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连斯基 可以与俄罗斯启动和谈须要采取 第三国调停 形式 (泽连斯基可以成为希特勒)
外地时期周日(6月30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示意,不扫除与俄罗斯启动敌对谈判,但谈判只能驳回“第三国调停”形式,就像“黑海食粮协定”一样。
乌克兰此前拒绝接受俄罗斯提出的谈判条件,并指摘俄方没有展现出和谈的诚意。到了2022年底,泽连斯基发布了一项法则,发表在俄罗斯总统普京执政时期与俄方“无法能”启动谈判。
泽连斯基指出,黑海食粮协定初次经常使用了第三国调停形式,过后乌克兰没有与俄罗斯启动谈判,而是与联结国以及土耳其启动谈判并达成协定,随后联结国和土耳其与俄罗斯方面也签订协定。
泽连斯基补充说,在对于其余疑问的谈判中雷同可以经常使用该形式。同时,此类谈判的调停人可以是美国和西欧国度,也可以是亚洲、地域、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各大洲国度。
2022年7月22日,俄罗斯和乌克兰就黑海港口外运疑问区分与土耳其和联结国签订关系协定,协定有效期为120天,后屡次延伸,于2023年7月17日到期。
泽连斯基强调,到目前为止,谈判只适宜采取这种形式,最终协定必定“适宜”乌克兰,并以乌克兰的条款为基础。
常年以来,泽连斯基不时在寻求推行他自己的十点“敌对方案”,最近一次性是在6月15日至16日在瑞士举办的峰会上,俄罗斯没有被约请参与。但俄罗斯坚称其新取得领土的位置不容谈判。
而普京6月份也发布了与乌克兰谈判的条件:乌克兰军队必定撤出俄罗斯联邦新主体的所有领土,即丢弃对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赫尔松州和扎波罗热州的主权要求,并且乌克兰需发表丢弃添加北约的动向。
俄罗斯外交部长拉夫罗夫示意,俄罗斯预备就乌克兰疑问启动谈判,但不是在最后通牒的基础上。他强调,正如俄罗斯曾经申明的那样,俄罗斯将随时预备启动敌对谈判,但不会在谈判时期中止特意军事执行。
虽然拒绝了普京的条件,但乌克兰方面最近还是示意情愿完结抗争。泽连斯基办公室副主任·佐夫科瓦近期示意,乌克兰宿愿尽快成功敌对。泽伦斯基上周宣称,乌克兰不想“延伸抗争”,也不想让抗争“继续多年”。
遭拜登质疑后泽连斯基改口:我也不是100%确定
炸到波兰境内的导弹到底哪来的?在美国总统拜登再度质疑乌克兰方面的说法后,乌总统泽连斯基似乎软化了自己的措辞,称他“并非100%”清楚事情全貌。 然而,就在各方争论和担忧之际,乌克兰总统办公室顾问却称,这起导致两名波兰平民死亡的事件是个“好故事”,它将促使北约对俄罗斯采取更加强硬的态度。 遭拜登质疑后泽连斯基改口:我也不是100%确定据彭博社17日报道,当地时间周四,泽连斯基线上出席在新加坡举行的彭博创新经济论坛时表示,乌克兰军方告诉他,爆炸现场的弹坑图像显示,事故不可能仅仅由乌克兰防空导弹的残余物造成。 彭博社报道截图被问及他是否坚持导弹系俄罗斯发射时,泽连斯基称,他“确信这是一枚俄罗斯导弹”,但他也确信乌克兰发射了武器来抵御俄罗斯的炮击。 据乌克兰防空部队报告,波兰导弹事故当天俄对乌多个主要城市发动空袭,在俄军发射的近100枚巡航导弹中,乌军击落了73枚。 泽连斯基称,这并非俄方瞄准乌克兰的导弹首次落入他国领土,此前在摩尔多瓦就发生过类似的事情。 “我们不知道这次发生了什么。 我不是100%清楚,我想世界也并非100%清楚当时的情况。 ”他说,“我们不能明确说就是乌克兰的防空系统。 ”泽连斯基在彭博创新经济论坛上接受采访。 图片来源:彭博社当地时间15日晚,波兰东部靠近乌克兰边境处一间农场突然遭遇导弹爆炸,两名60多岁的男性死亡。 