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出售,有兴趣带价格联系QQ:503594296

世茂239亿拿的地王 只能抵债 现在104亿没人买 (世茂239亿国际学校)

admin1 1年前 (2024-07-24) 阅读数 77 #财经

历经两次流拍、备受关注的世茂深港国际中心项目,有了最新信息。

近日,世茂集团下属公司上海世茂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世茂股份”)发布公告称,近日,收到了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行动裁定书》【(2022)京03执1141号之一】。

该案件的放闭行动人为中信信托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信信托”);被行动人为世茂股份子公司、关联公司,包括深圳市世茂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圳新里程”)、上海世茂树立有限公司、福建世茂瑞盈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福建世茂新里程投资展开有限公司;涉案金额算计104.25亿元,涉案金额占世茂股份上年末净资产的比例58.80%。

依据《行动裁定书》,经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裁定,解除被行动人深圳新里程名下深圳市龙岗区龙城街道不动产的查封并注销相关抵押注销。

同时,将上述不动产及在建工程交付放闭行动人中信信托有限责任公司,扣除其垫付的行动费约1057万元、评价费 177万元、预留工程款5.34亿元后,区分用于赔偿(2022)京03执988、989、1141号案件中被行动人应偿付的债务本息约22.98亿元、7.02亿元、68.93亿元。上述不动产一切权及相关权益,自本裁定送达中信信托时起转移。

时代周报记者查阅得知,深圳新里程名下深圳市龙岗区龙城街道不动产,包括12宗地块(10宗抵押给了中信信托),即为“世茂深港国际中心”项目的部分资产(不包括两集团才公寓项目)。

两次法拍无果

自2021年下半年出险以来,世茂集团先后屡次出售旗下优质资产回血,包括上海外滩茂悦大酒店、上海黄浦路229号地块、北京分钟寺地块股权、广州亚运村项目股权、香港维港汇项目股权等。其中,世茂深港国际中心可谓是其手中为数不多的“压箱底宝贝”之一。

理想上,该项目自拿地之初,便备受市场关注。2017年12月,世茂以成交价239.43亿元竞得深圳龙岗超大型商住地块,该多少钱在事先亦是到来了深圳历史上土拍总价第二高的位置。项目目占高空积32.19万平方米,计容面积约136.45万平方米。

而在拿地之后,世茂更是官宣将在项目中建造一座700米高的摩天楼,建成后将跨越632米的上海中心,成为“中国第一高楼”,风头可谓一时无两。

依据总体规划,深港国际中心项目将树立成集深港国际会议展览中心、深港青年协作创业中心、深港国际演艺中心、国际化学校、超五星级酒店、自动办公、大型商业、人才公寓等于一体的综合项目,方案总投资达500亿元。

该项目于2018年3月正式开工,2021年,世茂发生流动性危机后,项目堕入停工,与中信信托的纠纷也随之而来。

时期回溯至四年前,2020年7月17日,“中信信托·深圳龙岗融资集合资金信托方案”成立,募集规模为87亿元;而2022年2月16日,中信信托宣布,其中的57亿项目资金遇到兑付艰难;2022年8月,中信信托向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开放对12宗土地启动查封,查封期为3年。

图片来源:京东司法拍卖平台

京东司法拍卖平台显示,2023年7月,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对深港国际中心的12宗地块启动法拍,拍卖开放人为中信信托,起拍价130.44亿元,评价价高达163.05亿。

依据土地估价报告,截止2023年4月13日,上述12宗地中,有6宗曾经启动了开发。其中,1宗土地已建工程量超19万平方米,1宗建有营销中心还有4宗启动了地下土方开挖。

图片来源:深港国际中心土地估价报告

但是,此次法拍的结果并不理想,因无人出价流拍。同年11月,深港国际中心的12宗地块再度被法拍,起拍价降至104.35亿元,相当于评价价的六四折,但第二次法拍依然以流拍告终。

