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片面进入主汛期 水利部滚动会商布置部署洪水进攻上班 (我国进入了什么阶段)
7月1日,我国片面进入主汛期。1日上午,国度防总副总指挥、水利部部长李国英掌管周会商,视频连线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淮河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委员会、太湖流域治理局,滚动剖析研判各流域防汛情势,针对性布置部署流域洪水进攻重点上班。水利部副部长王宝恩、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刘冬顺等加入会商。
李国英指出,依据滚动监测预告,本轮降雨环节将间断到7月2日,长江流域、太湖流域、珠江流域西江等地强降雨继续,以大到暴雨为主,局部地域有大暴雨。受其影响,长江支流洞庭湖入江口莲花塘以下将在7月2日半夜前后出现全线超警洪水,洪水环节将间断到7月中旬;太湖水位7月3日前后将到达超警30厘米左右的最高水位;珠江流域西江7月3日前后将出现第4号洪水,西江主流柳江将出现洪水环节。淮河流域7月3日至6日将迎来降雨环节和洪水环节。乌苏里江流域局部河流继续超保。
李国英强调,要深化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于防汛上班关键批示精气,锚定“人员不伤亡、水库不垮坝、关键堤防不决口、关键基础设备不受冲击”指标,片面落实主汛期各项上班机制,把“时时安心不下”的责任感转化为“事事心中有底”的执行力,继续增强监测预告预警,依据曾经出现的降雨环节和洪水环节,及时复盘、校验、批改监测预告模型参数,愈加精准监测预告;保持底线思想,超前滚动推演和研判洪水环节尤其是预告未来洪水环节或者出现的危险,超前做好防危险上班部署,针对性细化实化各项防范应答措施,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担任、守土尽责,波动守住守牢安保底线。
李国英需要,长江流域防汛要做好以下四项上班:一是系统、迷信、安保、精准调度控制性水库,在长江中下游各关键断面和洞庭湖、鄱阳湖两湖出现洪峰水位后,逐渐调整转入腾库调度形式踊跃应答下一轮洪水环节,同时防止因腾库调度造成出现超越初次洪峰水位的二次洪峰环节;二是抓紧有序排泄中小水库前期防洪运用或人造滞洪拦蓄的洪水,尽快降落水库水位,防止因高水位运转形成管涌、渗水、滑坡等险情,同时增强水库大坝巡逻防卫,出现险情立刻采取果决措施,确保水库不垮坝;三是增强堤防防卫,树立长江干堤看法,以长江干堤及关键主流回水堤、洞庭湖和鄱阳湖区关键圩堤为重点,片面排查或者出现管涌、渗水甚至决口险情等危险点,采取加高加固培厚堤防、加筑子堤等方式增强防卫,确珍关键堤防不决口;四是进一步增强山洪灾祸进攻,依据降雨环节继续和下垫面条件变化,灵活调整预警阈值,片面落实“谁组织、转移谁、何时转、转何处、不擅返”五个关键环节责任和措施,确保人员不伤亡。太湖流域防汛要做好以下三项上班:一是增强排水调度,灵活优化调整调度方案,尽量缩短太湖高水位继续环节;二是预置抢险人员、料物、设备,确保环湖大堤和东苕溪堤防等关键堤防安保;三是落实超规范洪水进攻措施,确保水库不垮坝。西江流域防汛要做好以下三项上班:一是增强西江、柳江抢先控制性水库调度,充散施展拦洪削峰错峰作用;二是进一步强化山洪灾祸进攻;三是提早摸排危险、针对性做好柳州等沿江城区防洪上班。淮河流域防汛要做好以下三项上班:一是增强监测预告预警;二是系统精细化调度流域水工程,特意思考雨区及洪水出现的秩序,及时有序降落淮河支流水位,为左岸主流洪水下泄提供疏通条件;三是调蓄洪水后尽快将洪泽湖水位降至汛限水位以下。乌苏里江流域防汛要做好以下三项上班:一是做好气候卫星、遥感、天气雷达等二次开发,迷信研判洪水环节;二是做好沿江县城段堤防防卫,确保洪水不进城;三是增强关键堤防巡逻防卫,确珍关键堤防不决口。
防汛中使用了哪些黑科技?
