋参专辑》记载:西洋参的总皂甙为7.06%,人参为4-7%而三七则为10,9%,钮子七9.62%。 竹节参13.66%。 这三种药材。 我场均以野生家种成功。 如果能开发利用将会发挥更大的医药效应。 因为这三种药材种植起来比起西洋参、人参来要容易的多。 那么其他草木或木本药材种植更易家种成功。 综上所棕在西部贫困山区广泛开展中草药种植是农业走向市场,农民脱贫的理想项目,应大力倡导,建议列为西部开发和实施十五计划的项目之一。 最近甘肃省省长宋照肃在讲话中把发展中草药的研究和种植作为甘肃开发的三大计划之三,是颇有见地的,是结合西部农村实际的。
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急啊,好的追加50分
防治作物害虫的微生物苏云金杆菌杀虫晶体蛋白是现今最为成功的生物防治昆虫的方法,科学家开发其它种类的生物性杀虫剂,可填补杀虫晶体蛋白的不足,做为作物害虫防治时,轮替使用的管理策略。 目前其它可用的生物性防治昆虫的工具有:杆状病毒、虫生真菌及虫生线虫等。 苏力菌杀虫晶体蛋白的主要标的是昆虫的幼虫,对成虫是没有作用的。 杆状病毒、虫生真菌以及虫生线虫都能感染昆虫成虫,这些生物防治制剂与杀虫晶体蛋白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 杆状病毒:杆状病毒对昆虫的感染有极高的专一性,其它动物不会成为杆状病毒的标的。 虽然如此,病毒对标的昆虫的致死力却十分缓慢,故杀虫效果不佳。 为了弥补这个缺点,科学家已利用遗传工程技术,将其它毒素基因或激素基因选殖进入杆状病毒内。 在病毒感染标的昆虫的同时,选殖在病毒内的毒素或激素便可在标的昆虫体内大量合成,因而可加速昆虫的致死时间。 北非毒蝎的神经毒素基因转殖入杆状病毒就是一个颇为成功的例子。 此外科学家又把昆虫的变态青春激素基因选殖入杆状病毒,经感染后,标的昆虫因受到激素的刺激而开始进行变态作用,导致昆虫停止进食,因而达到生物防治的目的。 虫生真菌:由于虫生真菌对昆虫有极高的感染专一性,很多对杀虫晶体蛋白没有作用的昆虫,虫生真菌可对其产生毒害作用,因此是杀虫晶体蛋白的一种互补性代用品。 常用的虫生真菌及其作用有:黑僵菌——作用于叶蝉;绿僵菌——作用于大尾熊蝉;紫僵菌——作用于蜘蛛;青霉菌——作用于金花虫;虫霉菌——作用于蚊虫;以及冬虫夏草菌—— 作用于蝇类昆虫等。 虫生线虫:每一种虫生线虫都会与一种属肠细菌科的细菌共生,利用虫生线虫的保护,肠内共生菌可顺利进入昆虫体内,而避免了昆虫对细菌的抗性作用。 进入昆虫后,肠内共生菌会在昆虫的血体腔中大量繁殖,致使昆虫死亡,并分解昆虫组织,以做为线虫的食物来源。 这样的共生系统也是一种生物防治昆虫的好方法。 微生物农药今后的蔬菜生产在农药使用方面要求将更加严格,现阶段各级政府积极倡导微生物农药的使用。 微生物农药是一类发展较快的生物农药。 微生物农药包括农用抗生素和活体微生物。 农用抗生素是由抗生菌发酵产生的、具有农药功能的代谢产物,例如:井冈霉素、春雷霉素等,可以用来防治真菌病害;农用链霉素、土霉素可以用来防治细菌病害;浏阳霉素可以用来治蛾类;最新开发的阿维菌素可以用来杀灭害虫、畜体内外寄生虫,用量低、效果好。 活体微生物农药是有害生物的病原微生物活体,即用了这些活的微生物可以使有害生物本身得病而丧失为害能力。 例如,白僵菌、绿僵菌是一类真菌杀虫剂(即本身是真菌,具有杀虫活性);苏云金杆菌(即Bt)是一类细菌杀虫剂;核多角体病毒是一类杀虫剂;鲁保一号是一类真菌除草剂。 微生物农药是以生物体如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为原料而制成的一类农药。 它的特点是安全可靠,不污染环境,对人畜不产生公害,而且原料易获得,生产成本低,是当前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一种农药。 