事发后,波兰紧急召见俄罗斯大使,欧洲多国也将矛头对向俄罗斯。 乌克兰对此反应更加强烈,总统泽连斯基直指俄罗斯发动“恐怖主义”,并挑唆北约需要对这种“对集体安全的攻击”采取“行动”。 波兰媒体发布的爆炸事件现场照片:一辆农用车被毁然而事件很快发生“反转”,有消息人士称,此前在印尼出席二十国集团峰会的拜登已向七国集团和北约伙伴表示,这起事件是由乌克兰的防空导弹引起的。 波兰方面的初步调查结果显示,事故或由乌方发射的防空导弹所引发,北约和美国也对该结果表示同意。 泽连斯基此前坚称,他相信乌军方的调查结果,该导弹“毫无疑问”不属于乌克兰。 拜登周四早些时候被问及泽连斯基以上表态时曾否认其说法,并称“证据并非如此”,但也没有给出更详细的说明。 乌总统顾问:这是个“好故事”,表明冲突会波及他国据“今日俄罗斯”17日报道,就在波兰导弹事件引发各方争论和担忧之际,乌克兰总统办公室顾问米哈伊洛·波多利亚克日前接受采访时表示,这起导致两名波兰平民死亡的事件是个“好故事”,它将促使北约对俄罗斯采取更加强硬的态度。 “今日俄罗斯”:泽连斯基助手说,波兰导弹袭击事件是个“好故事”Youtube网站上的乌克兰“自由”频道17日发布了对波多利亚克采访。 报道称,波多利亚克在节目中“称赞”了发生在波兰境内的导弹爆炸事件,他认为此事提醒北约成员国,在乌克兰爆发的冲突将不可避免地蔓延到其他国家的领土。 波多利亚克表示,此事将导致乌克兰在北约的合作伙伴采取新的行为模式,促使北约国家“在保护领土方面采取更加强硬的态度”。 他还称,这并非俄乌战场上的导弹第一次飞入邻国领土,像乌克兰这么大的国家爆发冲突,必然会波及到其他国家的领土。 摩尔多瓦内政部10月31日曾称,当天有一枚俄罗斯发射的导弹残骸落在了该国靠近乌克兰边境处,震碎了几间房屋的窗户,但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波多利亚克接受乌克兰“自由”频道采访。 彭博社称,据泽连斯基透露,乌克兰调查人员将前往波兰的事故现场,加入对爆炸的调查。 华沙官员则表示,他们将向基辅提交他们收集的所有证据。 波兰内政部副部长帕维尔·塞弗纳克称,他确信双方“会达成共识”。 尽管北约官员及其成员国领导人表示,此次爆炸可能并非由俄罗斯导弹造成,但他们仍将此次事件的责任完全归咎于俄罗斯,理由是如果莫斯科没有发动袭击,这种情况就不会发生。 对此,泽连斯基也在论坛上回应道:“因为我们在我们的领土上与俄罗斯的导弹作战,我们没有被指责,我们对此表示感谢。 ”俄罗斯方面此前否认俄军使用杀伤性武器对乌波交界地区的目标发动打击。 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16日称,基辅和一些西方盟友最初声称莫斯科对此负责的说法是“又一次歇斯底里的、狂热的恐俄行为,没有任何真实信息为基础”。 俄国防部强调,经专家鉴别,波兰方面所公布照片上的残骸是乌克兰S-300防空系统导弹的碎片,且俄方打击的目标均在乌境内且距波兰边界35公里以上。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17日援引多名消息人士的话称,拜登并没有就波兰导弹事件与泽连斯基通话,但白宫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给泽连斯基的办公室打电话,提醒乌克兰官员“更加小心行事”。 俄罗斯常驻联合国第一副代表德米特里·波利扬斯基说16日在社交平台上表示,“有人企图挑起北约和俄罗斯之间的直接军事冲突,而让全世界承担这一切的后果。 ”“今日俄罗斯”援引社交媒体发布的爆炸现场照片对于波兰来说,做出这样的举动并不奇怪。 毕竟,乌克兰是其邻国,俄罗斯诸如加里宁格勒州也与波兰接壤。 俄乌冲突之下,波兰严防战火波及自身,提高战备等级,无可厚非。 