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出售,有兴趣带价格联系QQ:503594296

民营航天公司天兵科技火箭异常发射后坠落起火成立五年累计融资超40亿元 (中国有哪些民营航天公司)

民营商业航天企业北京天兵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兵科技”)在日前一项动力系统热试车中出现了异常。6月30日下午,据多家媒体援用多名河南巩义市市民颁布的视频显示,一火箭在航行途中冒黑烟后坠落起火。市应急局随后回应称火箭试飞,暂无人员伤亡。

此次出现意外的公司为天兵科技,也是中国民营商业航天企业的领军者,去年4月2日,天兵科技的天龙二号中型液体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核心成功首飞,这也是我国商业航天首款成功入轨的液体运载火箭。据媒体报道,在过去的20多年期间里,世界共有8款液体运载火箭首飞失败,包含马斯克旗下的独角兽SpaceX。

6月30日晚间,天兵科技颁布微信群众号对该事情启动了回应。该回应称,此次意外为天兵科技自主研制的天龙三号液体运载火箭在河南巩义综合实验核心展开了一子级九机并联动力系统热试车。在环节中,一子级火箭反常点火,发起机推力到达820吨,因箭体与实验台衔接处结构失效,一子级火箭脱离发射台,在升空后箭上计算机被动关机,火箭跌落在距离试车台西南1.5公里的深山中,箭体在跌落山中后解体。

7月1日午间,天兵科技回应《每日经济资讯》称,目前一切反常,除了火箭损失外,没有形成人员和财富损失。现场上班人员正在寻觅黑匣子,搜集(火箭)残骸,须要等一切数据都搜集到后启动数据剖析,才干把事情齐全解释分明。

依照地下披露的消息显示,天兵科技原方案于此次动力系统热试车之后奔赴发射场展开首飞实验,9月首飞。为了为实现此次动力系统热试车造势,天兵科技还官宣了新一轮的资本加持。

6月6 日,天兵科技示意实现超15亿元C+轮新增融资,本轮融资由梁溪科创产业母基金(博华资本治理)、无锡产发、央视基金、国裕高华、德岳投资、乾瞻投资、(601066)投资、君度投资、鸿富资产、合肥瑞城、苏州资管、首开展创投、国投泰康、秉鸿资本、中财腾华等多家出名机构独特实现。依照天兵科技的说法,本轮资金将关键用于天龙三号大型液体运载火箭的首飞与批量化消费,天龙三号可回收形态产品研制,以及天龙二号中型液体火箭的批量化消费。地下资料显示,天兵科技自成立五年来,已实现了15轮融资,累计取得资金允许超40亿元。

在其产品线中,天龙三号为我国卫星互联网星座树立量身定制的大型液体运载火箭,产品功能对标SpaceX的猎鹰9号,其直径3.8米,腾飞品质590吨,近地轨道(LEO)运力17吨,太阳同步轨道(SSO)运力14吨。天龙三号运载火箭动力系统试车为一子级九台TH-12(天火十二)发起机同时点火,是我国现阶段运载火箭在研制环节中推力最大的一次性动力系统试车,较之前中国航天最大推力实验增长了2倍。

而动力系统试车也是运载火箭研制环节中系统最多、形态最复杂、难度最大的低空研制实验,也是火箭首飞前最关键的前置实验之一。中国团体徐洪平在一次性接受央视采访时曾经对动力系统试车作出解释,“这个实验实践上除了不航行之外,对火箭整个发起机的增压保送的、箭体结构的、电气的关系的一些产品都做了片面考核和验证,这也是一次性不腾飞的点火发射。”

近年来我国不时在推进商业航天等新兴产业的开展,只管此次天兵科技的失败反映出其开展路线的崎岖,但照旧有不少民营企业在为此致力着。据北京经开区此前披露,北京亦庄已汇集 40余家航天企业,落地的民营火箭整箭研制企业数量占全国70%以上。