二拍流拍后,中信信托开放以二拍保管价104.35亿元(扣除其垫付的行动费、评价费、预留工程款),依照抵押及查封顺位赔偿被行动人在 988、989、1141 号案件中所负债务。

最终,由于二拍的保管价尚不能掩盖被行动人在988、989、1141号案件所负债务本息,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赞同了中信信托关于以涉案不动产抵债的恳求。

对此,戴德梁行研讨院副院长张晓端在接受时代周报采访时表示,深港国际中心项目所处并非成熟商务区,且体量微小,在楼市调整期,无论是开发投入还是后续继续运营,都将面临应战。

此外,亦有终年关注不良资产的业内人士指出,在不良资产行业,以物抵债关于债务人来说是种无奈之下的选择,凡是能够顺利转让收回本息,也不愿接盘资产。不过假定债务人有实力对资产启动盘活,收益将远远逾越债务自身。

世茂月底将面临清盘聆讯

在法院的判决下,深港国际中心项目的归属中信信托基本已成定局。而关于世茂集团来说,距离命运的十字路口也仅剩下不到半个月的时期。

往年3月25日,世茂集团对外披露了境外债重组条款。 依据重组方案,世茂集团为债务人提供了短期工具、终年工具、强迫可换股债券、不同工具的组合四个选项,以满足方案债务人的不同偏好。

不过,重组方案出炉没多久,世茂集团即被提起呈请清盘。

4月8日,世茂集团公告称,中国(亚洲)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建行亚洲”)已向香港初等法院提出对公司的清盘呈请,触及公司的财务义务金额约为15.795亿港元。

有剖析人士以为,这大约率是债务人对重组方案条件不满意的结果。换言之,债务人对世茂集团未来偿债才干有质疑。

关于清盘呈请,世茂集团在公告中表示,公司竭力拥戴该呈请,将继续推进境外债务重组以最大化其相关方的价值。公司不时与其境外债务人启动好意重组讨论,并承诺继续就其境外重组事宜与境外债务人积极沟通。公司奖励一切境外债务人细心思索重组方案并支持落实重组。

雪上加霜的是,清盘呈请的信息一经发布便引发了“世茂系”三家上市公司股价暴跌,从而形成境内上市平台世茂股份退市。

4月8日当日,世茂股份下跌4.55%触及跌停;尔后,世茂股份股价便末尾在一元退市线徘徊;4月12日,其股价跌破一元大关;5月15日,世茂股份收盘价0.43元/股,股价延续低于1元延续20个买卖日,上交所对其股票作出终止上市的选择。

尽管相比于世茂股份,在港股上市的世茂集团的表现要好上不少,股价一度较低点反弹逾一倍,但其自身运营状况也不容绝望。

据世茂集团年报显示,该公司2023年成功归母净利润为盈余210.3亿元,已延续3年巨亏,此前两年区分盈余270.9亿元、214.9亿元。

截至2023年末,世茂集团借贷总额2640亿元,约1994亿元将在未来12个月内到期出借,而同期现金总额(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及受限制现金)、仅214亿元,未按方案出借借款规模高达1694亿元。

对世茂集团的上述财报,核数师中汇安达会计师事务所称无法表表示见,预测其或许无法在失常运营环节中变现资产和出借负债。

图片来源:世茂集团2023年年报

最新的业绩公告显示,2024年前六月,世茂集团累计合同销售额抵达170.9亿元,同比降低约39%;累计合同销售总面积为131.32万平方米,同比降低约29.7%。

6月26日,世茂集团公告称,公司和呈请人共同提出延期开放后,初等法院已将该呈请的聆讯延期至2024年7月31日。


“三道红线”试点房企:拿地金额受限?有房企已超标

深处监管深水区的房地产行业隐现着新信号。

据市场信息,被归入“三道红线”试点的几十家重点房企,已被监管部门要求买地金额不得超年度销售额40%。 这一比例限制不只包括房企在地下市场拿地,还包括经过收并购方式获地的支出。