生产中常见的生物农药有以下几种:Bt乳剂:是常用的细菌生物农药,它的制成品为米黄色乳剂,乳化性能好,杀虫谱广,对20多种蔬菜、茶、果、烟等植物的鳞翅目害虫防治效果为80- 90%,主要防治对象有松毛虫、玉米螟、棉铃虫、粘虫、稻纵卷叶螟、茶毛虫等。 Bt乳剂是一种胃毒剂,害虫食后能产生一种特殊的酶。 这种酶可以分解昆虫肠道当中的一种蛋白质,从而使害虫肠道穿孔,肠道里的东西流入体腔,最后死亡。 使用时应掌握气温在15℃以上,一般以20℃为适宜,施用时间应比施用化学农药提前2-3天为宜。 青虫菌和杀螟杆菌:菜青虫吃了粘有青虫茵的菜叶,肠壁会很快穿孔,变成团团泥浆死去。 杀螟杆菌用于防治稻纵卷叶螟、三化螟,还能防治苍蝇、蚊子、松毛虫、白蚂蚁、稻苞虫等害虫。 白僵菌:是真菌生物农药,对防治松毛虫和水稻害虫黑尾叶蝉有特效。 白僵茵液接触害虫后,通过体壁进入害虫体内,很快会萌发菌丝,吸收害虫的体液,使害虫变僵发硬而死。 井冈霉素:防治水稻纹枯病有特效。 抑制水稻纹枯病病菌菌丝,有效期长达20天,耐雨水冲刷,对人畜安全无毒。 农用抗菌素和植物抗菌素:这两类农药是真菌生物农药。 在生产上应用的抗菌素有春雷霉素、庆丰霉素、多抗霉素、土霉素、灰黄霉素、放线菌酮链霉素等。 如农抗120是一种新型的农用抗生素,对瓜、果、蔬菜、花卉、麦类、烟草的白粉病及水稻、麦类的纹枯病,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王铜)林业害虫微生物防治进展□吴钜文(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保环保所北京)摘要:文章叙述了昆虫病原真菌、昆虫病原细菌、昆虫病毒等昆虫病原微生物及复合型微生物杀虫剂。 并对使用面积最大的球胞白僵菌杀虫剂的生产,产品质量标准检验、产品包装及防治对象和应用效果作了较详细的阐述。 此外,还介绍了防治林业主要害虫具很大活力的昆虫病原线虫的应用。 关键词:病原微生物白僵菌复合微生物杀虫剂线虫我国森林害虫有4000~5000种,易于暴发成灾的重要害虫达几十种,每年发生面积近600万公顷,如松毛虫年发生达150万公顷,杨树蛀干害虫发生近50万公顷,杨树食叶害虫达70万公顷,大小蠹虫近30万公顷等等,每年国家需要投入巨额经费开展防治,以保护绿化的成果和挽回经济损失。 结构合理、健康的森林(如原始林和次生原始林)属于K类较稳定的生态,害虫与天敌处于相互制约的动态平衡,除非有极大的干扰因素(如气候、人为因子)一般不会破坏这种平衡,不会形成虫灾。 仅以松毛虫为例,我国已知天敌达530种,包括天敌昆虫314种(寄生蜂类168种,寄生蝇类48种,捕食性昆虫146种)捕食性动物198种(鸟类117种,蜘蛛69种,其它13种),病原微生物17种(真菌9种,细菌5种,病毒4种)(吴钜文,1979,1990a)。 在东北区截止1984年统计亦知松毛虫天敌达527种(吴钜文,1990b)。 但现在森林害虫成灾的多为人工林或遭破坏后的次生林,树种单纯,间伐修枝过度,甚至乱砍滥伐,郁闭度低,植被稀少,加之使用广谱性化学农药等等,形不成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不具有生物多样性能发挥的生态平衡效应,即没有自控能力的森林,虫灾的发生不可避免。 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和我国经济的发展,对上述林地改造及新造林要考虑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多树种合理配置,加强保护和管理,贯彻生物防治,促进形成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提高自控作用,实现可持续林业的总目标已是势在必行。 本文仅就近十年来我国一些实用的微生物防治技术在林业害虫防治中取得的进展做简要综述。 1 昆虫病原真菌1.1 白僵菌1.1.1菌种株系筛选鉴定:现已能利用RAPD-PCR检测3种白僵菌及地孢白僵菌种内变异(李增智等,1998),菌株间的DNA图谱表现了明显的多态性,但与寄主和采集地未表现相关性(林华峰等,1998)。 