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出售,有兴趣带价格联系QQ:503594296

高盛列出7月港股及中概股买入名单联想集团 腾讯等16只个股中选 表 (高盛2021)

7月4日,全球知名投行高盛公布的亚太区7月战略报告中,将联想集团(00992.HK)归入其基于盈利重评抢先目的 (Earnings revision leading indicator, ERLI)的港股及中概股买入名单。这一决策既反映了市场对联想在AI产业链中全栈规划的认可,也与公司近期斩获的近2亿元轨道交通自动化订单构成共振,凸显其在政企数字化与消费级AI终端的双重增长动能。

高盛ERLI模型加持:联想盈利预期获机构上调

高盛宣布7月亚太区战略报告,按盈利重评抢先目的(Earnings revision leading indicator, ERLI)准绳列出最新的买入股(只列港股及中概股)名单:

腾讯(00700.HK)

阿里-W(09988.HK)

小米-w(01810.HK)

友邦(01299.HK)

拼多多(PDD.US)

港交所(00388.HK)

(02318.HK)

快手(01024.HK)

国寿(02628.HK)

中国财险(02328.HK)

联想集团(00992.HK)

金蝶国际(00268.HK)

瑞声科技(02018.HK)

(03908.HK)

电子(00285.HK)

名创优品(09896.HK)

联想集团仰仗其在基础设备、终端及行业处置计划的综合竞争力,成为16家中选港股及中概股中少数掩盖配件与服务的科技企业。

普通来说,具有较高 ERLI 值的股票,标明其盈利预期正在失掉向上修改,市场对其未来展开较为看好,这类股票或许更具投资价值,下跌潜力相对较大。联想中选意味着其未来12个月的盈利预期已进入机构"上调通道"。值得关注的是,联想此次与腾讯、阿里等互联网巨头同列,显示其在配件创新范围的共同价值。

从市场表现看,6月30日-7月4日港股收盘,联想集团(00992.HK)股价累计下跌2.4%至9.66港元,此次高盛的评级更为其后续走势注入决计。

摩根士丹利也公布研报称,维持联想集团(00992.HK)目的价11.4港元以及"增持"评级。近90天内共有14家投行对联想集团做出买入评级,目的均价为14.73港元。

政企订单落地:中标近2亿轨道交通自动化项目

就在高盛公布报告前夕,联想中标了天津市滨海新区轨道交通网络运营控制中心一期工程,合同金额达1.93亿元。该项目掩盖线网中心系统设备推销与集成服务,工期自2025年8月至2026年底,将为滨海新区打造智慧轨交的"大脑中枢"。这一中标不只延续了联想在范围的传统优点,更标志着其AI基础设备处置计划在垂直行业的规模化落地。

理想上,联想在政企市场不时坚持强势的竞争力。往年5月,联想(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成功入围海推销项目,与新华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浪潮电子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一同中标,中标金额超 11 亿元。

产业链基本面改善:AI算力需求呈指数级增长

关于算力基础设备的需求,更大的市场还是在AI范围。在资本市场,过去一周,算力概念备受市场关注,英伟达延续刷新历史新高,总市值抵达约3.89万亿美元,继续位居全球市值第一的公司,其GB200机架的放量直接拉动抢先配件需求。可见,以后AI产业链的基本面改善已构成共识。

需求侧,全球大厂的Token调用量出现爆炸式增长:Google月均Token调用量从2024年4月的9.7万亿增至2025年4月的480万亿,字节火山引擎日均调用量达16.4万亿,同比增长137倍。这种算力饥渴有望为联想的主机、存储及液冷处置计划带来继续订单。


中概股雪崩,史上最大的单日盈余

过去一周,虽然A股的抱团股在暴跌之后末尾有止跌企稳反弹的迹象,但是大洋此岸的中概股却遭到了血洗。

依据一些媒体统计,美股市值前20的中概股在过去一周累计蒸发了1873亿美元,折算成人民币都1.2万亿元。

单纯看数据我们或许还没有直观的感受。

比如腾讯音乐的走势。

网络的走势。

爱奇艺的走势。

从上图可以看到,这些抢手中概股上周的走势普遍特点就是,前期不时涨,但连着3天暴跌,有的甚至3天直接腰斩跌了一半。

大家或许会有一个感受,就是这些中概股的走势,跟A股抱团股春节前后的走势很相似。

春节前不时涨,春节后就延续暴跌大半个月。

区别是A股由于有10%的涨跌幅限制,所以是大半个月继续下跌,普遍跌了超越30%,也有跌了一半的极端走势。

而美股由于没有涨跌幅限制,所以碰到这种崩盘式走法,直接3天就跌去一半,是一步到位。

我之前在剖析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下跌,以及A股抱团股下跌的时刻,曾经跟大家剖析过这样一种或许性。