但爆炸发生后,波兰指称导弹可能是俄罗斯制造,使得西方一些媒体将矛头又对准了俄罗斯。 俄罗斯国家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迅疾在推特发文称,西方国家正在对俄罗斯发动一场“混合战争”,这将使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距离更近一步。 梅德韦杰夫推特截屏有意思的是,正在印尼巴厘岛参加二十国集团峰会的美国总统拜登召集西方七国集团领导人召开紧急圆桌会议,之后召开记者会,干脆地来了句——“发生在波兰的爆炸事件是由乌克兰导弹造成的”。 这话一出口,似乎,一场即将引爆的世界大战解除了。 那么,究竟是拜登的话管用呢,还是西方目前并没有做好与俄全面开战的准备?乌克兰的导弹又为何偏偏落到了波兰境内?拜登与G7国家领导人在巴厘岛举行紧急圆桌会议1拜登亲口说的,落在波兰东部卢布林省普热沃多夫村的导弹,来自乌克兰的防空系统。 这一点,与俄罗斯的说法一致。 俄罗斯国防部称,从导弹残骸的图片上看,导弹来自于乌克兰的S-300防空系统。 可见,美俄的分析几乎一致。 但比较难得的是,美国总统这次第一时间清晰地认定,这事与俄罗斯无关。 在G7紧急圆桌会议后的记者会上,当有记者继续向拜登进一步提问,凭什么说这枚导弹来自乌克兰军方时,得到的回答是——保安请该记者离开。 白宫网站披露的G7紧急圆桌会议情况G7以外,北约国家、同时也是G20成员的土耳其,其总统埃尔多安的话更掷地有声——“必须要尊重俄罗斯的声明。 俄罗斯说他们没有参与其中,这对我们非常重要”。 海叔要说,俄乌冲突以来,土耳其时不常地充作调停人的角色,甚至曾将俄、乌双方的代表请到伊斯坦布尔进行和谈。 但也必须看到,土耳其与美国、波兰都是北约国家。 在北约内部,如果一国安全受到威胁,各国之间是有攻守同盟的。 土耳其总统在G20会议期间如此说,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北约的总体看法的。 印尼总统佐科在巴厘岛的努沙杜瓦迎接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图:塔斯社要知道,因为俄乌冲突,某种程度上也因为西方,譬如G7国家的态度,使得俄罗斯总统普京最终决定不前往印度尼西亚参加今年的G20峰会。 俄方改为派外长拉夫罗夫率领代表团与会。 其实,印尼总统佐科早前曾亲赴莫斯科和基辅,邀约普京和并非G20国家的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到印尼参会。 可最后呢?在G20开幕前,佐科只能摆摆手说,“我太难了”。 而当拉夫罗夫到了巴厘岛后,第一时间等来的却是从美联社开始,一众西方媒体说他被送进了医院。 这事,紧接着被证明是谣言。 种种情况,看着就让人觉得——反正俄罗斯代表团并不受西方一些人待见。 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拜登还能在第一时间明确落在波兰的导弹来自乌克兰,可见这一确认对北约是相当的重要。 2海叔注意到,在拜登公开确认导弹来自乌克兰之前,其还与波兰总统安杰依·杜达通了电话。 拜登听取了杜达关于导弹爆炸后现场情况的介绍,并对波兰领导人说,美国对北约的支持是坚定不移的。 同时,拜登再次声称要支持乌克兰抵抗俄罗斯,包括继续向乌克兰提供防空系统。 拜登在与波兰总统杜达通电话,陪同通话的有布林肯、沙利文图:美联社有意思的是,陪着拜登与杜达通电话的美国国家安全事务顾问杰克·沙利文在一份声明中称,“美国强烈谴责俄罗斯最近对乌克兰的导弹袭击,这些袭击似乎击中了基辅的住宅楼和乌克兰全国各地的其他地点”。 沙利文还不忘称,目前美方在巴厘岛参加G20,就是探讨世界各国人民的生命和生计问题,这时候,俄罗斯就更值得谴责。 