室内测定表明,白僵菌胞外蛋白酶产量大的菌株,松毛虫死亡率高,而产孢量大小与菌株毒力之间没有明显相关性(樊美珍,1994)。 通过紫外诱变获得了CHI1316菌株,几丁酶活力提高3倍,遗传稳定(彭仁旺等,1995)。 紫外线对白僵菌的影响表现在孢子活率降低和孢子萌发延迟,使毒力下降两方面,两者和毒力的相关性为0.8293和0.8448,均达极显著水平,因此白僵菌在使用过程中,孢子在环境中的稳定性受紫外光影响较大,菌株的杀虫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孢子的抗紫外线能力(黄和春等,1998),此外,白僵菌对马尾松毛虫幼虫毒力高低,也与孢子萌发中的(GT50)相关极显著(林华峰等,1998C)。 1.1.2白僵菌的生产:我国过去一直沿用固体培养方法,菌剂质量差,成本高,生产周期长(约15天),产品不能定型,影响防治效果和面积。 湖南微生物所1993年采用液固两相一体化生产新工艺,可以优质、快速、大量生产球孢白僵菌,菌粉孢量达150~200亿/克。 采用全密闭式抽风负压分离技术的高孢子粉含量达1000亿/克,2个1500升发酵缸每月可产2600kg高孢粉。 高孢粉便于贮存和运输,能用于多种剂型配制(缪文超,1993)。 中国农科院生防所研制的白僵菌可湿性粉剂,含孢量500亿/克,悬浮率>90%,田间使用可避免粉尘飞扬(张爱文等,1992)。 安微农大生产的“951白僵菌油剂”含白僵菌高孢粉50%,抗氧剂5%,增活剂CII0.025%,增效剂M0.01%、紫外吸收剂A0.01%和溶剂油S,常温下贮存8个月,孢子萌发率40%,对马尾松毛虫测定白僵率达56%,该剂型已建立企业标准(李农昌等,1996),广东省林科院已使白僵菌生产工艺规范化,生产周期缩短51.1%,成本降低21.35%,建立了企业标准(殷风鸣、潘务耀、李增智,1996)。 这些重大的改进,已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唯一能生产高孢粉的国家,白僵菌的产量居世界第一。 1.1.3产品质量标准与质检技术:对于3种白僵菌及球孢白僵菌菌株可用RAPD-PCR鉴定(李增智,1998),对于产品的含孢量可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王成树,1998),对于标准菌株,安徽农大提出用数值分类法筛选球孢白僵菌中心菌株作为标准株,即:对测试菌培养性状编码,由所得8个指标对供试菌株求相关系数矩阵,根据不同菌株所在行、列的相关系数求得平均相似值S,S>755的菌株具备中心菌株条件,将标准菌株毒力与其它菌株相比较,得到不同菌株的毒力效价单位(王成树,1999)。 对于生测指示昆虫,全国森防总站经过筛选,认为白纹伊蚊幼虫较适宜,对白僵菌较敏感,LC50=7.06-8.83mg/ml,并建议用球形芽孢杆菌SP1188作标准品(周新胜,1996,1997)。 为使我国白僵菌产品实现政府登记,步入商品化生产,迫切需要建立产品质量标准及质检技术方法。 1.1.4产品贮存、包装:作为商品生物制剂存贮期应达2年才具市场价值。 在我国北方10~20℃,RH33~50%的条件下,白僵菌孢子粉的贮存期可达2年以上(杨敏芝等,1994)。 在浙江将孢子粉置入石灰缸内可贮6个月(10月至4月),孢子发芽率由87.2%降至81.5%基本保持质量。 安徽对白僵菌混合粉剂采用充氮包装,在室温(经过夏天)贮藏半年,孢子萌发率仍达70.56%,而对照仅为30.96%(王成树等,1997)。 1.1.5生物学特性与使用技术:研究表明,0~10℃自然变温下,白僵菌孢子不萌发侵染(林华峰等,1999)并且寄主有一定免疫防御能力,尤其在低温环境中更易显现(林华峰,1998a)。 我国马尾松毛虫2~3代区,冬春RH<85%,过去提倡的冬前或冬季施用白僵菌是不适宜的,主张一般年份在6月份放菌防治第一代幼虫(林华峰等,1998b)。 