当前,我国南北方全面进入主汛期,强降雨天气频发,防汛抗洪已到关键阶段。在防汛抗洪中,创新科技成为利器。从气象和水情预报到防汛监测与预警;从上天入地的科技设备到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多种“黑科技”的应用让防汛抗洪更智慧。耳聪目明 守好防汛第一关
今年6月,我国华南和江南一带迎来入汛以来首轮强降水。就在强降水来临一周前,这片区域已被国家气象中心的预报员提前“锁定”。在密切关注天气形势发展的同时,国家气象局已提醒相关地区做好防汛准备。气象服务是防灾减灾的第一道防线。近年来,我国的气象预报预测技术不断跨越升级,预报预测的准确率也大幅提升。2019年,我国暴雨预警准确率已提高到88%,强对流预警时间提前量达38分钟,台风路径预报水平保持世界领先。今年5月,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中期天气预报关键技术研究”课题通过验收,相关技术已应用于此次防汛过程中。据了解,该项目研发的多项预报产品,能够帮助预报员准确勾勒出中长期预报时效内副热带高压、南亚高压、季风等多种大型关键环流系统的特征,以便精准锁定雨带位置、确定降雨强度等信息。水情监测预报是水灾防御的“参谋”和“耳目”。进入7月,我国东部主雨区逐渐“北抬”至华北、东北。华北和东北地区洪水预报难,一些山区中小河流降水汇流时间短,洪水形成时间快,监测预报预警难度大,突发暴雨洪水威胁不容低估,科技支撑尤为重要。对此,水利部水文水资源监测预报中心副主任刘志雨说,我国已通过科技手段,提高预测预报精准度,延长预报精度,缩短预知度时间,不断增强对洪水预报能力。“得益于新技术手段的应用,我们升级完善了业务系统,包括洪水作业预报平台、移动会商平台等,提高洪水预报效率。如今,水利部收齐全国12万个报汛站的雨水情信息仅需10分钟至15分钟,一次洪水作业预报时间只需几十分钟。”刘志雨说,近年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中小河流预警预报上得到有效应用,显著提升了我国洪水预报能力。智慧大脑 城市不再“看海”
自7月1日起,黄河正式进入汛期。“智慧黄河”工程的推进,为黄河防汛提供了有力支持——利用卫星遥感跟踪监测河势的变化情况;利用无人机监测河势情况,第一时间传输实时视频,为防御洪水提供信息支撑……如今,黄河流域内346座大型及重点中型水库已实现在线监测,1000多路视频信号实时传输,为防汛抢险科学决策提供了便利。5G、无人机、物联网、虚拟现实……在今年的防汛抗洪中,众多前沿技术大显身手。巡视无人机、水下探视仪等一系列设备在空中、水面、水下分工合作,助力防汛抗洪。在安徽安庆,当地电信运营商利用“5G+VR”技术,创新水位实时观测功能。低延时的5G信号可以将360°全景摄像头拍摄的内容及时、高清地传递给监测人员。工作人员只需通过VR眼镜等技术手段便可观察水位尺刻度,实时掌握现场情况及抢险进度,大幅提高汛期巡查工作效率。一场暴雨,常常让不少城市陷入“看海”窘境。借助物联网技术,城市的排水防涝有了“智慧大脑”。在福建省福州市、贵州省贵阳市等地,城区易积水地段被标注在可视化地图上。下大雨时,工作人员只需站在大屏幕前,就能实时看到各易积水点的情况。贵阳市白云区还在辖区内的1000多盏路灯上加载路灯传感器,通过系统平台进行远程控制和隐患排查。上海自入汛开始便上线了“防汛防台指挥系统2.0版”,将防汛防台工作纳入“一网统管”,通过统一的在线平台自动监测积水动态、信息实时共享、智能调度指挥、多部门联动响应,构建起更科学、高效的防汛体系。上天下水 抗洪救援有利器
连日来,全国多地举行防汛抗洪演练。其中,无人机成为抗洪救援的“标配”。在抗洪抢险过程中,无人机具有先天优势。它反应速度快、侦察范围广、不受地形限制,可以把灾害现场的高清图片和视频传回指挥中心。如果有人员被困,无人机还可利用其搭载的装备开展搜索、定位和救援工作。如果搭载夜视功能,无人机可实现全天候救援,还可以向被困人员进行物资精准投送。在抗疫期间发挥重要作用的机器人,在抗洪一线也有用武之地。近日,水上救援机器人在多地亮相。救援机器人外形像小艇,可通过平板电脑或控制器操控,一次可以救助3到4个人。当救援对象在河道比较湍急的地方且距离岸边较远时,救援人员可操作机器人朝着落水者的方向全速前进,落水者抓稳机器人就可获得救助。目前,无人机、救援机器人等装备已“入列”各地的救援队伍。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特种灾害救援处工程师熊伟说,各地消防部门均组建了抗洪抢险专业队伍,其中省级救援队31支。各省级支队级救援队伍都配备了无人机、水上救援机器人、水下声呐等高新装备,关键岗位的救援队员全部通过了专业机构的培训考核,实现了持证上岗。我国进入主汛期今年已有175条河流水位超警是真的吗?
