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出售,有兴趣带价格联系QQ:503594296

小心!美股 痴呆钱 风向已变 (美股陷阱)

admin1 1年前 (2024-07-02) 阅读数 21 #美股

高盛正告称,对冲基金很有或者正在轻轻出货给散户!

上周,高盛的关键经纪业务部门指出,对冲基金在过去一个月里大举净卖出科技股,其中以半导体类股票为主,包含英伟达。6月份,对冲基金在美股TMT板块的净卖出额将创下高盛关键经纪业务的最大纪录。

几天后,高盛再度指出,这些“痴呆钱”的兜售曾经从科技股蔓延到简直一切的股票,虽然科技股仍居于被兜售的“榜首”。

高盛的数据显示,对冲基金正经过多头平仓和水平较小的空头回补来降低自己的危险敞口。多空总杠杆率延续第六周降低,而净杠杆率下跌至53%,创下往年来最大降幅,标明对冲基金变得愈加审慎。流量数据显示对冲基金已延续第三周净卖出美股,其中关键由多头平仓驱动。

高盛指出,在美股11大板块中,有8个板块受到净卖出,其中以信息技术、日常生产品、房地产和金融板块为主,而工业、资料和动力板块则产生净买入。

不过,在过去7周中有6周净卖出资料板块后,对冲基金开局以5个月来最快的速度净买入该板块,其中多头买入速度超越空头卖出速度,比例约为5比1。简直一切子板块(除容器和包装外)都成功净买入,其中化学品和金属与采矿业领头。

不过,与对冲基金不同,虽然前者正在尽或者的轻轻兜售,散户们继续涌入“七巨头”。

Vanda Research指出,对冲基金轻轻“逃离”科技股之际,散户却继续涌入特意是以英伟达为首的半导体股票。

这很难不得出这样的一个论断,即对冲基金正在把少量的科技股丢给散户们。在市场安静的外表下,或者曾经产生少量的股票换手,而对冲基金或者正在向散户发售创纪录数量的科技股。


你身边有没有靠炒股实现阶级跃迁的人?

股价是随市场行情波动的,有涨又跌,有人盈利,有人亏损,建议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及风向承受能力理性投资,股市绝非赌博靠运气,要不断总结学习,只有深刻的了解市场,理解股市的规律,才可以长期生存。 应答时间:2022-01-28,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滴滴事件对中概股的影响

《扭腰人》是贝瑞研究旗下的美股采访类播客节目,立足纽约深度对话华尔街投资人士,解析热点事件背后透露的投资逻辑。 海投全球CEO-Jerry王金龙于七月中旬受邀参与本次采访,为您揭秘滴滴上市事件的始末以及对近期美股市场的探讨。

图源:网络

如何看待滴滴事件?

Jerry: 滴滴的问题很严重,正是在一个敏感时期卡在了中美之间 。 滴滴本身已经成为全民公敌,基本上所有的金融行业、投资行业的人都对滴滴的做法不满。 唯一一个感激他们的就是像我们海投这种早期的投资者,因为一旦上市的话就可以变现,要不然始终退不出来。 滴滴上一次就要上市的时候,就赶上顺风车的事情又整改了两年。

如果这次他没有硬着头皮上的话,就不知道什么时候能上市,大家可以参考一下,比如说蚂蚁金服等等已经没影子。

现有的股东不满意,因为他们以IPO价格买进去了以后,买了就一直在跌,所以股东也要起诉说你没有完全披露,监管部门已经要求,必须做数据整改才能上市的,你就直接上了。

投行也不满意,投行就那几家,比如Goldman Sachs, Morgan Stanley, JPMorgan, 大家对投行也不满意,投行对他们也不满意。

也有可能投行知道,但已经是最后一脚,不上市就收不了钱,所以为了赚钱也要硬着头皮上了。 监管不满意是肯定的,监管也被打得措手不及,我让你整改,然后你说的好好的,先整改先不上,然后你偷偷的自己就上,连钟都不敲就上。