实践表明只有 在18~24℃、RH>90%温湿双因子共存时才有白僵病的流行(梁修山等,1999)。 1.1.6防治对象与应用效果:我国应用白僵菌防治马尾松毛虫已有30年的历史,浙江用高孢粉(1600~2100亿/g)1kg/公顷使松毛虫死亡率达80~92%(吴正东等,1994);湖南从1985年起连续8年施用白僵菌79吨,防治松毛虫4.3公顷,致死率>85%(黄向东等,2000)。 近年来扩大应用范围,防治多种林业害虫都已取得较好防效,如在广东用白僵菌(星天牛菌株)粘、膏、涂孔法防治木麻黄的星天牛,20天后死亡率达70%,30天后达100%,(五素草等,2000)但安徽由蛀孔注射菌防治松祸天牛的僵虫,死亡率达10.5-18.3%(孙继美等,1997)。 在云南防治松针斑蛾(Elerusia lcptalina),幼虫、蛹总僵死率78.6—88.1%(李学萍,1998),东北在土壤施用白僵菌(菌株采自上中)防治落叶松球果花蝇(Strobilimyica spp),死亡率64.7~81.1%(阎峻等,1995)。 但防治落叶松叶蜂效果仅28~52%(周淑芷等,1994)。 安徽用白僵菌喷雾防治一字竹象Otidognathrs davidis效果达72.2%(将德冀等,1994)。 江西在5月20℃、RH>90%竹蝗1龄盛期施放白僵菌,跳蝻死亡率达80%以上(黄烈燕,1994)。 随着我国白僵菌系列产品的发展,将会在林虫防治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1.2 布氏白僵菌布氏白僵菌对地下害虫有较强的寄生能力,在东北用112.5~150kg/公顷施用对苗圃大黑鳃金龟防效66.9%~85.0%,僵虫率55.6%~68.4%(李兰珍等,1998)。 此外,广东应用蜡蚧轮枝菌防治大发生的湿地松粉蚧Oracclla acula取得显著防效,林地用16.5×1012及33×1012孢子/公顷,死亡率达92.7%及99.5%(潘务耀等,1994;殷风鸣等,1994),是昆虫病原真菌在林虫防治上的又一资源。 2 昆虫病原细菌苏云金杆菌 (Bacillus thuringiensis)制剂占国际生物农药市场销售额的80%,广泛应用于各国农林害虫的防治,在我国已应用于50多种森林害虫的防治。 除已生产的菌种之外,我国进行了苏云金杆菌的资源调查,Bt在我国森林土壤中的分离率平均为4.21%。 出土率为14.32%,分离的Bt60%对森林主要害虫(杨扇舟蛾、舞毒蛾、马尾松毛虫)高效,分布调查的优势亚种为库尔斯塔克亚种(,kurstaki)和松虫蜀亚种()(戴莲韵等,1994)。 近年,中南林学院从马尾松毛虫虫粪分离出Bt“62菌株”(H4血清型为一新的酯酶型)对15种鳞翅昆虫效果好,气温越高死亡越快,最短只4~6小时,与湿度关系不大。 对马尾松毛虫5龄虫2架次飞防,累积死亡率在90%上,并有明显的后效作用(黄健屏,1998)。 江苏用Bt781(含活芽孢120亿/ml)25倍液对侧柏毒蛾的防效达90%以上(冯柱永等,1994);重庆用Bt苏力保(1)水剂(8000IU/μl)300倍液防治柏木、柳杉林的大害虫鞭角化扁叶峰Chinolyda flagellicorinis,效果达86.7%(王满园等,2000)。 在北方应用Bt防治美国白蛾各龄幼虫效果都好(阎志利等,1999)。 广东用当地采到的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us5×107孢子/ml悬浮液防治木麻黄林间的棉蝗,6天后防效达77.9%(刘清浪等,1999)。 目前国内急需高质量的Bt商品制剂,特别用于防治鞘翅目害虫的Bt制剂()对于防治林业上当前的一些严重害虫如天牛、小蠢、叶甲、象甲等,更是迫切。 3 昆虫病毒3.1 质型多角体病毒CPV我国已发现松毛虫病毒12种以上,以质型多角体病毒应用最广,效果最好(陈吕洁,1990)。 