天兵科技上市了吗

没有上市。 北京天兵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6月,注册资本1000万元人民币。 公司经营范围包括:航天航空、飞行器及零部件、航天器及零部件、运载火箭、航天发动机、电气设备、汽车及零配件、应用软件、计算机系统、电子产品的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推广;航天发射、航天运输的技术服务;销售航天器及配套设备、运载火箭、航天发动机、仪器仪表、机械设备、电气设备、计算机、软硬件及辅助设备、电子产品、非金属制品、金属制品;委托加工、委托装配航天器及配套设备、运载火箭、航天发动机、电气设备;批发汽车;航空航天器及配套设备、电气设备、仪器仪表、机械设备维修;工程和技术研究和试验发展;货物进出口、代理进出口、技术进出口;市场调查;企业管理咨询;应用软件服务等。 2019年6月4日,天兵科技获得数千万人民币的天使轮融资,投资方为陆石投资(清研陆石)、久友资本、浙大联创投资。 2019年8月13日,天兵科技获得数千万人民币的天使轮融资,投资方为英诺天使基金、久友资本、浙大联创投资、老鹰基金、宜来资本。 企业上市需要的条件: 一、只有股份公司才具备上市的资格; 二、申请上市公司,公司经营必须是3年以上,在这三年内没有更换过董事、高层管理人员、并且公司经营合法、符合国家法律规定; 三、上市公司的注册资金无虚假出资,没有抽逃资金的现象; 四、上市公司的注册资金至少3000万,公开发行的股份是公司总股份的1/4以上,股本总额至少4亿元,公开发行的股份10%以上; 五、上市公司财务状况: 1、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在最近的3个会计年度的净利润3000万以上; 2、发行前的股份总额至少3000万以上; 3、在最近的一期没有弥补亏损; 4、最近一期的资产占净资产的比例20%以上; 5、最近的3年会计年度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累计至少5000万,或者最近的3个会计年度营业收入3亿以上; 6、上市公司主要是募集资金,但是募集的资金之前必须要制定出严格的资金用途,所以重点是要严格核查公司是否具备上市条件。