“这不是一个新政策。 ”中国房地产报记者从去年参与过“三道红线”相关座谈会的一位房企人士处得知,去年“三道红线”监管政策推出后,监管层就提出重点监管“买地金额超年度销售额40%”房企,之后经过灵活监管,要求重点房企每月报送相关监测数据。

“如今每月上报的监测表中还要报送拿地信息,包括拿地额在销售额中占比。 ”该房企人士称。

“三道红线”首批试点企业的一位人士表示,“如今都是以收定支,房企大都是这么做的。”

在一位业内人士看来,这一监管思绪并不异常,近日高层已不时释放出增强房地产融资端监管信号。 7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指出,“要牢牢抓住房地产金融这个关键,严厉房地产企业‘三线四档’融资控制和金融机构房地产存款集中度控制。 ”

这日,住建部相关指导亦表示,“下一步还将增强房地产金融管控,完善房地产企业三线四档融资控制规则”“增强住房、土地和金融信贷政策协调”。

一系列“负面”信息下,7月26日,房地产股遭遇“黑色”星期一,多只地产股下挫。

“重点盯三个维度”

2020年8月底,住建部、央行在京召开房地产企业座谈会。 会议指出,为控制房地产企业有息债务增长,设置“三道红线”。 介入此次座谈会的12家房企成为首批试点企业,区分是碧桂园、恒大、万科、融创、中梁、保利开展、新城控股、中海地产、华裔城、绿地控股、华润置地和阳光城。

2020年最后一天,有关部门再次召开关于“三道红线”座谈会,表示将对试点企业扩围,数量或许会从12家扩展到30家。 恒大、融创、阳光城、碧桂园、万科5家企业参与了第二次座谈会,此外还新增了华夏幸福、金茂、世茂、招商蛇口、龙湖等房企。

“三道红线”下,房企纷繁将“零踩线”、降负债列为头号大事。 但同时,不时有市场人士担忧,融资新规虽能有效控制企业表内财务杠杆,但房企仍有或许经过表外负债方式取得外部资金;此外,房企采用结合营形式的大部分关键信息并未地下披露,有或许加大市场评价开发企业真实信誉目的的难度。

尤其在首批集中供地中,开发商多“马甲”拿地、应用收买并规避监管的现象不时被媒体曝出,部分头部房企保守拿地的状况也引发监管层留意,监管末尾更新。

据一位券商人士泄漏,往年监管部门关于“三道红线”试点房企重点盯上了三个维度,一是当年累计权益拿地金额不能超越累计权益销售额的40%;二是过去3年运营活动发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不能延续为负;三是每月上报商票数据。

就在6月30日,央行等监管部门将商票数据归入监控范围,要求房企将商票数据随“三道红线”监测数据每月上报。 如今,拿地数据也被归入房企每月须上报的监测报表中。

40%拿地金额占比下限,在IPG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看来,大大限制了房企运用财务杠杆和高周转来做大规模回转空间,关于中央政府土地出让金支出的负面影响也是肯定的,但总体而言有利于房企财务运转与现金流回归到安保稳健区间。

广东省住房政策研讨中心首席研讨员李宇嘉以为,该政策对热点城市影响比拟大。 开发商拿地末尾回归热点城市,特别是龙头开发商对“两个集中”供地形式下热点地块争夺十分剧烈。 部分开发商还有做大规模动力,有些企业冲千亿、冲万亿企业积极性很高,对这部分企业影响也比拟大。