云南省从1984~1994年推广应用文山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DpwCPV)防治文山松毛虫、云南松毛虫及思茅松毛虫4282.3公顷,当年防效70.0~92.8%,持续感染明显。 DpwCPV致病力强,毒力稳定,并有继代感染作用,防治一次能持续感染,扩散流行,可控制松毛虫3~5年不成灾,成本低于烟雾剂,而且对人畜安全无污染(陈民雄等,1997)。 四川应用德昌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DpwCPV)防治松毛虫,持续效果明显,病毒能通过带毒成虫经卵传给子代,造成子代幼虫大量感病死亡,能控制处理区5年有虫不成灾,郁闭度大的林分,持续效果已达12年(苏志远等,1999)。 湖南以GPS导航飞机喷洒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DpwCPV)14×108~18×108PTB/g,45g/hm2,每架次处理100~133.3hm2,对松毛虫防治效果达85%,成本仅16.5元/hm2(黄向东,1999)。 中科院武汉病毒所等在湖南用携带DpwCPV赤眼蜂防治松毛虫效果达94~97.3%,比单用赤眼蜂(74.6~81.2%)效果高,用赤眼蜂传播病毒比在林间直接喷洒病毒可节省大量病毒制剂(彭辉银等,1998),是生物防治的一种途径。 对于松毛虫病毒的增殖,在云南是采用人工集虫饲养松毛虫增殖CPV、在林间选择虫口、环境适宜的林分增殖CPV或结合大面积防治回收感病虫等三种经济实用方法(胡光辉,1996,1998)。 而广东林科院发现可用棉铃虫增殖,用DpCPV对8种鳞翅目昆虫进行感染,以棉铃虫最敏感,染病率为97.0%,LC50为7.65×104PTB/ml,获得的Ha-DpCPV与原毒种DpwCPV形态特征相同,用于4~5龄松毛虫毒力较强,LC50=1.14×104PTB/ml。 因此以人工饲养棉铃虫作为替代寄主较理想,将病毒喷在人工饲料表面饲喂棉铃虫,平均每虫可获8.13亿PTB,与原宿主的病毒产量接近,用Ha-DpCPV在林间防治一、二代马尾松毛虫效果达60.2~54.0%(曾陈湘等,1997)。 对于林间效果的监测,复旦大学与中国林科院合作,以纯化的粒子为抗原制备了4种甲克隆抗体,并进行了病毒抗原合成和病毒增殖动态检测,用所建立的免疫检测方法,对几批采用DpCPV防治林区的幼虫样品分析结果表明,方法适用于对DpCPV的防治效果及其自然流行进行长期、大规模的监测(朱光旦、林军、陈昌洁,1999)。 3.2 核型多角体病毒NPV在我国多种森林害虫发现NPV,并且应用的效果较好。 落叶松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ZrNPV)在自然界发病率>75%,用1.216×108PIB/ml对1-4龄幼虫致死率分别为96.23%、96.81%、91.55%和93.56%(王志英等,1994)。 山东柏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DpCPV)对3龄幼虫LC50=5188PIB/ml,病毒粉剂在野外防效为80%(陈发仁等,1994)。 在四川三陕库区用蜀柏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PoCPV)4.5×109PIB/hm2喷粉防治蜀柏毒蛾Parocncria orienta,虫口减退率达76.37%,有较强的致病力,并且存活虫仍有80%带毒率(罗正均等,1998),而在福建5月上旬用PoNPV悬液75×1012PIB/hm2对蜀柏毒蛾的防效>86%(陈顺立等,1995)。 