怎么看美国总统和国家安全事务顾问的各自说法呢?海叔认为——1.拜登强调的是,落在波兰的导弹并非俄罗斯发射过去,而是来自乌克兰。 也就是说,这起事件,不能认定为是俄罗斯对波兰的侵略。 由此,也就不构成俄罗斯对北约的侵略。 换言之,波兰没有必要立即对俄罗斯进行反击,北约也不会对俄罗斯立即进行军事行动。 2.沙利文的话,则是表明美国立场,同时也是在表明北约立场。 其意思就是,在波兰发生的导弹爆炸,仍然与俄罗斯对乌克兰的军事行动有关。 如果俄不进攻乌克兰,则乌克兰不会发射防空导弹,也就不会有导弹落到波兰境内。 3.波兰方面,本身或许对俄乌冲突有自身想法,想趁机火中取栗者未必没有,可既然美国如此表态,波兰就不敢擅动。 爆炸现场画面图: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截屏为何说波兰对俄乌冲突有自身想法呢?要知道,在俄乌冲突初期,波兰就向乌克兰公民发放特别护照,承认愿意领这一护照的乌克兰人为波兰没有选举权的公民。 如今的乌克兰西部,历史上曾有部分地区属于波兰,如果乌克兰被肢解,波兰似乎对这些地方有想法。 如果趁着导弹落入自己境内,索性兵发乌克兰,会得到什么利益呢?波兰国内未必没人想过这事。 只不过,波兰已经加入北约,必须受到北约的约束。 既然美国“大哥”开口定调,波兰暂时肯定只能按兵不动。 3波兰有一句话,似乎得到了俄罗斯的印证。 那就是——爆炸的,确实是俄制导弹。 俄罗斯称,落在波兰境内的是乌克兰的S-300导弹。 这一导弹,早在苏联时期就已经研发。 在苏联解体以后,S-300不仅装备于俄军部队,也装备于乌军部队。 乌克兰军队装备的S-300导弹在这次俄乌冲突中,不仅仅是S-300导弹,诸如米格-29飞机、T-72坦克等装备,都有类似情况——不仅装备于俄军,也装备于乌军。 是不是可以用“兄弟阋于墙”来分析呢?还真不好说了。 尽管俄乌某种程度上同宗同源,可矛盾激化到如今这一地步,未来两国向何处去,其实是考验两国领导人的大智慧的。 如今,还是希望和谈尽早启动,冲突尽早结束,悲剧尽早收场罢!
被西方劝说与俄罗斯和谈,与乌军总司令传出矛盾,泽连斯基遇麻烦
眼下,俄乌局势依然胶着。 俄罗斯国防部发布最新战报称,俄军继续在顿涅茨克地区打击乌军设施和装备,俄军精确打击了位于顿涅茨克地区斯拉维扬斯克的乌军预备役训练中心。 乌克兰武装力量总参谋部则发布公告称,乌军在顿涅茨克地区的斯拉维扬斯克、巴赫穆特和阿夫杰耶夫卡三个方向击退了俄军的进攻。 自俄军撤离赫尔松市,退回到第聂伯河东岸据守后,该地区的战局再度引发外界关注。 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克·米利认为,俄军正在挖战壕并筑起坚固的防线来为冬季做准备,从赫尔松的撤退是为了建立一个更具防御性的地位。 如此看来,泽连斯基把在赫尔松取得的进展宣称成“历史性的”未免过于乐观。 当然,除开战争层面的,泽连斯基恐怕还有许多的“困扰”。 美国媒体近日报道称,美国正在向乌克兰施压,要求它对与莫斯科和谈持开放态度。 与此同时,美国一些高级官员开始鼓励乌克兰考虑与俄罗斯开启谈判。 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克·米利在前段时间表示,乌军预计难以收复在战争中失去的全部领土。 乌克兰军事上的胜利也许无法通过军事手段实现。 他表示,现在存在“谈判的机会之窗”。 不过,对于美方的表态,乌克兰方面并不认同。 克兰总统办公室顾问米哈伊洛·波多利亚克表示,西方试图劝说乌克兰在取得一系列军事胜利后同莫斯科会谈,这种做法是“奇怪的”,相当于要求乌克兰投降。 也有部分美国专家认为,米利不能完全代表华盛顿,并认为美国应该增加武器供应,帮助乌克兰彻底击败俄军,放慢速度并不是正确的做法。 