这些房企上半年拿地销售比已超40%

中国房地产报记者留意到,依据买地金额不得超年度销售额40%下限,2021年上半年拿地30强房企中,有12家曾经过线。

一类是“零踩线”央企国企队,它们资金富余,成为此轮拿地主力,如招商蛇口、华润置地、越秀地产、建发房产。

上半年国企央企中拿地最为保守的是越秀地产。 依据克而瑞数据,前6个月越秀地产成功销售支出487亿元,却豪掷436亿元用于拿地,拿地销售比高达89.5%。

4月26-27日,在广州的集中供地中,越秀地产一次性拿下8幅地块,拿地金额为171.97亿元,成为当之无愧的“黑马”。

2021年越秀地产销售目的为1122亿元,以此计算,其全年拿地金额下限应为448.8亿元,这也意味着即使成功全年业绩目的,下半年不再拿一块地,越秀拿地销售比依然超标。

在几个月前的年度业绩发布会上,越秀地产地产副董事长、执行董事兼总经理林峰泄漏,公司往年方案买地金额将到达520亿元以上,继续坚持较大投资力度。

建发房产、招商蛇口以及华润置地上半年拿地销售比区分为70.6%、50.9%和50.2%,亦均超标。

上半年,建发房产成功销售支出934亿元,新增土地价值659.2亿元,拿地销售比高达70.6%。 且建发房产频繁高溢价拿地、夺地王,其去年才打破千亿元门槛。

值得留意的是,建发房产在去年也频繁高溢价拿地,此前也曾屡次拿下“地王”。 在追求规模的同时,建发房产也面临着一些疑问。

建发房产没有独自上市,但以建发股份数据来看,2020年建发股份运营性现金流净额97亿元,同比降低13.34%。 2021年一季度,建发股份运营性现金流大幅降低162.3%至-407.5亿元;资产负债率达80.6%。

一位房企人士称,此次监管层再度明白累计权益拿地金额不能超越累计权益销售额的40%,估量这些企业前期会适当降低拿地力度,以到达40%规范。

另一类则是不惜冒着“踩线”风险,也要冲刺规模的房企,这部分占了少数,如出色集团(拿地销售比93.8%)、绿城中国(65%)、中骏集团(57.9%)、中交房地产(52.1%)、新希望地产(52.6%)、融信集团(45.3%)、雅居乐(45%)等。

拿地销售比最高的是出色集团,上半年成功销售支出683亿元,新增土地价值640.6亿元,拿地销售比高达93.8%。

上半年,出色集团在北京狂揽四幅地。 其中,5月11日,出色结合体拿下的昌平区中关村生命迷信园地块和东小口地块,未来地块售价下限为6.3万元/平方米,但该地块竞拍后楼面价曾经高达5.32万元/平方米,两边只要不到1万元价差。

据媒体报道,2020年11月,出色集团高层在外部会议上提出,两三年内希望能做到行业TOP20。 除了规模诉求,冲刺香港IPO也是出色凶猛拿地的一个关键要素。

绿城中国往年上半年拿地888亿元,占当期销售额比重为65%。 2020年,绿城就在土地市场频频拿地,关于规模拓展野心可见一斑。 有剖析称,绿城中国优势是第一大股东中交集团央企的信誉背书,为其在资本市场融资提供便利。

截至2020年底,绿城中国净负债率和现金短债比区分为66%和2,已契合监管要求;但剔除预收账款的资产负债率为71%,仍“踩中”一道红线。 拿地销售比超越40%的雅居乐,相同“踩中”一道红线。

值得留意的是,上半年拿地销售比达52.1%的中交地产已脚踩“三道红线”。 数据显示,其2020年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为83.4%,超出70%的红线值;净负债率为296.4%,同比上升146.2%。

相比之下,之前一些参与过“三道红线”座谈会的标杆房企则从拿地百强榜上“消逝”了。 债务压力下,为到达国度对“三道红线”要求,他们不得不收缩拿地,甚至经过降价促销、甩卖资产等方式来改善财务状况。