1993年在公主岭23个乡镇大面积应用舞毒蛾NPV防治舞毒蛾幼虫效果达80.32%(赵连吉,1996),在内蒙古应用柳毒蛾NPV能防治柳毒蛾及杨毒蛾,当年产的NPV制剂感染幼虫死亡率94%(LC50=31.5×108PIB/ml)制剂在4℃下贮藏1~3年其活性分别丧失1.9%、3.3%和7.9%(刘振清等,1997),福建用木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LxNPV-11型)添加粘着剂和紫外防护剂制成的901-1可湿性粉剂和901-2乳剂大面积应用,10天后的防效达80%以上(林继强等,1994,1995)。 我国森林害虫NPV资源丰富,具有实用价值,但在其基础理论、大量增殖技术、产品质量标准及质检技术、产品贮存及应用方法以及效果评价等方面尚需深入研究,以期实现商品化生产与管理。 4 复合型微生物杀虫剂由于各类生物制剂各自都有自己要求或特点,如对高温高湿的要求、对害虫虫龄、虫态、密度的要求、药效的快慢及持续性等等,一种单剂很难十全十美。 为了满足生产实际应用上对制剂速效性、持效性、易用性及低成本等各方面的要求,近年来我国开始了多种生物制剂做成复合剂的研究。 四川大学生物工程所采用类产碱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seudoalcalingences)与Bt的复合剂防治竹蝗1000公顷,致死率达80%,确保了竹林的生长(葛绍荣等,1999)。 广东雷州林业局用日本赤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J-DsPV5亿PIB/亩)和Bt(500亿芽孢/亩)混合防治马尾松毛虫,6天后死亡率60%,12天达78%,存活虫CPV感染率为81.37%,总防治效果达96.3%(林思诚等,1999),专用CPV和Bt复合剂可迅速降低赤松虫幼虫取食量,提高杀虫效果,处理后5天,复合剂小区幼虫排粪量仅为CPV单用区的2/3—1/2,(陈素伟等,1999),河南森防站使用“菌毒复合型1号”防治马尾松毛虫,35天后虫口减退率86.5%,而单用CPV(2400亿PIB/hm2)为67.4%(裴海潮等,1997)。 辽宁昌图县用病毒细菌杀虫剂(V-BtII)防治赤松毛虫,375g/hm27天死亡率达96.8%(梅丽娟等,1998),吉林用GV-Bt复合剂防治杨树分月扇舟蛾可提高防效(于国辉等,1998)。 目前生物单剂复配还刚刚开始,有关复配原则、合适的剂型、应用技术及效果评价等,都还有待于深入研究。 5 昆虫病原线虫昆虫病原线虫寄主范围广,能主动寻找寄主,并且有共生菌,对害虫致病性是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它们对寄主血淋巴的破坏,它们产生的毒素和共生菌次级代谢物的杀虫作用而表现为杀虫力高、速度快,尤其对土栖和钻蛀性害虫高效,并对不良条件有一定抵抗力,由于已能人工大量繁殖商品化生产,对环境安全,正在得到推广应用。 昆虫病原线虫制剂已占国际生物农药市场销售额的13%,仅次于苏云金杆菌产品。 我国自1985的从澳大利亚引进大量离体培养昆虫病原线虫技术以来,已可以在国内生产昆虫病原线虫制剂,虽然还是实验室或中试产品,但已广泛用于多种林业害虫防治,甚至达到一定规模。 5.1 芜菁夜蛾线虫Steinernema fcltiac在林业上主要用于防治天牛类蛀干害虫。 在福建该线虫能寄生麻黄的星天牛(Anoploporachinensis)中、老龄幼虫、蛹及成虫,处理后4~6天即可使幼虫死亡率达94.4%~100%,在林间对每蛀孔用海绵块塞道施用1万条侵染期线虫,防治效果达90%以上(黄金水等,1997)。 在广东同剂量在木麻黄林间施用,星天牛死亡率为86.7%发现在25~30℃致死速度最快,只要虫道内有一定湿度,线虫就能上下运动,4-6天即可将幼虫致死,并在其体内繁殖(刘清浪等,1999),但在四川用于人行道树上的星天牛,致死率仅为64.7%(李树宜等,1994)。 在湖北用该线虫防治意杨上的桑天牛(Apriona germari),每孔注入线虫6000条,死亡率达82.1%(吕昌仁等,1995)。 