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出售,有兴趣带价格联系QQ:503594296

美司法部思索分拆剥离安卓 谷歌喋血 (这些案件也引起了美国司法部的注意)

admin1 11个月前 (08-10) 阅读数 1423 #财经

The Information 称,美国司法部在赢得了针对谷歌的反垄断诉讼后,不只会削弱该公司与苹果之间的联盟相关,还或许会寻求让该公司实施严重革新, 比如强迫剥离安卓。

据律师称,在对谷歌合法垄断行为启动奖励的下一阶段,美国政府或许会打击该公司在其主导的 新一代对话式 AI 搜寻范围 的努力,并便于让竞争对手蚕食其 95% 的市场份额。

微软前助理总法律顾问吉恩・伯勒斯表示,司法部律师简直必需会要求法官采取“结构性补偿措施”, 例如迫使谷歌剥离安卓(法官以为谷歌之所以有现在的垄断位置,很大部分要素在于安卓) ,而不只仅是对谷歌运营搜寻业务和与苹果等公司协作的形式启动“行为”上的限制。

在此次反垄断案中,美国司法部指控谷歌不合理垄断搜寻行业和在线广告市场。对此,法院裁定谷歌属于垄断企业, 违犯了《谢尔曼法案》。 法官指出,谷歌与苹果等公司的协议具有反竞争性。

尽管苹果并非该反垄断案的原告,但其与谷歌之间数十亿美元的协作也是司法部关键抓手之一。谷歌每年都要求向苹果支付数十亿美元,以坚持其在 iPhone 、 iPad 和 Mac 上的智能搜寻引擎位置。

