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证券拟发行不逾越8亿元公司债券 用于出借到期公司债券 (西南证券拟发行股票)
媒体信息,8月6日,公布2024年面向专业投资者地下发行公司债券公告。
西南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发行人”、“公司”或“本公司”)面向专业投资者地下发行面值总额不逾越人民币8亿元公司债券(以下简称“本次债券”)曾经由深圳证券买卖所审核经过,并经中国证券监视控制委员会注册(证监容许[2024]6487号)。
本次债券采取网上方向专业机构投资者询价、依据簿记建档状况启动配售的形式,西南证券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面向专业投资者地下发行公司债券(第三期)(以下简称“本期债券”)发行规模不逾越8亿元(8亿元),每张面值为人民币100元,发行多少钱为面值平价/张,债券简称为(24西南03)。
本期债券期限为3年,债券的票面利率预设区间为1.70%-2.70%。本期债券募集资金拟用于出借到期公司债券。
经结合资信评价股份有限公司综合评定,发行人的主体信誉等级为AAA级,评级展望为稳如泰山,本期债券评级为AAA级。
中国投资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基本上是垄断与竞争并存,在近年来垄断要素逐渐增强,但是这一趋向却植根于人为垄断。 而中国投资银行业超额利润也源自这一人为垄断要素。 同时,由市场结构所选择的中国投资银行业的市场行为十分单一,业务竞争严重趋同。 并且,论文提出了一些处置这些疑问的相应的战略与措施。 一、中国投资银行业的市场结构:高度竞争还是寡占以美国为典型代表的西方经济兴旺国度市场经济体系中的投资银行产业,其基本业务关键囊括以证券承销、证券经纪和自营业务为主导的传统型业务;以企业兼并、咨询、委托理财等为主导的创新型业务和以金融工程为主导的引申型业务。 经过百年的开展、沉淀,美国投资银行业务开展已顺利成功了向创新型业务的转型,并正日益向引申型业务演进。 相形之下,重生的中国证券市场因开展时期急促及固有的制度性缺陷等疑问,使得在其中孕育、生长、开展的中国投资银行的业务种类的开展甚为稀少。 目前其业务只局限于证券承销(关键包括企业债券、股票的承销)、证券经纪、证券自营业务、介绍上市和托管等传统型业务范围,基本上并未涉足创新型或引申型业务范围。 而由于证券自营业务并非投资银行向客户提供的服务,因此在此不将其列入剖析框架中。 (一)证券承销业务市场集中度剖析中国投资银行目前的承销业务关键集中在新股(增发)承销和配股承销方面。 2000年的统计结果标明,一级市场上前5位投资银行的市场份额从1999年的41.86%上升到 2000年的44.31%,同比增长5.85%;前10位投资银行的市场份额则从61.4%上升到64.67%,同比增长了5.33%。 从承销金额看,前5位投资银行所占市场份额已由1999年的 43.6%上升到2000年的45.36%,承销业务的集中趋向正逐渐显露。 在2001年新股(增发)承销业务(按承销量计算)中, CRl目的到达了21.93%,这一变化关键是由于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所造成。 其他目的并未有猛烈增减变化,基本上坚持了相对稳如泰山的增长(见表1)。 参照贝恩对美国产业的分类,可以发现,虽然中国投资银行业在承销业务范围集中度末尾提高,但是,中国投资银行业在该范围仍基本上是一种贝恩所提出的中(下)集中寡占型的市场结构。 在此市场类型中,企业数目很多(实践上中国目前拥有承销资历的投资银行近30家,而成熟的西方国度具有承销业务资历的投资银行也只不过10家左右,相比而言,中国投资银行在承销业务范围的企业数目确实过多),寡占水平并不高,同时存在着剧烈的竞争。 相比之下,美国投资银行2000年股票承销业务集中度CR1、CR3区分为26.7%和67.6%,基本上是一个高寡占、高集中度的业务范围。 因此,中国投资银行业确实存在集中的要素,但是这一寡占要素尚不清楚。 表1 2001中国投资银行业新股(增发)承销业务集中度目的(%)目的计算方法 CR1 CR4 CR5 CR8 CRl0 CRl5按承销量计 21.93 42.38 46.66 56.79 61.56 67.03按承销家数计 7.45 20.76 23.42 30.34 33.54 39.38资料来源:依据《中国证券期货统计年鉴200l》、中国证券监视委员会、巨灵信息网、巨潮资讯网发布的数据计算失掉。 