6月27日,从国家防总、水利部获悉:当前我国已进入主汛期,防汛抗洪处于关键阶段和重要关口。 监测预报显示,未来南方还将有两轮降雨天气过程,分别是6月26日至28日、6月29日至7月2日,主要降雨区位于江汉、江南大部、华南西部及西南地区东部。
入汛以来,暴雨过程南北并发,中小河流超警频繁,台风登陆明显偏早,局部洪涝灾害严重。 全国共出现18次降雨过程,平均降雨量198毫米,较常年同期略偏多,先后有13个省份的175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其中32条发生超保洪水,5条发生超历史洪水,湖南、重庆、贵州、湖北、广东、广西、江西等省份部分地区受灾较为严重。
受此影响,截至27日7时,22日以来的暴雨洪涝灾害共造成浙江丽水、衢州等5市28个县(市、区)76.5万人受灾,紧急转移安置14.9万人;造成贵州铜仁、毕节等9市(自治州)66个县(市、区)126.7万人受灾,13人死亡失踪,紧急转移安置和需紧急生活救助11万人。 灾害发生后,浙江、贵州两省减灾委、民政厅分别紧急启动省级Ⅲ级救灾应急响应。 27日8时30分,国家减灾委、民政部针对两省严重暴雨洪涝灾害,紧急启动国家Ⅳ级救灾应急响应,派出2个工作组分别赶赴灾区查看灾情,指导地方开展救灾工作。
此外,国家防总指出,从气象预测看,近期江南、华南和西南东部降雨仍在持续,雨区高度重叠,洪涝风险急剧增加。 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活动日趋频繁,后期台风生成登陆可能相对集中、登陆强度偏强,影响和威胁不可低估。 长江中下游及“两湖”水位很可能发生超警洪水,珠江、太湖、淮河可能发生较大洪水,辽河、第二松花江、黄河中游及海河部分水系可能发生暴雨洪水。 山洪地质灾害、中小河流洪水、城市内涝积水的风险不断增加。 国家防总要求着力落实农村地区、边远山区、城乡接合部、旅游景区的防汛责任;强化局地短历时突发性暴雨洪水的预测预报等。
防汛中使用了哪些黑科技?