依据法庭上披露的数据, 谷歌仅 2022 年就向苹果支付了 200 亿美元(媒体备注:以后约 1434.11 亿元人民币)的“优势费”。


回忆美国的反托拉斯史:互联网巨头带来的新疑问

据新华社,近日市场监管总局依据揭发,依法对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实施“二选一”等涉嫌垄断行为立案调查。 央行今天也发布公告称,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国度外汇控制局将于近日约谈蚂蚁集团,催促指点蚂蚁集团依照市场化、法治化准绳,落实金融监管、公允竞争和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等要求,规范金融业务运营与开展。 对互联网巨头的反垄断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一个抢手疑问。 谷歌和脸书在近几年就频频因此成为目的。 往年10月美国司法部就依据反托拉斯的休曼法案起诉谷歌垄断。 要起诉反垄断,当然先要确定“垄断”这件事情有没有出现。 通常来说,当单一企业占据某个市场70%到80%的时刻,差不多就是“垄断”了。 美国司法部在其起诉书中表示,谷歌在搜索服务、搜索广告和搜索关键词广告市场中曾经到达了垄断。 也就是说,他们以为谷歌曾经在三个不同的市场中成为了垄断的巨头。 不过从美国司法部的执行来看,其关键聚焦的是第一个市场,即搜索服务方面谷歌的垄断。 谷歌对此的回应是,假设把一切互联网上的“搜索”都算在一同的话,他们并没有做到垄断。 理想上,谷歌过去屡次关于广告市场垄断的回应就和这一回应差不多,把一切方式的广告算在一同,包括网上各种网站上的广告,或许电视电台的广告等都一同算,谷歌并没有垄断。 在反垄断的“战场”上,这种分辩是十分经常出现的。 巨头往往不会供认自己在某个细分市场曾经理想垄断,而会表示自己在整个相关市场中有足够多的竞争对手。 对美国司法部来说,在确定谷歌垄断后,接下去就要确定谷歌是如何反竞争的。 起诉书中提到了谷歌为了成为苹果Siri和Safari阅读器的自动搜索引擎,每年要付给苹果100亿美元,差不多是苹果每年净支出的20%。 而原本就是谷歌出品的安卓系统中,少量设备相同被谷歌付费将其设为自动搜索。 此外,谷歌还支付给火狐费用将其设置为自动搜索,再加上自家的Chrome阅读器… 起诉书以为,在上述行为后,谷歌作为自动搜索引擎占据了80%的搜索市场。 也就是说,美国司法部以为,谷歌作为垄断了搜索广告市场的巨头,在经过这方面赚钱少量收益后,将其中很大一部分付给了其它公司以成为自动搜索扫除竞争对手,维持自己的垄断位置。 谷歌对此的回应有两点。 首先,要把自动搜索引擎换掉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有的是手把手的教程。 其次,付费成为自动搜索引擎和消费商付费把自家产品放在超市更显眼的中央在实质上没什么区别。 美国司法部表示,第一,没人会真的去改掉自动设置的搜索引擎,所以自动很关键。 第二,和超市里的产品不一样的是,搜索引擎越是庞大,就越是好用。 这使得后来的竞争者很难入场。 对搜索引擎而言,经常使用量越大,就能失掉越少数据,也就能变得更好。 因此起诉书以为,谷歌在付费扫除出其它竞争对手的同时,是在让自己变得更弱小,让竞争对手失去学习的时机,永远无法婚配。 在处置了上述两大疑问后,最关键的就是,谷歌这样的垄断行为抵消费者能否是有害的。 这恰恰是美国司法部此次起诉的关键疑问。 在谷歌破费少量资金维持自己垄断位置的同时,或许意味着原本能出现的搜索引擎消逝了,或许原本能变得更好的搜索引擎无法改善,而这些竞争对手或许会抵消费者来说比谷歌更好的选择,但在垄断之下,无从得知。 就在本周一,谷歌对反垄断诉讼做出了初步回应,给出了一份长达42页的文件,初次正式反驳美国司法部有关其违犯反垄断法的指控。 和谷歌相似,另一大互联网脸书也曾经到了大到无法无视的境地。 就在12月上旬,美国联邦政府和46州检察长起诉脸书,这是本世纪以来美国最大的反托拉斯案。 起诉表示,脸书经过收买的方式阻止竞争,关键触及两次关键收买,区分是社交媒体Instagram和通讯工具WhatApp。 美国政府以为,这两次收买都是违法的,因此脸书应当将其出售。 收买自身并不是疑问,但当由于惧怕竞争对手瓜分自己已有市场而选择收买竞争对手的时刻,“收买”就和“垄断”被咨询在了一同。 抵消费者来说,一个原本曾经占据市场关键份额的巨头将竞争对手收买,消弭竞争,那么就意味着选择更少,这当然是不好的。 所以对脸书来说,面对这一诉讼,其收买动机就变成了关键。 在往年夏天,脸书开创人扎克伯格曾经在美国国会作证,提到了脸书对Instagram的收买。 他的论点是脸书将事先只要13名雇员且无盈利的Instagram买下后,破费了很多资源才干让其到达今天的水平。 不过美国众议院传唤了事先的收买记载,包括扎克伯格等脸书外部人员在事先的相关电邮,以此来确定收买动机。 调查人员在几封2012年扎克伯格和脸书CFO的电邮中发现了端倪。 邮件中,扎克伯格在描画计划收买的企业时,写到“构建会和我们竞争的网络”以及“假设他们继续壮大,那么对我们的影响将是庞大的”。 事先的CFO回复问终究为什么要买入这些企业时,扎克伯格又表示“消弭或许的竞争者,收获人才,将他们的产品和我们的结合起来”。 CFO回复表示,假设只是为了消弭竞争的话,那么早晚会有别的竞争者出现。 扎克伯格对此又表示,消弭竞争和与自家产品结合起来,这两者都是收买的目的。 并且表示,即使有新的竞争对手出现,新的对手也不会失掉什么流量。 也就是说,脸书买下Instagram后,就能变得足够庞大,大到其它竞争对手追不上。 也就是这几封电邮使得美国政府的调查找到了脸书垄断的立足点。 就在那几封电邮收回的两个月之后,脸书就宣布10亿美元收买Instagram,而事先的Instagram市值不到5亿。 