以下资料如无特别说明,均来自于此。 依据前述H.I指数的计算公式对我国投资银行业2000年和2001年新股(增发)承销业务启动测算,其目的区分为o.038和0.069。 这一目的因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市场份额的巨增而增长了80%,说明承销业务范围集中趋向正在增强,但是该目的相对数依然接近于0,这说明在承销业务范围虽然存在《证券法》规则的分类控制的市场进入壁垒,但是竞争仍十分剧烈。 (二)介绍上市业务和托管业务集中度剖析在介绍上市业务范围,2000年中国投资银行业的市场集中度目的中(见表2),CR4近于46%,CR8则接近74%,这基本上介于中(上)集中寡占和中(下)集中寡占的市场类型之间。 表2 2000年中国投资银行业介绍上市业务集中度目的(%)目的计算方法 CR1 CR4 CR5 CR8 CRl0 CRl5按介绍量计 13.5l 45.85 53.73 73.9 83.73 98.79在托管业务中,1999年以来掀起的中国投资银行业的增资扩股浪潮加大了行业托管业务的集中水平,但是这一作用的清楚性很低(见表3、表4)。 1999年8月兼并的国泰君安证券有限公司以6.01%的市场份额居于同业首位,到2000年和2001年,由中国华融信托、长城信托、西方信托和中国信达信托投资公司以及中国人保信托投资公司等5家公司所属的证券部兼并组建的中国银河证券有限公司一举逾越国泰君安,区分以6.16%、6.01%的市场份额跃居同业之首,其他各项集中度目的值在2000年和2001年比1999年也均有所增长。 但虽然如此,托管业务范围依然未脱离集中度低下的状况。 前4家市场份额总计区分是18.06%、20.70%、19.83%,前15家市场份额均未超越45%,并且各项目的在 2001年均出现不同水平的降低。 在2000—2001年,其托管业务的H。 I指数比1999年有所增长,增幅为80%和60%,但是各年H.I指数的相对数基本为o。 这说明托管业务竞争十分剧烈,集中或产业内垄断要素并不清楚。 整个业务范围基本上是一种“原子型”市场结构,介入该业务的企业数目极多,其位次更迭频繁。 表3 1999—2001年中国投资银行业托管业务集中度目的(%)CR1 CR4 CR5 CR8 CRl0 CRl年 6.01 18.06 21.32 29.05 33.13 40.年 6.16 20,70 24.86 34.72 38.72 42.年 6.01 19.83 23.58 32.6l 36.56 44.年同比增长率 2.5 14.62 16.6 19.52 16.87 4.年同比增长率 -2.44 -4.2 -5.15 -6.08 -5.58 5.19表4 中国投资银行业托管业务、债券买卖业务和股票、基金买卖业务H.I指数1999 2000 2001 2000年同比增长率(%) 2001年同比增长率(%)托管业务 0.01 0.018 0.016 80 60债券买卖 0.297 0.674 0.262 127 -157股票、基金 0.05 0.07l 0.07l 42 0(三)证券经纪业务集中度剖析中国投资银行的经纪业务关键包括企业债券代理买卖、股票代理买卖和基金代理买卖三种。 在企业债券代理买卖业务中,海通证券不时处于相对优势的位置,在2001年甚至处于寡占垄断位置。 1999年其市场份额为54.1%,到2000年则飙升到82%,虽然在2001年其市场份额降低到34%,但这并没有改动其相对优势的位置(见表5)。 “表5 中国投资银行债券买卖集中度目的(%)CR1 CR4 CR5 CR8 CRl 54.08 63.67 64.26 65.38 65. 81.85 91.44 92.24 93.02 93. 34.31 74,8 76.48 77.16 77.23在1999年与2001年,中国投资银行业债券代理买卖业务基本上接近于高度集中寡占的市场结构。 但在2000年则出现了“异象”,整个业务范围出现了贝恩所称的“极高寡占型”市场结构,全部市场基本上由海通证券一家垄断。 但是这一现象稍纵即逝,到2001年又迅速恢复到1999年的市场结构外形。 这种现象在H.I指数上反映也十分清楚。 该目的从 1999年的0.3迅速劲升至0,67后,又于2001年回落到0.26左近(见表4)。 总体而言,可以判定中国投资银行在债券代理买卖业务中存在清楚的集中与垄断,甚至存在寡占现象。 在股票、基金代理买卖业务上,首家投资银行的市场份额从1999年到2001年基本上呈稳如泰山增长,各集中度目的也均稳如泰山上升(见表6);2000年与2001年股票、基金代理买卖业务H.I指数也增长了近42%(见表4),中国投资银行产业在股票、基金代理买卖业务上垄断与集中的趋向正日益增强。 