监管肯定也是痛下决心了,想把滴滴做成一个样板,杀鸡儆猴。 其他几个像满帮,Boss直聘跟它同期上的,那就是跟着倒霉。 因为满帮也有客户信息的问题,交通信息的问题,Boss直聘也有。 但是如果没有滴滴的话,可能他们也就没有被牵连到了。 涉及到根本性的问题,就其他的几个上市公司取消,然后已经上市的中概股大跌,这都属于一个连带效应了。

但最根本的问题就是中美之间的,比如说资本市场怎么连接的问题,还有一直大家不敢提到的,比如VIE的脆弱性。 VIE存在几十年了,最早从新浪上市的时候就开始一直在使用,比如说因为像阿里、京东、滴滴,他们其实都是开曼公司,上市的主体都在开曼,那业务是在中国的,核心业务都在中国,如果一旦这个VIE断开了以后的话,开曼的控股公司其实是没有什么价值的,上市公司的几百亿上千亿的市值怎么支撑起来?

这涉及到基本问题了,就这个不排除监管,只要公司不要冒天下之大不韪,监管也不会给他断了。 但如果受到挑战的时候,这个是根本性的问题,就是你这个公司跟中国的业务怎么关联的问题, 所以这确实是滴滴问出了很多触达灵魂的问题了。

滴滴事件影响到了已经上市的中概股,股价大跌,如果中概股想在美股市场走长,他们的挑战有哪些?

Jerry: 最重要的还是合规。 首先是你要在中国合规,然后在美国合规。 在滴滴出事之前,这些巨头公司已经在接受反垄断的调查了,包括像美团。 基本上他们赚钱靠什么?都是靠市场份额,基本占了一半以上了,这都算强垄断了,所以我觉得需要合规,在中国满足监管的要求。

在美国也要合规,满足美国监管的要求。 比如说PCAOB要求的就是你要披露审计底稿,然后你的审计公司要在美国报备,所以这些合规是最重要的了,这个更复杂一点,就像VIE架构是不是合规,现在没有一个正确的说法。

第二要看公司自身。 公司要做好公司治理,比如说阿里、腾讯,其实他们缩水的没有那么多,主要是大家认为他们上市六七年了,公司治理比较好,比较透明,比较规范,跟经常被做空这些规模比较小的中概股还是不太一样的。 所以我觉得一旦公司治理好的话,可以建立投资者的信任。

第三就是合规披露。 PR要做好,这个就需要深入的PR公司,引进第三方的机构,去定期做一些路演、跟投资者沟通。 所以我觉得这些事情都是长期去做,但最核心的还是要把合规做好了,然后其次再治理公司。 最近ESG比较火,ESG讲环境和 社会 效应讲的比较多,但公司治理这块注重的比较少,可以借这个时机再补一下短板。

中概股正面临内忧外患,国内加大审查力度,美股市场对中概股也并不友好,比如要求重新落实“有效监管达不到3年就要求退市”的《外国公司问责法》,就目前而言美股市场的吸引力是不是正在削弱,赴美上市还值得吗?

Jerry: PCAOB是个老规定,《外国公司问责法》也并不只是针对中国公司。 所有的ADR公司,包括像欧洲的、拉美的、东南亚的国家,在美国上市都需要遵守这个规定的,目前没有披露审计规则的,应该只有中国公司。 我觉得这相当于一个监管的漏洞,中国也没有严格的规定,说什么是敏感信息,什么可以披露,什么不能披露。

另外像美国这边也是一样的,法案就是成立了好多年了,所以为什么要忽然在这个时候要加强,这还是因为中美之间博弈,所以我觉得拜登还是延续了特朗普的一些政策,所以把它就变成了一个法规要强制执行。 我觉得对公司来说其实是有好处的:加强合规监管,加强公司治理。