无论是在某指院还是克而瑞发布的上半年拿地百强榜中,中国恒大均未能上榜,进入榜单的最低门槛是37亿元。 这意味着中国恒大2021年上半年在土地市场上几无收获。

去年刚刚跨过3000亿元销售规模的世茂,上半年拿地金额也不过74.8亿元,与其过去几年高扩储的态势画风变化略大。 此外,中南置地、阳光城、雅居乐和佳兆业等房企上半年拿地规模也清楚降速。

剖析人士估量,(40%拿地销售比)政策落地后,估量第二批集中供地热度会降低,全体土地溢价率会走低。

“三道红线”试点房企再遭监管:拿地金额受限?有房企已超标

深处监管深水区的房地产行业隐现着新信号。

据市场信息,被归入“三道红线”试点的几十家重点房企,已被监管部门要求买地金额不得超年度销售额40%。 这一比例限制不只包括房企在地下市场拿地,还包括经过收并购方式获地的支出。

“这不是一个新政策。 ”中国房地产报记者从去年参与过“三道红线”相关座谈会的一位房企人士处得知,去年“三道红线”监管政策推出后,监管层就提出重点监管“买地金额超年度销售额40%”房企,之后经过灵活监管,要求重点房企每月报送相关监测数据。

“如今每月上报的监测表中还要报送拿地信息,包括拿地额在销售额中占比。 ”该房企人士称。

“三道红线”首批试点企业的一位人士表示,“如今都是以收定支,房企大都是这么做的。”

在一位业内人士看来,这一监管思绪并不异常,近日高层已不时释放出增强房地产融资端监管信号。 7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指出,“要牢牢抓住房地产金融这个关键,严厉房地产企业‘三线四档’融资控制和金融机构房地产存款集中度控制。 ”

这日,住建部相关指导亦表示,“下一步还将增强房地产金融管控,完善房地产企业三线四档融资控制规则”“增强住房、土地和金融信贷政策协调”。

一系列“负面”信息下,7月26日,房地产股遭遇“黑色”星期一,多只地产股下挫。

“重点盯三个维度”

2020年8月底,住建部、央行在京召开房地产企业座谈会。 会议指出,为控制房地产企业有息债务增长,设置“三道红线”。 介入此次座谈会的12家房企成为首批试点企业,区分是碧桂园、恒大、万科、融创、中梁、保利开展、新城控股、中海地产、华裔城、绿地控股、华润置地和阳光城。

2020年最后一天,有关部门再次召开关于“三道红线”座谈会,表示将对试点企业扩围,数量或许会从12家扩展到30家。 恒大、融创、阳光城、碧桂园、万科5家企业参与了第二次座谈会,此外还新增了华夏幸福、金茂、世茂、招商蛇口、龙湖等房企。

“三道红线”下,房企纷繁将“零踩线”、降负债列为头号大事。 但同时,不时有市场人士担忧,融资新规虽能有效控制企业表内财务杠杆,但房企仍有或许经过表外负债方式取得外部资金;此外,房企采用结合营形式的大部分关键信息并未地下披露,有或许加大市场评价开发企业真实信誉目的的难度。

尤其在首批集中供地中,开发商多“马甲”拿地、应用收买并规避监管的现象不时被媒体曝出,部分头部房企保守拿地的状况也引发监管层留意,监管末尾更新。

据一位券商人士泄漏,往年监管部门关于“三道红线”试点房企重点盯上了三个维度,一是当年累计权益拿地金额不能超越累计权益销售额的40%;二是过去3年运营活动发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不能延续为负;三是每月上报商票数据。

就在6月30日,央行等监管部门将商票数据归入监控范围,要求房企将商票数据随“三道红线”监测数据每月上报。 如今,拿地数据也被归入房企每月须上报的监测报表中。

40%拿地金额占比下限,在IPG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看来,大大限制了房企运用财务杠杆和高周转来做大规模回转空间,关于中央政府土地出让金支出的负面影响也是肯定的,但总体而言有利于房企财务运转与现金流回归到安保稳健区间。