但是这种上升并不说明中国投资银行业在此业务上出现了“领头羊”,整个行业在股票与基金代理买卖业务中集中水平或垄断水平并不高,仍出现出一种中(下)集中寡占型市场类型。 表6 中国投资银行业股票、基金代理买卖业务集中度目的(%)CR1 CR4 CR5 CR8 CRl年 11.12 38.99 46.47 59.46 65.年 12.47 42.86 51.84 69.13 75.年 12.76 44.25 53.03 70.55 77.82同比增长率 12.14 9.93 11.56 16.26 15.78同比增长率 2.33 3.24 2.3 2.05 3.15(四)中国投资银行的规模集中度剖析中国投资银行经过10余年开展,截至2001年底已有 109家证券公司,营业部2 700余家,曾经初步构成了三个层次,即全国性投资银行,如华夏证券、银河证券等,中央性投资银行,如华泰证券、天同证券等,和兼营投资银行业务的其他金融中介机构等。 1999年以来,中国投资银行业迎来了第三次增资扩股的浪潮,各投资银行股本与实力失掉进一步增强,初步构成了资本额在15~50亿元人民币的10余家大型投资银行。 但是,虽然相对规模有了很大开展,经过调查,我们发现中国投资银行依然处于较低的集中寡占型市场结构下,也尚未构成像美国等兴旺国度一样的优势投资银行群体。 1999年中国投资银行业净资产总额为4857.71亿元人民币,第一家国泰君安证券所占市场份额为8.21%,从CR4 (26.17%)与CR8(43.89%)来看,整个产业基本上属于低集中寡占型的市场结构;2000年中国投资银行业净资产总额达 652亿人民币,同比增长34.24%。 首家投资银行——海通证券净资产53.4亿人民币,仅占净资产总额8.19%,比1999年国泰君安的市场份额降低了0.24个百分点。 虽然2000年其他集中度目的比1999年均有所增长,但是这一增长并未使中国投资银行业脱离低集中寡占型的市场结构(见表?),中国投资银行业也并没有构成诸如美国投资银行业中所存在的优势群体。 表7 1999—2000年中国投资银行净资产集中度目的(%)CR1 CR4 CR5 CR8 CRl0 CRl 8.21 26.17 30.99 43.89 50.37 63. 8.19 27.43 32.62 45.77 52.73 65.4同比增长率 -0.24 4.81 5.26 4.28 4.69 3.28二、中国投资银行业高垄断利润的来源——人为垄断市场绩效是指一定的市场结构下,由一定的市场行为所造成的、反映市场运转效率的产业的最终经济效果。 在判别某一产业市场绩效时,西方产业组织通经常常从产业的利润率水平和资源性能效率等方面启动调查。 在此我们选取中国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作为社会平均利润率水平(这显然高估了全国的社会平均利润率水平)。 1993—2000年中国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区分为14.60%、14.20%、10.80%、9.50%、10.99%、7.96%、7.99%和7.66%。 但中国投资银行净资产收益率远远高于这一水平。 1997年全国十大投资银行净资产收益率为23.86%,1998年为31.47%,1999年为19.2%,区分是同期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的2.17倍、3.95倍和2.4倍,是同期具有高度垄断产业外形的美国投资银行平均净资产利润率的1.17倍、2.21倍和1.12倍。 2000年中国101家证券公司净资产总计652亿元,共成功利润240亿元,即使按33%的所得税率计算,全国投资银行业的净资产收益率也高达24.66%。 前10大投资银行(按利润总额排名)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为27.878%,是同期中国上市公司这一目的的3.64倍。 2000年前10大投资银行中净资产收益率超越30%的计有光大证券、广发证券、中国银河证券和中信证券4家(见表8)表8 2000年按利润额排名的中国海通 中信 国泰国安 申银万国 广发 南边 国信 国通 光大 华夏24.20 31.27 24.95 33.17 33.81 23.24 22.97 23.17 38.33 23.6710大投资银行净资产收益率(%)资料来源:依据中国证券业协会披露的券商利润和净资产数据计算失掉。 