银河航天成功发射首发星 雷军等投资方阵容华丽

今也谈谈,古也谈谈。 这里是一手查旧账一手翻新闻的深空小编。 小编整理了半天,给大家带来了这篇文章。 不让大家久等了,下面马上进入正题吧。 1月16日,“银河航天首发星发射升空”登上微博热搜,这个事件里的主角银河航天科技有限公司自然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而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的一条个人微博则使银河航天背后的投资方也浮出水面。 雷军在这条微博里表示,银河航天成功发射首发星,拉开了中国商业航天科创新时代的帷幕。 “我们顺为资本非常幸运早期投资了银河航天,成为银河航天的主要投资者。 ” 在这则微博里,__圣经的前猎豹移动总裁。 事实上,从2016年创立至今,银河航天已经拿到了4轮融资,最新估值号称超过50亿元。 除了顺为,还有多家知名机构也是该公司背后的资本方。 那么对于商业航天领域,PE、VC等投资机构到底怎么看?什么时候才能出现中国版的SpaceX?资本率先看到发展潜力2018年7月,徐鸣正式卸任猎豹移动总裁一职。 猎豹董事长傅盛发表内部信,回顾了与徐鸣共同创业的16年。 他在信的结尾说道:“徐鸣,永远都是那个无惧无畏,朝着梦想冲刺的少年。 ”很多人猜测徐鸣的下一个去向会是哪里,他却没有公布,只是默默地将照片和履历挂在了一家初创企业的网页上,显示的身份是——银河航天董事长兼CEO。 商业航天,这是他的下一个征途。 2019年2月,美国OneWeb发射了首批6颗互联网卫星,正式开始铺就自己的太空星图,那是一张由1980颗卫星组成的“空中互联网”。 徐鸣和团队找到了对标的对象,他要用上千颗卫星织起一张覆盖全球的太空互联网,将还未连接入互联网的40亿地球人都从信息的鸿沟中拯救出来。 他在银河航天的内部分享中说道,希望做出一家能够与OneWeb、SpaceX,甚至与NASA和中国航天这些“国家队”比肩的商业航天公司。 “这是我心中的一个梦想。 ”在他对银河航天的业务介绍中,《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看到了这样的表述:银河航天致力于通过敏捷开发、快速迭代模式,规模化研制低成本、高性能小卫星,打造全球领先的低轨宽带通信卫星星座,建立一个覆盖全球的天地融合5G通信网络。 改善所有区域、每个人的网络连接状况,提供经济实用、快捷方便的宽带网络和服务。 徐鸣说,银河航天本质上是一个新的物种:“我们不是航天公司,也不是传统的互联网公司,我们会跟小米一样,是一个新时代的‘新公司、新物种’。 ”在这个“新物种”一飞冲天之前,资本已率先看到了它的潜力。 从成立至今,银河航天一共拿到了4轮融资,其中不乏知名投资机构,这份投资方名单可以说是非常华丽了。 雷军旗下的顺为资本也确实从早期就开始进入,同样钟情这家公司的还有晨兴资本、君联资本、IDG资本等头部机构,受青睐程度可见一斑。 那么投资机构是怎么考虑的?雷军以及顺为资本下注要说雷军本人和徐鸣,也是颇有渊源的。 彼时,徐鸣与傅盛一起创业的可牛影像,在2010年与金山安全合并成立金山网络,傅盛任新公司CEO,徐鸣任新公司CTO,雷军为新公司董事会成员,后任董事长。 前面也提到了,徐鸣的风格深受雷军影响,这一点在他创立银河航天的时候表现得也颇为明显。 这家公司满足了徐鸣的全部想象,是一片广阔的星辰大海。 他在分享时表示,互联网与航天两种文化相互融合的过程可能会有些痛苦:“但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一些碰撞,一些摩擦,最终融合成的航天互联网思维和文化,才是我们这家公司最终能够成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保障。 ”顺为资本方面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顺为在2015年、2016年便关注商业航天领域,2017年开始了对这个赛道公司的投资,迄今共投资了4家商业航天类公司。 