最近有很多中概股公司从美国退市到香港又再次上市了,但无论从融资额、流动性、估值、看起来都跟美股还是差很多的。 因为美国股市首先是全球最大的资本市场了,然后其次也是最开放的资本市场,就包括像阿里什么,原来都是想去香港上市的,但香港不支持这种两层的AB股的这种结构,所以让这些就已经被稀释得很厉害的这些创业者,他就失去了对公司的控制权。

整体来说美国上市肯定还是值得的。 大家上市是为什么?一个是要融资,要进一步增长,需要资本;然另外这个品牌效应,很多人流血上市也好,融不到钱上市也好,在美国的上市公司还是对你的品牌,对公司的业务还是有很大正向的帮助的。

所以美股市场的吸引力还是在的,甚至也在增强,但是核心还是哪些公司适合上,哪些公司监管同意你上。 这其实是几个不同的问题,需要不同的公司不同情况的分别对待了。

很多中国公司如喜马拉雅、Keep、零氪 科技 等等,这会对于美国VC的投资产生影响吗?

Jerry: VC这都是长期的,至少 VC基金都是10年的基金了。 现在大家为什么纷纷上市?主要是因为现在流动性在,估值也很高,所以大家都抢在窗口期,要上市要变现了。 就不是说,这次上不了市以后就再也上不了了,或者说这次不变现以后这个市场就会垮掉,要分别对待。

像喜马拉雅、Keep这种都是属于海量数据的公司,所以它很多敏感信息,被审查应该算比较正常。 但是对资本市场的影响我觉得要分开看,有些是真正敏感的公司,这些可能就不会允许你去海外上市了,只能在国内上市。

有一些像非敏感的,比如说像喜马拉雅、Keep,我觉得这个都是属于个人应用,里边应该没有涉及国家安全性的信息。 但什么涉及到国家安全这是国家规定的,我们也说了不算,所以我觉得非敏感行业的在审批之内。 审批以后就是国家同意你上,然后你在海外再去走流程再去上市,这也是可行的。

但比如说像蚂蚁金服,其实不是在海外上市的,在国内上市但也不能上市,这主要是因为它涉及到金融,这也不一定就完全是 科技 公司的原因了。 我觉得要分开对待,但是规则这是监管部门制定的,我们不是规则制定者。 如果你想遵循也不一定能遵循,因为现在比较模糊,你也不知道哪些是敏感行业,哪些是敏感信息,哪些能够上市,不能上市,这都很不完善,还会混乱一段时间。

但如果现在大家要着急上市怎么办?我觉得香港市场也是一个选择,但也需要监管部门的审批。 未来可能香港就变成了跟深圳是一样的,变成比如说中国的国际版,因为上海说一直要推国际版,一直推不出来。 如果能把香港改成国际版的话,那就变成中国的自己直接管理的一个上市股票交易平台了。 在香港上市相当于在国内上市了,那也是一个选择。

退而求其次选择港股上市对美港股的二级市场有何影响?

Jerry: 对美国市场冲击没有那么大,因为毕竟中概股占的比例还相对比较小了,然后对香港市场可能会有很大的帮助,因为香港最早的话都是一些什么房地产公司、金融公司,后来就是因为腾讯、美团,这些一系列的公司到香港上市才完善起来,所以现在香港也有很高的 科技 含量了。

所以如果这些公司能够去香港上市,对推动香港整个的投资环境,市场的深度流动性还是很有帮助的。 但大家担心的不是这个,大家担心的还是香港的股市谁来管的问题。

投资美股有哪些经验?

Jerry: 公司15年开始投资ETF, 主要是做全球资产配置的,就投一些像标普500、SPY这种或者是新兴市场 EEM 这种投指数的。

股票是 equity, equity有长期的投资机会。 首先从长期来看的话,它的收益是最高的,超过像房地产,债券,其他的资产类别。 另外就是流动性比较好,但最大的问题就是股市的波动是比较高的,所以大家要有一个长期投资的态度。

然后另外你要能抗风险,最近几个月的话,股市就波动比较大,风险还是比较高的,投资前要进行专业的研究。 实在不行,你买一个Berkshire跟着巴菲特去买股票也是行的。 我们要有exposure,这一定要配置,但是如何配置的话要看个人的风险承受能力。

下半年美股的投资风向跟上半年有什么不一样?