说明:①其中,注册地在上海、深圳的投资银行所得税率按15%计,据此我们可以判定,中国投资银行产业内一定存在垄断利润。 现代产业组织通常以为,某一产业要取得超越社会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必需具有两个条件:(1)行业进入壁垒很高;(2)行业集中度很高,具有寡占垄断的市场结构。 虽然中国投资银行具有很高的进入壁垒这一条件,但是依据前述剖析,中国投资银行业却并不具有高垄断或寡占垄断的市场结构,而是基本上出现出一种中(上)或中(下)集中垄断的市场结构,竞争性要素十分清楚,而集中或垄断的结构外形并不清楚。 但是,在竞争很剧烈的市场结构中,厂商却普通只能取得(或略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率水平的利润。 这就说明在我国投资银行产业中一定存在某种“隐蔽性”的垄断或集中要素,正是这种要素造成了中国投资银行产业的高额利润。 微观经济通常以为,垄断分为自然垄断和人为垄断。 依据我们的剖析,中国投资银行业显然并不存在清楚的自然垄断要素,因此中国投资银行业的高额利润或超额利润一定来源于人为垄断。 而这种人为垄断则又表现为政府“非市场化”的行政干预和不合理的政策倾斜。 中国投资银行自身就脱胎于受政府维护的银行和信托等金融中介机构。 它可以享遭到政府政策上的各种倾斜所带来的优势。 从降生伊始,中国投资银行业就被烙上了人为垄断的印痕。 这关键体如今以下几个方面:1.税收的政策倾斜。 注册地在上海、深圳的中国投资银行或兼营投资银行业务的金融机构,其交纳的所得税税率为15%,注册地在其他地域的投资银行所得税率为33%的规范税率。 这就意味着仅仅将注册地启动变卦,中国投资银行就可以减免18%的企业所得税。 实践上,中国投资银行大部分的注册地均是在上海或深圳,其动机基本上也是为了合法地规避所得税。 另外.2001年3月7日,《财政部、国度税务总局关于降低金融保险业营业税率的通知》规则,从2001年起,金融保险业营业税率每年下调1个百分点,分3年将营业税率从8%降低到5%。 这些税收上的倾斜政策无疑大大参与了中国投资银行业的利润。 2.证券承销业务的管制与证券经纪业务的多少钱规制。 1999年7月1日末尾实施的《证券法》规则,国度对证券公司启动综合类和经纪类的分类控制制度。 从而人为地封锁了综合类券商的大门,并且未就经纪类券商与综合类券商角色的演化与综合类券商资历的吊销作出详细规则。 在此状况下,综合类投资银行就有了政府自然的人为垄断的维护,在与经纪类券商的竞争中就可以万事大吉。 在经纪业务上,中国投资银行业不时享用着政府的人为的佣金多少钱规制(这一状况直到2001年才启动革新)。 A股买卖佣金为0.35%,沪、深市 B股买卖为0.6%和0.43%,证券投资基金为0.25%。 这一相对其他国度较高的佣金率无疑为投资银行带来了丰厚的人为垄断利润或超额利润”。 中国投资银行业务关键由证券承销、证券经纪和证券自营业务构成,这三项业务支出即证券承销支出、证券经纪支出和证券自营支出,也就构成了中国投资银行关键的支出来源。 三类支出对利润奉献比区分为18%:40%:28%,其他支出对支出奉献比占14%。 1996年到1999年,中国投资银行经纪业务支出占其总支出比重区分是41.2%、38.4%、36%和32.9%。 虽然比重逐年降低,但是经纪业务支出作为关键支出来源的格式基本没有坚定”。 同时,承销业务支出在总支出比重中也较高。 但是由前面的剖析,由于中国投资银行业在承销业务和经纪业务上存在严重的人为的管制和多少钱规制等人为垄断要素,而在此支出格式下,就直接造成了中国投资银行业畸高的垄断利润。 3.中国投资银行存在人为垄断下消费才干的过剩的和垄断的低效率。 人为垄断的结果之一肯定造成福利的净损失,即所谓的哈伯格三角。 目前我国拥有证券承销业务资历的投资银行近30家,而成熟的西方国度具有承销业务资历的投资银行也只不过10家左右。 这样为数众多的投资银行势必形成承销市场的混乱和承销本钱的居高不下。 同时在审批制下也形成了频繁的“寻租”行为,造成了消费效率的低下和社会资源的内讧。 三、趋异化竞争与业间协作人为垄断下的市场结构也选择了中国投资银行产业的市场行为。 在趋于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非多少钱竞争至关关键,也是厂商同业竞争的关键的有效手腕。 但虽然中国投资银行业曾经具有了竞争性很高的市场外形,其业务竞争中非多少钱竞争要素并没有清楚地凸显出来,业务差异化战略在中国投资银行产业中并没有失掉表现,整个投资银行业业务趋异化十分清楚。 