其实,俄乌冲突这场“拉锯战”掺杂了许多因素影响,战争到底何时结束、并且以何种形势结束都充满了太多种可能。 但是,唯一能确定的是,这场冲突不仅给俄乌带来影响,同时也对世界产生了影响。 近日,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泰国首都曼谷结束了两天的讨论后闭幕,通过的领导人宣言中围绕俄乌冲突强调“给世界经济带来不利影响”,并对能源价格上涨导致的通胀加速和粮食的不安全性加剧表达担忧。 值得一提的是,宣言中写进将推进自由开放的贸易、努力消除供应链的混乱。 除此之外,还有消息曝出乌军总司令或与泽连斯基有矛盾。 有消息传出,乌军总司令扎卢日内已被要求减少公开活动和活跃度,因其与乌总统泽连斯基关系紧张。 美国《时代》周刊曾为扎卢日内制作的封面截图对于二人的矛盾,双方其实都已经进行过辟谣,认为流言不过是俄罗斯为瓦解乌政府所释放的假消息,不过,西方媒体已多次报道二人矛盾。 扎卢日内去年7月成为乌军总司令。 此前,就有媒体报道泽连斯基计划撤换乌军总司令,以防扎卢日内在政治上的影响力逐日递增,有取代自己成为新总统的趋势。 而扎卢日内也曾略带调侃的称自己梦想成为一名喜剧演员,就像泽连斯基一样。 空穴来风未必无因,看来泽连斯基的处境也挺“艰难”。 延伸阅读:美媒:华盛顿和基辅出现第一次重大意见分歧围绕波兰遭到导弹袭击的真相,美欧俄乌各方仍在明里暗里地较劲。 尤其是美国和乌克兰,总给人一种一个想说,一个不让说的感觉。 美国“政治新闻网”近日爆料,美国貌似确实在给各方压力,让他们发表相关言论时谨慎点。 “政治新闻网”称,据两名西方官员和一名美国官员说,过去两天,美国高级官员与欧洲领导人和乌克兰总统办公室的官员进行了接触,敦促他们在谈论波兰导弹爆炸的原因时要谨慎。 一名西方官员说,在一系列紧急电话中,美国官员要求北约盟国在波兰的调查完成之前,不要发表明确声明。 在此之前,关于导弹是谁发射的、谁该对此次袭击负责,各方发表的信息相当胡乱。 在本周二爆炸发生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一次讲话中说,造成波兰境内两人死亡的导弹是俄罗斯发射的。 但到了第二天,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却表示,导弹可能是乌克兰的。 美国总统拜登也表示,“从轨迹来看,它不太可能是从俄罗斯发射的。 ”泽连斯基和拜登“政治新闻网”表示,这些不同的声明表明华盛顿和基辅之间第一次重大意见分歧之一。 尽管美国官员在淡化分歧,但俄乌冲突可能将持续整个冬天意味着更多这样的裂缝可能会出现,而这可能会被莫斯科所利用。 前国务院官员希瑟·康利说,波兰遭导弹袭击造成的混乱对美国、其北约盟友和乌克兰来说是一次“非常重要的检验”。 “我认为我们都学到了一个非常宝贵的教训,那就是你不能在事件发生后马上就发表言论,除非你明了解内情因为现在的风险太大了。 ”本周二,正当俄罗斯加大对乌克兰的导弹袭击时,波兰东部卢布林省赫鲁别舒夫县普热沃多夫村被导弹击中。 “政治新闻网”称,这一事件引发了全球警报,因为波兰是北约成员国,如果是俄罗斯发动的对波兰领土的袭击,这可能会引发北约的回应。 结果,泽连斯基和他的一些助手迅速指责是克里姆林宫干的。 但在接下来的24小时里,美国、北约和波兰的领导人表示,有证据表明,波兰的袭击可能来自一枚试图阻止俄罗斯袭击的乌克兰防空导弹。 本周三,泽连斯基表示,乌克兰军事官员向他保证,导弹是俄罗斯发射的。 “我毫不怀疑,这不是我们的导弹,也不是我们发动的导弹袭击。 ”但美国总统拜登周四早上G20峰会返回后,反驳了乌克兰总统的言论,称“那不是证据”。 据两名熟悉内情的西方官员透露,泽连斯基的声明促使美国高级官员周三联系北约盟国,称美国认为导弹似乎来自乌克兰,是俄罗斯制造的。 “政治新闻网”称,截至周三晚上,包括泽连斯基办公室官员在内的乌克兰官员对此并不相信,并向一些欧洲同行表示,他们希望看到导弹是乌克兰的具体证据。 俄罗斯方面称,从残骸判断,爆炸可能是乌克兰S-300防空导弹造成的不过,泽连斯基周四还是稍微调整了自己的立场。 他在新加坡的彭博新经济论坛上说:“我并不100%确认——我认为世界也不完全了解发生了什么。 ”他说,根据爆炸现场的图像,他的军事助手告诉他,爆炸不可能仅仅是由乌克兰的防空导弹引起的。 与此同时,随着俄乌冲突继续僵持,美乌之间的分歧可能还会如“政治新闻网”所说,继续增多。 该媒体称,这场冲突预计将进入一个残酷的冬天,鉴于天气条件,双方都不会取得重大进展。 在重新进入赫尔松后,势头似乎站在乌克兰一边,但基辅需要继续得到武器和人道主义援助补给。 美国参联会主席马克·米利周三再次呼吁乌克兰利用战场局势,与俄罗斯进行和平谈判。 据今日俄罗斯电视台网站报道,米利警告称,乌克兰近期在军事上战胜俄罗斯的可能性不大。 他指出,尽管基辅最近在战场上取得进展,并占领了赫尔松市,但莫斯科仍然在该国拥有重要的军事存在。 美国参联会主席马克·米利不过,“政治新闻网”称,泽连斯基面临本国国内“寸土不让”的巨大压力。 今日俄罗斯也称,俄罗斯表示将继续其军事行动,直到所有目标都实现。 看来和平短期内仍无法达成。
乌克兰总统宣布与俄罗斯断交,两国断交意味着什么?
“断交”是“断绝外交关系”的简称,最简单的理解即两国间终止正常的外交关系,包括召回外交使者和关闭使领馆。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24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说,乌克兰已与俄罗斯断绝外交关系。 泽连斯基表示,俄军进入了乌克兰,乌武装部队正在进行艰苦的战斗,乌军队在顿巴斯地区以及乌东部、北部、南部等地区击退了俄军的袭击。 他说,俄军损失惨重并将遭受更大损失。
两国断交意味着什么?
“断交”意味着两国间围绕某些事务——通常是紧迫的事务的接触不再通过直接接触来实现,而是需要通过某些第三方国家的外交使团来实现。
更具体而言,派遣国在“断交”后会委托第三方中立国家代为保护自己的利益、驻在“断交国”的自己国家子民(如游客、留学生等)的利益,以及保管被召回使团遗留下的资产、房产、资料等。
总体而言,“断交”的实现可以简单归纳为以下两点:1,两国间撤回在对方国家的大使及所有外交人员;2,大使馆及所有派遣国的资产交由“保护国”——通常是第三方中立国——监护,直至外交关系恢复。
联合国宪章并不反对国家间的“断交”行为。 但根据1961年签署的《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当时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召开的联合国关于外交交往与豁免的会议上签订的国际公约规定,两国间断绝外交关系之后,东道国一方必须为派遣国外交使团及其家属的快速撤离提供协助。
断交意味着两国之间断绝相互政治承认及政府间正式的交往接触,自然会对两国关系产生重大影响。 不过根据《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两国之间即便断交,驻在国仍应“尊重并保护派遣国原使馆馆舍以及使馆财产与档案,纵有武装冲突,亦应如此办理”。 此外,派遣国可将“使馆馆舍以及使馆财产与档案委托驻在国认可之第三国保管”,且可“委托驻在国认可之第三国代为保护派遣国及其国民之利益”。 且根据该公约,断绝外交关系不意味着断绝领事关系。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