当前,我国南北方全面进入主汛期,强降雨天气频发,防汛抗洪已到关键阶段。在防汛抗洪中,创新科技成为利器。从气象和水情预报到防汛监测与预警;从上天入地的科技设备到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多种“黑科技”的应用让防汛抗洪更智慧。耳聪目明 守好防汛第一关
今年6月,我国华南和江南一带迎来入汛以来首轮强降水。就在强降水来临一周前,这片区域已被国家气象中心的预报员提前“锁定”。在密切关注天气形势发展的同时,国家气象局已提醒相关地区做好防汛准备。气象服务是防灾减灾的第一道防线。近年来,我国的气象预报预测技术不断跨越升级,预报预测的准确率也大幅提升。2019年,我国暴雨预警准确率已提高到88%,强对流预警时间提前量达38分钟,台风路径预报水平保持世界领先。今年5月,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中期天气预报关键技术研究”课题通过验收,相关技术已应用于此次防汛过程中。据了解,该项目研发的多项预报产品,能够帮助预报员准确勾勒出中长期预报时效内副热带高压、南亚高压、季风等多种大型关键环流系统的特征,以便精准锁定雨带位置、确定降雨强度等信息。水情监测预报是水灾防御的“参谋”和“耳目”。进入7月,我国东部主雨区逐渐“北抬”至华北、东北。华北和东北地区洪水预报难,一些山区中小河流降水汇流时间短,洪水形成时间快,监测预报预警难度大,突发暴雨洪水威胁不容低估,科技支撑尤为重要。对此,水利部水文水资源监测预报中心副主任刘志雨说,我国已通过科技手段,提高预测预报精准度,延长预报精度,缩短预知度时间,不断增强对洪水预报能力。“得益于新技术手段的应用,我们升级完善了业务系统,包括洪水作业预报平台、移动会商平台等,提高洪水预报效率。如今,水利部收齐全国12万个报汛站的雨水情信息仅需10分钟至15分钟,一次洪水作业预报时间只需几十分钟。”刘志雨说,近年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中小河流预警预报上得到有效应用,显著提升了我国洪水预报能力。智慧大脑 城市不再“看海”
自7月1日起,黄河正式进入汛期。“智慧黄河”工程的推进,为黄河防汛提供了有力支持——利用卫星遥感跟踪监测河势的变化情况;利用无人机监测河势情况,第一时间传输实时视频,为防御洪水提供信息支撑……如今,黄河流域内346座大型及重点中型水库已实现在线监测,1000多路视频信号实时传输,为防汛抢险科学决策提供了便利。5G、无人机、物联网、虚拟现实……在今年的防汛抗洪中,众多前沿技术大显身手。巡视无人机、水下探视仪等一系列设备在空中、水面、水下分工合作,助力防汛抗洪。在安徽安庆,当地电信运营商利用“5G+VR”技术,创新水位实时观测功能。低延时的5G信号可以将360°全景摄像头拍摄的内容及时、高清地传递给监测人员。工作人员只需通过VR眼镜等技术手段便可观察水位尺刻度,实时掌握现场情况及抢险进度,大幅提高汛期巡查工作效率。一场暴雨,常常让不少城市陷入“看海”窘境。借助物联网技术,城市的排水防涝有了“智慧大脑”。在福建省福州市、贵州省贵阳市等地,城区易积水地段被标注在可视化地图上。下大雨时,工作人员只需站在大屏幕前,就能实时看到各易积水点的情况。贵阳市白云区还在辖区内的1000多盏路灯上加载路灯传感器,通过系统平台进行远程控制和隐患排查。上海自入汛开始便上线了“防汛防台指挥系统2.0版”,将防汛防台工作纳入“一网统管”,通过统一的在线平台自动监测积水动态、信息实时共享、智能调度指挥、多部门联动响应,构建起更科学、高效的防汛体系。上天下水 抗洪救援有利器
连日来,全国多地举行防汛抗洪演练。其中,无人机成为抗洪救援的“标配”。在抗洪抢险过程中,无人机具有先天优势。它反应速度快、侦察范围广、不受地形限制,可以把灾害现场的高清图片和视频传回指挥中心。如果有人员被困,无人机还可利用其搭载的装备开展搜索、定位和救援工作。如果搭载夜视功能,无人机可实现全天候救援,还可以向被困人员进行物资精准投送。在抗疫期间发挥重要作用的机器人,在抗洪一线也有用武之地。近日,水上救援机器人在多地亮相。救援机器人外形像小艇,可通过平板电脑或控制器操控,一次可以救助3到4个人。当救援对象在河道比较湍急的地方且距离岸边较远时,救援人员可操作机器人朝着落水者的方向全速前进,落水者抓稳机器人就可获得救助。目前,无人机、救援机器人等装备已“入列”各地的救援队伍。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特种灾害救援处工程师熊伟说,各地消防部门均组建了抗洪抢险专业队伍,其中省级救援队31支。各省级支队级救援队伍都配备了无人机、水上救援机器人、水下声呐等高新装备,关键岗位的救援队员全部通过了专业机构的培训考核,实现了持证上岗。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