另外,厂商之间的共谋性协作也基本上不存在,反而是与国际银行业或国外金融中介机构启动的业间协作频仍,但也未脱离基本业务趋异化要素的影响。 1.承销业务的服务方式相同。 审批制下,中国证券市场基本上处于卖方市场形态。 投资银行承销业务一、二级市场发行差价庞大,但发行不成功的风险却很小,基本上是一种无风险或低风险的业务。 这种高收益、无风险或低风险的风险——收益对应状况显然背叛了市场经济的基本准绳。 在有厚利可图的状况下,具有承销业务资历的投资银行纷繁云集到这一业务范围,以试图在该范围占有一席之地,分上一杯羹。 因此投资银行大部分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都投入到这一业务中,造成投资银行在承销业务范围中的竞争手腕、业务内容十分分歧,惊人的相同。 这从我国最近承销业务创新——“绿鞋期权”这一事情中可见一斑。 我国于2001年9月13日公布了《超额配售选择权试点意见》,末尾在我国首发新股时推行“绿鞋期权”承销方式,但这一引入型承销方式的创新到目前为止并无几家投资银行加以采用。 2.投资银行证券经纪业务种类单一、业务趋同。 截至2000年底,中国证券市场所计有A股、B股、企业债券、国债现货、国债回购、基金和可转换债券等7个证券买卖种类,其中,A股买卖占有相对优势的市场份额,B股和基金以及可转换债券正是我国目前指导层所竭力推行、开展的金融工具,其市场潜力十分可观。 这种状况使得中国的投资银行无意进取,也无启动金融创新的内在动力,静待市场时机,直到将B股、基金与可转换债券的市场瓜分终了。 这种格式和现状就直接造成了中国投资银行业经纪业务的单一和服务的趋同。 3.业间协作的趋异化。 近年来,在中国加出全球贸易组织的情势下,中国投资银行末尾面临着潜在的、行将转变为理想的本国同行的竞争,各投资银行因此也纷繁末尾努力于自身竞争力的提高,启动了一些业务创新和业间协作,包括与国际银行业的协作和与本国金融中介机构的协作。 如,国泰君安证券、闽发证券区分与中国工商银行展开“银证通”业务;西南证券、长江证券也区分与树立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协作推出了这一业务类型。 虽然券商启动了创新,但是其业务依然十分相似。 这一点在与国外证券或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协作上也十分突出,其业间协作项目基本上是基金控制业务 (见表9),鲜有独立特行的协作业务或创新业务。 表9 中国投资银行与本国投资银行协作备忘录四、基本结论和政策建议国泰君安证券 安联—德累斯顿集团 签署基金业务技术协作协议中国银河证券 英国施罗德集团 签署基金控制协作备忘录中国银河证券 台湾富邦证券集团 签署业务协作备忘录中银万国证券 法国巴黎资产控制公司、国际金融公司 签署基金控制技术协作协议南边证券 德国商业银行 签署资产控制业务技术协作协议国通证券 荷兰国际集团(1NG) 签署基金控制业务技术协作协议广发证券 富兰克林坦伯顿集团 达成设立合资基金控制公司协议海通证券 富通集团 签署基金业务战略协作协议先大证券 美国保德信金融集团 签署合资基金公司意向书长江证券 荷银投资控制(亚洲)有限公司 签署基金业务片面技术协作协议1.中国投资银行业近两三年来行业内垄断趋向末尾构成,但尚不清楚,并且垄断趋向的出现很大水平上植根于人为垄断;人为垄断现象在中国投资银行产业的开展中十分清楚,关键体如今政府各种政策的倾斜、人为的多少钱规制和政府对证券市场的“隐性担保”上。 中国投资银行业若要在金融业对外开放的5年缓冲期内构成一定的、可与国外投资银行相抗衡的规模与竞争力,政府在政策上就必需逐渐解除人为垄断,使中国投资银行逐渐走向行业的自然垄断或集中,经过业内兼并、重组、或增资扩股、或公司上市等方式构成有一定实力的投资银行群体。 2.中国投资银行产业业务竞争严重趋异化,业务种类单一,由人为垄断所造成的内在的创新动力缺乏。 因此,中国投资银行应该也必需实行产品差异化战略,并积极向创新型和引申型业务拓展,从而有利于在微观机制上构成综合性投资银行与专业性投资银行并存的、有充沛竞争才干的全方位竞争格式。 3.在中国投资银行行业集中度向自然垄断过渡,并且逐渐增强之时,资源的性能效率、资源的应用效率和产业全体的竞争才干也会因垄断要素而降低。 这时如何处置“马歇尔抵触”(Marshall Conflict)就必将成为中国投资银行业所面临的另一个课题。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