广东省住房政策研讨中心首席研讨员李宇嘉以为,该政策对热点城市影响比拟大。 开发商拿地末尾回归热点城市,特别是龙头开发商对“两个集中”供地形式下热点地块争夺十分剧烈。 部分开发商还有做大规模动力,有些企业冲千亿、冲万亿企业积极性很高,对这部分企业影响也比拟大。

这些房企上半年拿地销售比已超40%

中国房地产报记者留意到,依据买地金额不得超年度销售额40%下限,2021年上半年拿地30强房企中,有12家曾经过线。

一类是“零踩线”央企国企队,它们资金富余,成为此轮拿地主力,如招商蛇口、华润置地、越秀地产、建发房产。

上半年国企央企中拿地最为保守的是越秀地产。 依据克而瑞数据,前6个月越秀地产成功销售支出487亿元,却豪掷436亿元用于拿地,拿地销售比高达89.5%。

4月26-27日,在广州的集中供地中,越秀地产一次性拿下8幅地块,拿地金额为171.97亿元,成为当之无愧的“黑马”。

2021年越秀地产销售目的为1122亿元,以此计算,其全年拿地金额下限应为448.8亿元,这也意味着即使成功全年业绩目的,下半年不再拿一块地,越秀拿地销售比依然超标。

在几个月前的年度业绩发布会上,越秀地产地产副董事长、执行董事兼总经理林峰泄漏,公司往年方案买地金额将到达520亿元以上,继续坚持较大投资力度。

建发房产、招商蛇口以及华润置地上半年拿地销售比区分为70.6%、50.9%和50.2%,亦均超标。

上半年,建发房产成功销售支出934亿元,新增土地价值659.2亿元,拿地销售比高达70.6%。 且建发房产频繁高溢价拿地、夺地王,其去年才打破千亿元门槛。

值得留意的是,建发房产在去年也频繁高溢价拿地,此前也曾屡次拿下“地王”。 在追求规模的同时,建发房产也面临着一些疑问。

建发房产没有独自上市,但以建发股份数据来看,2020年建发股份运营性现金流净额97亿元,同比降低13.34%。 2021年一季度,建发股份运营性现金流大幅降低162.3%至-407.5亿元;资产负债率达80.6%。

一位房企人士称,此次监管层再度明白累计权益拿地金额不能超越累计权益销售额的40%,估量这些企业前期会适当降低拿地力度,以到达40%规范。

另一类则是不惜冒着“踩线”风险,也要冲刺规模的房企,这部分占了少数,如出色集团(拿地销售比93.8%)、绿城中国(65%)、中骏集团(57.9%)、中交房地产(52.1%)、新希望地产(52.6%)、融信集团(45.3%)、雅居乐(45%)等。

拿地销售比最高的是出色集团,上半年成功销售支出683亿元,新增土地价值640.6亿元,拿地销售比高达93.8%。

上半年,出色集团在北京狂揽四幅地。 其中,5月11日,出色结合体拿下的昌平区中关村生命迷信园地块和东小口地块,未来地块售价下限为6.3万元/平方米,但该地块竞拍后楼面价曾经高达5.32万元/平方米,两边只要不到1万元价差。

据媒体报道,2020年11月,出色集团高层在外部会议上提出,两三年内希望能做到行业TOP20。 除了规模诉求,冲刺香港IPO也是出色凶猛拿地的一个关键要素。

绿城中国往年上半年拿地888亿元,占当期销售额比重为65%。 2020年,绿城就在土地市场频频拿地,关于规模拓展野心可见一斑。 有剖析称,绿城中国优势是第一大股东中交集团央企的信誉背书,为其在资本市场融资提供便利。

截至2020年底,绿城中国净负债率和现金短债比区分为66%和2,已契合监管要求;但剔除预收账款的资产负债率为71%,仍“踩中”一道红线。 拿地销售比超越40%的雅居乐,相同“踩中”一道红线。