在脸书收买WhatsApp方面。 脸书事先产品控制的高管在电邮中表示,WhatsApp是对脸书最大的要挟。 2013年扎克伯格则对脸书高管们表示过,“我们面临的最大应战来自他人创立出可以群聊的通讯运行,这最终会变成庞大的社交网络。 ” 那之后的第二年,脸书就花了200亿美元收买了WhatsApp。 不过事先无论是脸书收买Instagram还是WhatsApp,都失掉了美国联邦政府的评价,当然也都失掉了支持。 这也是如今脸书反驳的要点,“要是有疑问,现在你们为什么不说呢?” 有美国反垄断法律专业人士指出,脸书在刚面世时,和近几年的表现区别是很清楚的。 2004年问世的脸书面对早已占据市场的MySpace等早期社交网站,必要求不时创新才干竞争失掉一块市场。 但在其自身日益庞大后,却末尾以收买竞争对手来消弭竞争,这对创新,抵消费者而言,都是不利的。 假设美国政府的诉讼成功,那么意味着脸书或许就不得不把Instagram和WhatsApp拆分出去。 无论是谷歌还是脸书,在本世纪以来 科技 巨头的疯狂扩张中,这是它们第一次性面对反托拉斯。 无论这两起诉讼最终结果如何,都将意义庞大。 美国的反垄断 历史 悠长。 20世纪初的美国,由于铁路网络的树立和电报等技术的普及,经济高速开展,中央小企业逐渐一个个被吞并,构成了一个又一个行业托拉斯,比如超级巨头规范石油(Standard Oil)。 规范石油开创人洛克菲勒在其逐渐壮大后,不只从铁路公司那里拿到了比竞争对手廉价得多的运输费率,更是控制铁路公司低价运输竞争对手的产品补贴自己。 到1872年,面对克利夫兰的30家其它炼油厂竞争对手,洛克菲勒让他们选择要么参与自己,要么等着自己用低价把他们挤出市场。 最终,有22家选择参与规范石油。 之后他在其它中央故技重施,最终占有了美国石油炼油行业90%的市场份额。 那之后,洛克菲勒末尾收买运输石油的管道公司。 在这种强力垄断之下,整个市场都只能任其定价。 该案判决规范石油要拆分,但洛克菲勒并没有仔细看待,拆分后的34家本应该独立运营的公司高管每天依然在规范石油总部休会,依然结合在一同。 事先美国司法部援用的条款正是此次谷歌被起诉中的休曼法案。 但由于休曼法案条款模糊,规范石油拆分后并没有显现出本以为的反托拉斯效果,因此之后美国法律界对该法案启动了更详细的解释。 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 到上世纪60年代,美国高院在一系列触及到收买或兼并的诉讼中,都倾向于依据反托拉斯,不支持这些收买和兼并。 比如1962年制鞋公司Brown Shoe就不被支持收买连锁鞋店。 1966年Von’s Grocery食品店就不支持和另一家本地食品店兼并,哪怕兼并后的市场份额也只要7.5%。 1967年美国全国销售的Continental Baking公司不支持在犹他州以极低多少钱出售派,这被以为会打击犹他州本地的公司。 在一系列的判决后,人们错觉似乎但凡是触及到反托拉斯,美国的法院总是会站在较为弱小的一方,拒绝任何或许构成垄断的苗头。 美国法官Robert Bork对此提出了异议,以为在一些案例中,收买或许兼并并不会消弭竞争,不要求政府干预。 Bork写了一本叫《反垄断悖论》(The Antitrust Paradox)的书。 他以为,反垄断是为了奖励竞争,但在其中刻意倾向弱小一方,未必就是在奖励竞争。 比如上方提到的犹他州的派之争,不情愿竞争的恰恰是看起来弱势的犹他州本地企业。 反托拉斯原本是奖励竞争,在这种状况下,反而阻碍竞争,构成悖论。 Bork以为,当企业行为让人难以判别能否牵涉到垄断的是时刻,不应该看这一行为对其它企业的影响,而应该看其抵消费者的影响。 1980年,崇尚自在市场的里根成为美国总统,美国政府也更多地转向了相似于Bork的观念,对企业兼并收买的干预变少,并且倾向于从消费者角度思索能否涉嫌垄断。 理想上,在之后很长一段时期里,反托拉斯诉讼中,《反垄断悖论》成为了经常被援用的资料。 但是跟随而来的就是矫枉过正,对自在市场过度迷信,对政府干预的过度慎重使得之后很长一段时期里,美国政府发起的反垄断诉讼变得十分少,并且法庭和之前也180度转弯,绝大少数都倾向于不干预。 正因此,今天的美国,在食品行业、航空行业和银行业等,都被极少的几家企业掌控着极大的市场份额。 于是就不得不再回到脸书、谷歌甚至亚马逊等互联网巨头身上。 (Robert Bork在1987年被事先的美国总统里根提名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但遭到民主党剧烈否决,以为其理念过于保守)科技 巨头带来的新疑问 理想上,不少专业人士以为,正是近30多年来,美国在反垄断范围过于倾向于Bork的观念,才会坐视互联网巨头一个个壮大而毫无反响。 和消费者能无偿经常使用的谷歌脸书不同,亚马逊的疑问其实更清楚。 作为购物平台的亚马逊,自身是有自有品牌产品的,也就是说,它可以既是裁判也是运发动。 论文中提到,亚马逊在拥有海量的消费者购物数据后,往往会找到那些最受欢迎的产品,然后制造自有品牌的竞品。 这些亚马逊自有品牌的产品往往会在相关搜索中被优先排名,挤掉竞争对手。 也就是说,产品能否成功的风险由最后的销售商承当,一旦成功后,来收割的就或许是平台。 这种行为的常年结果就是第三方不情愿再投入有风险的产品,不情愿再冒把新产品投入市场的风险。 亚马逊对此的回应是其自有品牌产质量量更好、多少钱更低,且为市场带来更多竞争。 是不是完美契合Bork的理念? 但Khan以为,这个看能否有利于消费者的理念曾经不适用了,而政府应该启动更多干预,否则“自在市场”的竞争是无法起效的。 无论如何,反垄断都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疑问。 互联网的通知开展更是带来的新的疑问,我们或许就正在看着 历史 出现。