Jerry: 上半年很多风险都暴露出来了,比如通胀的风险、大宗商品上涨的风险,还有比如说美联储的退出量化宽松,什么时候开始升息的这些风险。 我觉得上半年波动就比较大了。

然后另外的话这个不耽误股市涨,基本上三大股指都在连创新高,从12个点到14个点,基本上就是把今年的红利我们认为已经吃尽了。 下半年的话基本上全球经济还在恢复,但可能就是没有像去年下半年和今年上半年这种触底反弹这种高速的增长,所以增速要放缓。

然后另外从资本市场的收益来看的话,从年初投行,资管公司预测可能,今年大概就10个点12点左右,那这上半年基本上已经达到目标了,下半年如果从年初的判断来看,应该是没有什么收益,所以我觉得大家可能相对来说要保守一点。

作为美股投资者,会不会受到中美政策变化的影响?需不需要调整策略?

Jerry: 这个政策影响应该是长期的。 原来是说拜登上台以后会缓一些,但是从看起来的话,只是手段变得更加温柔一点,但实际从根本面的话,中美之间是有要摩擦和对抗的。 但我觉得这个不影响投资,比如说,我们自己定位是做全球资产配置平台,目标就是让你去投资全球的机会,让你去分散风险。

你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基本上是一个相对平衡的配置策略,有股票、债券、地产、VC,市场有中国、美国和新兴市场。

我们没有办法判断下半年哪个板块表现的更好,有可能是欧洲板块,也有可能是新兴市场。 国债现在收益跌得很厉害,但是可能下半年又涨回来。 所以我觉得投资者还是需要有一个长期的稳定的策略。

给投资者的三个建议

Jerry: 这个还是回到基本面,首先就是说你要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大家都要讲三观要正,所以投资也是有自己投资的价值观的。 比如说,我们遵循的都是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念和耶鲁大学的基金模式,就是投资长期、投资分散、投资新兴市场,所以我觉得价值观是很重要的。

很多刚入市的一些年轻或者是不资深的投资者,他们很多从来没有买过股票,一上来上来就是买了GME的期权,因为他觉得涨得很快,或者说从来没有买过股票债券,从来没有做过任何投资,一上来就买了比特币,我觉得这种是更多是一种投机的心态,不是投资的心态。

首先,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投资理念。 一旦赚惯了快钱,你很习惯了这种活动,每天上下10个点的波动,对于很多来说这个不算什么的,因为可能比特币的波动率更高,期权、期货的话就更高了,所以我们认为每天上下波动一个点都是很大的风险。

其次,要有一个投资组合的策略 。 比如,你是投股票,还是债券,还是投房产,然后你认为在中国要配多少,在美国要配多少,新兴市场配多少?你要有一个大的策略,我们叫战略投资。 然后每年或者是每个季度,你再根据市场的情况进行一些策略性的调整,但是整体的战略是要长期稳定的, 至少要做一个10年的投资策略才行的。

这个配合你前期的价值观,如果你的价值观就是盯盘,比如说比特币24小时交易,一天24小时都盯着盘,你是不会花时间去想10年以后市场是什么样子,10年以后你要有一个什么组合,你未来10年获得一个什么收益的,你可能关注的都是下一个小时这个价格是什么样子的。 一旦建立很错误的价值观的话,不是说你的未来很危险,你就不能算真正的投资者。

最后一个建议就是持续学习。 巴菲特90多了,每天还是坚持看书、看报纸、看媒体。 持续学习很重要,大家要跟着这些价值投资人、资深的投资人,去读书读报,要去看一些新闻, 不断培养的价值观投资理念,还要完善自己整体的知识结构 。 这对长期投资是非常重要的,你每天都能学到新的东西。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