山东室内及林间试验桑天牛、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台湾柄天牛(Aphrodisium sauteri)、黄带星绒天牛(Enbrik-Strandiaunifasciata),也都有较好的敏感性,死亡率较高(刘世儒等,1992;卢希平等,1994)。 除天牛外,该线虫用于防治小木蠹蛾(Holcocerus insularis)效果显著,小木蠹幼虫期长达23个月,不同龄期幼虫重叠发生在一个虫道内,由于这种线虫对高低龄幼虫的侵染力没有差异,防治时只要剂量合适,就能兼治各龄幼虫,当线虫剂量为25条/虫时,各龄幼虫死亡率均达92%以上(杨怀文,1989),福建用于防治木麻黄害虫多纹豹蠢蛾、皮暗斑、相思拟木蠢蛾均表现极强侵染力(黄金水,1995)。 5.2 小卷蛾线虫Steinernema carpocapsae小卷蛾线虫又名蠹蛾线虫,抗干燥能力较强,如CB-16品系干燥处理后存活率仍达85.3%(陈松笔等,1999),因此应用范围较广。 在广东和福建用于防治木麻黄星天牛,感染率>90%(刘清浪等,1999;黄金水等,1997),上海用该线虫A24品系注射法防治悬铃木的星天牛,次晨达61.2%(严巍等,1998),山东泰安用A24品系防治行道树白蜡树上的去斑天牛,用1.8条/孔悬液海绵块塞入蛀孔内泥堵孔口,13天后死亡率达94%。 四川用A24在林间喷雾防治鞭角华扁叶蜂幼虫,2天后死亡率68.8%(肖育贵等,1999)。 该线虫对白杨透翅蛾(Paranthrne tabaniformis)侵染力也很强,在林间用线虫悬浮液1000条/虫的剂量注入排粪孔,防治效果优于DDYP(潘洪玉等,1997)。 在渐江用其防治马尾松的三种害虫天目腮叶蜂(Cephalcia tianmua)、黄缘阿扁叶蜂(AcantholydaHavomarginata)和焦艺夜蛾(Hyssia adusta),均有很强的致病力,15天后死亡率达80%,21天达90~95%,47天达100%(陈汉林,1994)。 5.3 格氏线虫Steinernema glaseri广东省昆虫所应用格氏线虫KG,NC63和中国商品系防治竹直锥大象(cyrtotrchelrs lingimanrs),把浸染期线虫配制成淀粉糊剂,涂布竹笋的虫蛀口,杀虫率达80%以上,保笋率达50%以上,取得较好的防效(刘南欣,1994)。 5.4 泰山Ⅰ号(异小杆线Heteorhabditis sp)用泰山I号和芜菁夜蛾线虫在山东泰安杨树及苹果树上,以塞海绵块堵孔法施用条/孔的剂量,对4种天牛25天后的死亡率为:光肩星天牛老龄虫90.0%,初龄虫100%,桑天牛75.9%,台湾柄天牛40.0%,黄带黑绒天牛100%(刘世儒等,1992)。 福建用泰山I号防治木麻黄的星天牛,以1000条/孔的剂量塞绵块,大面积防效在88%(黄金水,1995)。 上述情况表明,昆虫病原线虫用于防治林木钻蛀性害虫具有很大潜力,但要将其作为常规防治手段,我国还有一些基本技术要建立或健全,如大量培养技术的程序标准化、产品质量快速检测技术、产品的常温贮存技术、优良线虫种的筛选与复壮技术、杀虫谱的拓宽等等(杨怀文,1998)。 综上所述,鉴于森林生态环境相对农田而言较为稳定,生物多样性丰富,林间小气候有利于天敌,定居可能性大,持续效果明显。 就天敌之间的关系也常是相辅相成,例如安徽已证实球孢白僵菌、寄蝇和寄生蜂各自独立地共同作用于马尾松毛虫,既不相互增效,也不相互拮抗,其效果是三者的叠加。 白僵菌等5种虫生真菌都不侵染松毛虫卵,经高浓度菌液处理后也不影响赤眼蜂的寄生(李增智等,1996)。 从林区地广人稀、山陡林密、交通不便,缺乏水源的客观情况看,发展可持续林业,均需大力发展森林害虫的生物防治,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生物防治产业化的发展,无疑会促进森林害虫生防的力度和提高生防的质量。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