为什么说T-Mobile和Sprint兼并后可以补缺美国5G的弱势?

由于T-Mobile又和Sprint恰恰击中了美国电信基础设备的短板与焦虑。

在过去,为防止产业巨头经过大型并购构成垄断性的产业利益联盟,损害消费者利益,过去美国司法对大企业尤其是电信运营商兼并多持反对态度。

比如AT&T公司曾试图收买Time Warner与T-Mobile以及T-Mobile曾经试图卖给Sprint等都没有被同意。 从2015年末尾,T-Mobile与Sprint就曾经传出要兼并的风闻,2017年年中,双方又一次性谈崩。

而这次,T-Mobile又和Sprint得以成功兼并,祭出的理由则是中国与美国5G竞赛,T-Mobile的CEO对外宣称美国在5G的开展上方曾经落后于中国,这次兼并将有利于美国在5G范围与中国的竞争。

T-Mobile和Sprint的大股东区分是德国电信和日本软银集团。 其中,德国电信持有T-Mobile约62.3%的股份,而软银则持有Sprint约83%的股份。 之前两家不时没法谈拢的一个关键要素是,软银以为兼并协议过于倾向T-Mobile,兼并成功后Sprint会失去对美国市场的控制。

而兼并之后的优势显而易见。 一方面,从买卖结构上看,这次双方更像兼并而非收买,即不是一家对另一家的吞并,而是变相成立一家新公司,融合T-Mobile和Sprint的资产。 兼并后,T-Mobile、Sprint成为美国第三大、第四大运营商,二者兼并后将逾越AT&T成为美国第二大运营商。

其二,兼并之后的新公司会有更多的网络频谱,包括T-Mobile的600 MHz和700 MHz以及Sprint 的 800 MHz 和2.5 GHz,这显然有利于其5G网络开展的掩盖与新的网络部署与规划。

但这或许开了一个坏的先例。 过去美国司法部以为,大规模并购案会大幅削弱市场竞争、抑制创新,或许造成消费者支付更高费用。 但从目前的案例来看,双方兼并取得了美司法部的首肯,虽然买卖仍面临来自美国13个州总检察长和首度华盛顿所在哥伦比亚特区的反垄断诉讼。

不过在以后出于反垄断思索,美国司法部要求T-Mobile 和 Sprint 必需剥离部分资产,包括 Sprint 的 Boost Mobile、Virgin Mobile 和其他预付费电话业务,以及 Sprint 的一些无线频谱,作价 50 亿美元卖给卫星电视巨头 Dish Network。

也就是说,兼并之后,双方得在自身网络内再发明一个新的竞争对手来分食电信运营商的蛋糕,由于,两者兼并之后,美国三大运营商曾经拿下了美国95%的市场份额。

也就是说,以后两者的兼并其实曾经给美国市场的反垄断审查带来了费事与隐患。 如有业内人士提到,假设美国大型并购想压服美国反垄断审查,以后祭出与中国竞争的理由,简直就可以成为万能金钥了。

他山之石:美国反垄断往事

“反垄断”这个词,很快就会彻底改动你我的生活。

全文2130字,阅读约需5分钟

文 | X 科技 实验室

2020年11月,国度市场监管总局正式起草平台经济范围反垄断指南,这意味着我们每天都在用的很多App的运营方式,将出现清楚改动,同时少量国际 科技 巨头的运营战略,也势必要做出庞大调整。

中国的反垄断指南还在征集意见之中,不过,我们或容许以经过美国人的做法,来了解反垄断,以预判未来。

什么样的“垄断”会被重罚?

迄今为止,对 科技 行业影响最深远的反垄断案,是从1998年到2001年的“合众国诉微软案”。

你猜,微软由于垄断遭到重罚,是哪款产品惹来的祸?