其赛道是这样布局的:火箭领域,投资了将固体火箭和液氧甲烷作为技术战略的星际荣耀,和走液氧煤油技术路线的深蓝航天;卫星领域,投资了以遥感卫星和窄带通信卫星为主的千乘探索,以及主要研发宽带通讯卫星的银河航天。 顺为方面表示,虽然这些投资都是2017年早期完成的,但经过3年的发展,这些公司已成为行业头部企业。 例如,2017年8月千乘探索在酒泉发射了千乘一号01星暨“海创千乘”号卫星,是中国民营卫星创业公司目前为止发射的规模最大、精度最高的一颗卫星,也是民营公司发射的第一颗同时具备遥感和地球探测功能的业务卫星。 而根据银河航天方面提供的信息,其2020年1月16日发射的银河航天首发星是我国首颗通信能力达10Gbps的低轨宽带通信卫星,也是银河航天自主研发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低轨宽带通信卫星。 其还介绍,最开始关注商业航天领域始于美国的一家民营航天公司来中国投资,然后顺为资本就开始关注,发现国内在商业航天这个领域还是一片空白。 然后在慢慢发现的过程中,有不少体制内的人才开始跳出来创业了。 “所以我们首先关注的角度是看创始团队,创始人是否足够优秀、是否有国内的体制内背景或与技术和互联网相关的背景。 其次就是技术方面是否钻研得够深,是否成熟。 第三就是从赛道的角度,看这个市场是否足够大。 ”有航天领域的投资人估计,近几年投资中国商业航天的资金规模大约为几十亿人民币,其中包括政府资金。 另据经纬创投数据,2017年,中国共有13家商业航天企业获得总额为21.6亿元人民币的融资;2018年,中国商业航天领域至少完成了36笔融资,融资额接近36亿元人民币。 中国版SpaceX能否出现?中国的民营航天业从2014年开始起步。 先是允许民企建造和发射卫星,之后政策逐步开放,2015年《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印发,2016年官方白皮书《2016中国的航天》编制完成。 SpaceX的快速发展在全世界带来示范效应,国内商业航天、民营航天经营环境正在好转,一批先行者在这些领域探索,试图打造中国版的SpaceX,航天产业在多个领域已步入商业化进程。 2015~2017年,一批航天领域的创业公司先后成立,这些公司可大致分为火箭公司和卫星公司两类。 而到了2019年,这个行业渐渐出现分化和洗牌。 顺为资本方面表示,2018年商业航天领域很多公司密集地出现在早期,如第一轮、第二轮融资的阶段。 而到了2019年,不管是从估值上还是行业内的认可度上,头部公司都渐渐跑出来了。 从世界范围来看,商业航天领域大概是一个几千亿美元的市场,再加上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动军民融合以及“互联网+航天”的产业升级变革,在全球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大背景下,航天领域在商业航天方面发展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现在这个行业肯定还处在一个很早的阶段。 虽然资本2016年、2017年就开始布局,但过去的2~3年都是在技术积累阶段,可能到了2020年才是商业化的第一年。 所以对于民营商业航天企业来说,以后的市场肯定发展前景还是非常大的。 ”不过也有投资人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按照估值来说,中国的商业航天市场需求可以支撑得起百亿美元估值以上的公司,但是从人的角度来看,可以说是SpaceX验证了中国商业航天的可行性,“所以马斯克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 银河航天此次首发星发射成功,是否为打破这个局面撕开了一道口子?大家很难去评判。 但根据徐鸣的设想,这家公司一定会融合出新时代的航天互联网思维和文化,融合出体现在每个人身上不一样的力量感。 为此,他将“仰望星空,脚踏实地,让5G卫星连接地球每个角落”。 欲要知晓更多《银河航天成功发射首发星 雷军等投资方阵容华丽 》的更多资讯,请持续关注深空的科技资讯栏目,深空小编将持续为您更新更多的科技资讯。 王者之心2点击试玩