值得留意的是,上半年拿地销售比达52.1%的中交地产已脚踩“三道红线”。 数据显示,其2020年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为83.4%,超出70%的红线值;净负债率为296.4%,同比上升146.2%。

相比之下,之前一些参与过“三道红线”座谈会的标杆房企则从拿地百强榜上“消逝”了。 债务压力下,为到达国度对“三道红线”要求,他们不得不收缩拿地,甚至经过降价促销、甩卖资产等方式来改善财务状况。

无论是在某指院还是克而瑞发布的上半年拿地百强榜中,中国恒大均未能上榜,进入榜单的最低门槛是37亿元。 这意味着中国恒大2021年上半年在土地市场上几无收获。

去年刚刚跨过3000亿元销售规模的世茂,上半年拿地金额也不过74.8亿元,与其过去几年高扩储的态势画风变化略大。 此外,中南置地、阳光城、雅居乐和佳兆业等房企上半年拿地规模也清楚降速。

剖析人士估量,(40%拿地销售比)政策落地后,估量第二批集中供地热度会降低,全体土地溢价率会走低。

为何说武汉将是第二个上海?

武汉会成为第二个上海吗???自去年6月以来,香港大财团已纷繁大手笔投资武汉:2月2日,世茂集团以31.5亿元拍下汉阳鹦鹉洲一块858亩土地,投资80亿元树立中央旅游商贸区;4月28日,瑞安集团将寂静两年多的永清地块拿下,耗资33.9亿元,新的全国“地王”在武汉降生;4月30日,和记黄埔地产出资16.23亿元,独家拿下江汉路周边“花楼”、“老甫”两块地;而已在武汉投资13年总投资超50亿元的香港新全球集团董事长郑裕彤近日调查武汉,表示将加大在汉投资力度。 在短短60多天时间,香港地产界的三大巨头先后登陆武汉,83.27亿元港资“空袭”江城,并接连制造两大“全国地王”。 常年徘徊在国中原产主流话语圈边缘的武汉,一夜之间突然站到了国中原产的潮头浪尖。 摩根斯坦利亚洲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曾在《新财富》杂志上宣布文章《武汉,下一个上海》,惹起普遍讨论。 五年前,这位华尔街少壮派精英经济学家,曾如出一辙地预言过上海的崛起,事隔数年后,他的预言被上海轰轰烈烈、势不可当的下降理想所印证。 如今,他再次以其全球性的视野预言大武汉———这个代表中部中国的首领城市必将在近年迅速崛起———这一令九省通衢、沧海横流的江城古城人心振奋的预言能否会再次成为理想呢? 武汉虽在吸引外资的竞争中于上个世纪90年代败给上海,但上海的投资本钱已大幅上升。 比拟武汉与上海目前的房价,武汉的普通住宅多少钱仅为上海的1/3,豪宅多少钱为1/4,武汉的休息力本钱不到上海的1/3。 因此,武汉对外资显得比以往更有吸引力。 “我们方案10年内继续投资100亿,在该片区内开发中高档住宅、初级酒店和商务办公物业。 ”拿下永清片后好运洋洋的罗康瑞宣称:“我们的首要目的就是要在武汉再造一个新天地。 ” 和记黄埔地产集团副董事、总经理徐建东也表示,江汉路的两块地正在启动规划设计,初步意向是,在老城地块上做精品商场,融餐饮、批发、文娱于一体;伴有寓居,紧邻长江的花楼片区以寓居为主,尝试与江汉路步行街对接,树立一些特征批发物业。 由于港资注重地产项目的长线投资,其产品线能补偿城市性能的一些缺乏,这也是各城市对香港地产资本追逐的另一个目的。 据悉,未来世贸的锦绣长江项目和瑞安的永清项目,将给武汉目前相对单薄的汉阳和汉口东部参与弱小的商务性能,这或许是这个城市更要求的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