A. Windows 操作系统;B. Office 办公软件;C. IE阅读器

正确答案是C,三个选项里最蹩脚的、最不能打的产品,IE阅读器。

其实IE推出前,微软也接受过反垄断调查,但总是不了了之。 一个很关键的要素是,Windows在公允竞争的前提下真刀真枪赢来了市场位置。

而IE,无论其自身产品素质如何,却是借助Windows的力气才取得了阅读器市场的垄断位置。

阅读器,作为一种运行软件,实质上与办公软件或 游戏 软件一样,是独立于操作系统之外的。 能否购置下载,下载谁家产品,应该由用户自己选择。

但95年,微软推出IE阅读器时,将它与曾经垄断操作系统市场的Windows捆绑搭售。 经过这一战略,微软直接干掉了事先在阅读器市场拥有90%市占率的网景。

这就属于用了不讲武德的阴招,让人无法忍受。

它意味着关于一切PC软件创业者来说,只需微软看上了你的赛道,就可以模拟出一款相似产品,然后应用绕不开的Windows系统,直接把你的产品整垮,哪怕它并不是一款足够优秀的产品。

在市场经济中,这种应用某一款产品的垄断位置,协助自家其它产品打压竞品,取得另一品类的垄断位置,是相对不能被容忍的。

前不久,美国司法部正式对谷歌提起反垄断诉讼,与当年微软案异曲同工的是,谷歌被以为应用安卓操作系统的垄断位置,要求移动设备制造商将谷歌作为设备的自动搜索入口,构成了不合理竞争。

回到中国,我们也可以思索一下:微信上不能转发抖音的链接,却能加快分享快手,微视的内容,请问这种做法和微软、谷歌对比,有哪些实质上的区别呢?大家可以在评论区和我们交流。

“反垄断”的详细手腕会是什么?

针对“反垄断”最有效的手腕是什么?其实就一个字:拆。

继续讲刚才的故事。 2000年,“合众国诉微软案”初审结果发布,微软被要求强迫性地拆成两个公司,一个做系统的公司和一个运营其他软件的公司。

不过这个判决并没有真正执行。

2000年适逢美国大选,事先与微软相关更亲密的共和党替代民主党上前。 第二年,微软与美国司法部达成了和解,防止了被拆分的命运。

微软之外, 科技 行业并不算太长的 历史 中,最知名的一次性拆分出现在AT&T公司身上。 你也许没听过AT&T,但你大约率知道,发明电话的人是贝尔,而AT&T实质上就是贝尔创立的。

相当长一段时期里,这家公司在美国的体量与位置,可以类比为今天中国的“三大运营商+华为中兴+中科院信息工程研讨所”,甚至还要更强。

如今你很少能听到这家曾经的巨无霸公司,关键是由于在1984年。 依据美国的反垄断法,AT&T被拆分,部分电信业务被剥离出公司,划分红了8家小公司。

经过欧美的一些案例观察,看待一切曾经构成垄断的巨头公司,最有效的制裁手腕,只要拆分。

像罚款这样的惩戒,对巨头来说基本有关痛痒。 比如谷歌,过往几年,在欧洲经常遭到反垄断调查,并且被罚了近百亿美元,但其根基一点没遭到坚定。

而往年美国司法部的诉讼之所以令谷歌紧张,是由于有剖析以为,最后的判决结果,很或许会强迫谷歌出售全球市占率第一的Chrome阅读器以及部分广告业务。

我们回头再来看如今国际BAT在内的互联网巨头,每家公司都有数不清的业务线,更不要说经过财务投资入股了多少家创业公司。

“反垄断”会怎样改动普通人的生活?

80后、90后应该会记得,当我们刚末尾接触计算机和互联网时,无论是街头的网吧还是学校的微机室,总会用IE阅读器那个大大的“E”字来指代“上网”。

2010年之前,似乎IE阅读器就是互联网,互联网就是IE阅读器。

假设没有针对微软的那场反垄断案,很或许到今天,一切人用的依然是IE阅读器。 而在没有选择与比拟的状况下,我们不会觉得IE难用,只会以为阅读器就是这样,想象不到还有其它或许。

垄断的原罪,往往并不是从你身上赚钱,赚很多钱,而是让整个市场失去或许性,让一切人失去选择的权益,让你以为本应如此,只能如此。

故事讲到这里,我们讲的其实不只是出现在美国的故事,也是今天正出现在中国的故事。 巨头的触角可以伸入任何行业,并经过自身拥有的资金,资源,品牌优势来碾压其他公司。

今天很多人会觉得,淘宝只能用支付宝支付是天经地义的,微信不能分享其它公司链接是天经地义的,网络搜索只展现百家号的文章是无法防止的。 这时,我们的想象力某种意义上曾经被垄断锁死了。

这样继续下去,假设有一天,当你叫车、网购、订机票、叫外卖、刷短视频只能在某几个APP上成功的时刻,企业是不是还情愿把用户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又有谁有权益来约束这些企业的行为?

作者:X 科技 实验室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