美国民企SpaceX能发载人飞船,那我们呢?

#SpaceX成功发射载人飞船#文/荀诗林 “任何足够先进的科技,都与魔法无异。 ” 这是科幻小说家亚瑟·克拉克(《2001太空漫游》作者)曾说过的一句话,而被马斯克本人所理解的意思就是,“搞发明应该很酷吧”。 可能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想法和理解,这位“钢铁侠”的梦想才得以实现。 北京时间5月31日凌晨3点23分,在全球观众围观中,载着两名宇航员和一只恐龙玩偶的SpaceX龙飞船,于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39A发射台成功发射,乘“猎鹰9号”火箭飞往国际空间站。 这是自2011年航天飞机停运以来首次有宇航员在美国本土升空,同时也是历史上首次由私人公司将宇航员送入太空。 载人航天是航天领域难度最高的任务,此前只有三个国家苏联/俄罗斯、美国和中国拥有这项技术。 一家美国商业航天公司成为载人航天领域的第四位玩家,民营航天公司也可以发射火箭了?这其中的商业逻辑又是怎样的?我国的民营商用航天又发展到哪一步了呢?美国的SpaceX要知道,连登月第一人都曾否定马斯克和他的SpaceX。 早在2012年的时候,SpaceX就通过与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合作向国际空间站运送科研和关键补给。 但是,当马斯克刚刚拿到这笔货运合同订单的时候,“登月第一人”阿姆斯特朗和“登月最后一人”塞尔南在新闻发布会上公然反对NASA,质疑将订单交给如此“不靠谱的企业”。 当时,马斯克对此回应:“我人生中最失望的是阿姆斯特朗和塞尔南并不欣赏SpaceX,他们在我小时候给我埋下航天的种子,我为这个梦想放弃了很多商业机会,如今SpaceX终于拿到NASA订单了,他们竟然还不欣赏、不看好我,我会继续努力证明给他们看。 ” 从这一事情可以看出,在美国,航天行业内的前辈是并不看好SpaceX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SpaceX作为一家民营公司又是如何实现载人航天的呢?科技研发工程师郑楠对笔者表示,美国方面相关政策比较好,航天招标甲方单位经费充足,而且美国航天院校及职场人才历史积累储备较大。 国内商业运载火箭研发商星河动力CEO刘百奇介绍,美国在1962年颁布《国家通信卫星法》鼓励商业航天的发展,1984年《商业太空发射法案》允许私人发射火箭,其中对NASA的要求就是要实现协助商用太空,这就意味着NASA不仅可以扶持商业航天公司,还可以将部分任务外包给他们。 1990年《发射服务购买法案》、1994年《商业遥感法案》、1998年《商业空间法》、2015年颁布的《鼓励私营航空航天竞争力与创业法》等,进一步从政策立法上鼓励并保护商业航天的发展。 “既可以借助民间力量发展美国航空事业,又能产生商业效益,是美国政府鼓励商业航天发展的原因所在。 ” 直到2011年的时候,美国服役了30年的航天飞机“亚特兰蒂斯”退役悄陪,而如果美国方面短期内还想送宇航员到达空间站,只能选择俄罗斯的航空飞船“联盟号”。 而有趣的是,在2008年以前,联盟号每座票价不超过2000万美元,还包括训练、救援等服务,但是也许是意识到了美国方面打的如意算盘,等到2018年的时候,每座报价已经近9000万美元了。 基于这种情况,2014年,美国推出了商业航天员计划(CCP),其中明确规定,NASA将委托SpaceX和波音开发和测试新的宇宙飞船。 这也就意味着美国民营商用航天合理合法,并且会得到美国政府方面的支持。 烯牛数据显示,自从2008年第一笔2000万美元的A轮融资以来,SpaceX目前已完成了至少13轮以上融资,总融资金额在40亿美元以上。 如果还要说SpaceX为什么可以成功,马斯克对于太空的热爱可能是另外一个重要原因。 2014年的时候,马斯克在中国参加极客公园的奇点大会上曾被问及为什么“那么执着”地要做SpaceX这种高风险的事情。 马斯克给出的回答是:“我小时候很爱看科幻小说,我一直觉得探索太空是一件极其有趣和有意义的事情。 我做火箭这件事情真的不是因为我自己想要上太空,我想要上去是很简单的事情,但我觉得如果不能让普通人都进入太空,人类就还是永远被锁定在地球之上。 ” 实际上,除了马斯克之外,国外还有很多私营企业家对航天事业感兴趣,包括亚马逊贝索斯的蓝色起源、英国亿万富翁理查德·布兰森的维珍银河、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投资小行星。 郑楠介绍说,除了SpaceX这样已经成长为巨人的航天公司外,蓝色起源、火箭实验室等航天企业,从技术实力和进度上来说,都领先国内民营公司很多。 中国的SpaceX在哪里?“同美国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相比,商业航天在我国还处于初始阶段。 ” 根据刘百奇的介绍,从时间节点上来看,2015年是我国商业航天发展的破土之年,《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的正式出台为民间航天事业带来了春风。 根据我国航天官方之前公布的数据来看,从1992年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开始到2013年,我国航天事业一共花费了约390亿元人民币。 2017年,NASA出过一个报告,估计中国航天预算仅在20亿美元左右。 而NASA在2018财年的预算审批过程中,国会最终拨款高达207亿美元的预算,这还不包括美国军方的天量预算和各大航天公司的自身投入。 从这一系列数据对比来看,实际上我国航天事业投入同美国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但是,郑楠也补充到,虽然我国民营商用航天同美国有着较大差距,但是中国各类型资本对于高新科技,尤其是类似航天这类领域的投资热情较高,有着很多初创企业,“比如星际荣耀与蓝箭航天先后完成了甲烷发动机试车”。 相比之下美国民营航天企业发展过程中被华尔街资本苛刻要求过,一度始终处于濒临破产的边缘。 刘百奇对国内航天市场进一步阐释,根据各公司官网统计的中国商业卫星星座计划,约有累计178吨的发射需求,假设平均履约周期为7年,则每年运力需求为25吨。 而根据截至2020年2月,航天科技集团官网披露的2021年长征火箭搭载余量来看,仅有约5吨。 据此初步测算,2021年将有20吨的运力缺口,这部分需求将亟待商业发射新力量来形成有效补充。 “起步晚,资金和专业人才缺口是中国民营航天企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但机遇也同时存在,结合新基建政策,如今又顺应5G时代,大量商业卫星亟待发射。 ” 天眼查数据显示,成立于2018年2月的星河动力在去年12月完成了1.5亿元的Pre-A轮融资,目前已经布局了固、液两型火箭,首枚固体运载火箭“谷神星一号Y1”将于今年8~9月发射入轨。 液体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智神星一号”将于2022年底~2023年初尝试首次发射。 至于商用航天到底能不能成为一门好生意这个问题,郑楠表示,最重要的是看人类能不能走向低成本进入太空的时代。 “SpaceX独创的一级火箭可回收技术、整流罩回收技术等,大幅降低了航天发射的成本,从目前来看这会成为未来航天的一个大趋势。 从纯商业角度来说,当一种科技产品门槛资费大幅降低的时候,那么就有可能迎来大规模商业化的可能性。 ” “为了确保我们的子孙万代能够延续生存,人类必须勇敢地迈出地球的摇篮,将自己的足迹踏上其他的星球,成为跨星球栖居的物种。 ” 也许,只有拥有马斯克这般的情怀,我们的民营公司才能实现载人航天吧! (校对:彭玉凤)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