那就是,这是双方这种金融战攻势所形成的结果。

也就是A股抱团股如此极端下跌,是美国这些外资,勾连场内一些内资,来对我们金融市场启动攻击。

这原本也只是某种或许性的猜想,并不一定如此。 。

不过在A股抱团股崩盘式走完后没多久,大洋此岸的美股里的中概股也出现这样的极端崩盘式走法,那这还是巧合吗?

虽然媒体今天报道披露,本次中概股雪崩走势里,损失最大的是一个韩国人控制的基金。

但这只是地下数据披露的明面上的损失里能找到的最大单一实体,终究谁才是本次中概股雪崩的砸盘元凶,目前还不得而知。

不过,虽然不知道详细谁是资金面的砸盘元凶,但毫无疑问美国才是主导这次中概股雪崩的真正凶手,由于造成这一波中概股大幅度下跌的,就是美国近期出台的一个法案。

3月24日美国SEC经过了《本国公司问责法案》最终修正案。

而就是在这一天,腾讯音乐大跌27%、唯品会跌21%,爱奇艺跌20%,小鹏 汽车 跌15%,理想 汽车 跌13%,迅雷跌12%……

也是从这一天末尾,中概股开启延续3天大跌的走势。

所以,我们即使先不思索是谁在集中砸盘的状况下,基本也可以推导出一个明面上合理的一个头绪。

美国经过《本国公司问责法案》,引发中概股兜售潮,造成市场资金出现集中踩踏。

在踩踏环节中,一些基金出现高杠杆运转的风险加大现象,进一步加剧踩踏。

最终一位韩国人控制的明星基金在周五出现爆仓,造成市场出现天量砸盘,创下稀有的成交量,进而让中概股里出现一批短短3天就跌去一半的走势。

并且再这位韩国人控制的基金爆仓后,中概股在上周五才出现探底上升的走势,出现一波反弹。

在不做进一步猜想的状况下,基本上这就是整个事情的明面头绪。

即使是地下的事情,毫无疑问美国经过的《本国公司问责法案》是这场中概股暴跌的元凶。

那么我们先来看看这个《本国公司问责法案》。

在去年瑞幸咖啡财务造假的事情惊动美国资本市场后,事先特朗普政府是迅速提出《本国公司问责法案》。

去年5月份,美国参议院是经过了《本国公司问责法案》,并且特朗普是在去年12月18日签署了该法案。

之后,《本国公司问责法案》的最终修正案在往年3月24日才被美国SEC正式经过。

所以这个《本国公司问责法案》依然是特朗普遗留上去的中美相关的负面资产之一,就是奔着破坏相关来的。

《本国公司问责法案》之所以威力这么大,由于外面内容规则,若美国PCAOB(美国会计监视委员会)延续3年无法对在美上市本国公司启动审计核对,公司也无法证明其不受本国政府控制,或许被要求退市。

这个法案的惩罚力度,就是可以依照其认定的规范,让特定企业强迫从美股市场里退市。

或许有的人以为,既然要在美股上市,那么接受美国会计监视委员会审计也很正常吧,特别是瑞幸咖啡造假的事情出来后,这样的声响也挺多的。

但是疑问在于,不同国度的公司,要接受哪家会计公司审计原本应该是企业自身的自在,美国如今要求在美国上市的公司都要接受美国会计监视委员会的审计,本就是比拟霸道的事情。

而且最关键,这跟我国的法律是有抵触的,触及到执法权的疑问。

此外,最关键是在去年7月13日,特朗普政府方案双方面终止我们和PCAOB签署的执法协作备忘录,这意味着进一步打击美国信披规则下的中概股。

除此之外,这份法案最险峻的中央,就是要求在美股上市的企业证明其不受本国政府控制,并且这也给美国这种“客观认定”的空间,也就是美国可以双方面认定某个企业是本国政府控制的,就不支持其在美股上市。 这给了美国很大这种客观恶意发扬的空间。

所以这个法案首先最直接打击的就是在美股上市的国企,而对其他中概股的影响原本照理说应该也没那么大。

但是,从过去几天中概股的崩盘走势看,市场的解读似乎要显得愈加失望。

市场这种崩盘式走法,完全就是把这些中概股都当作潜在退市对象,才会走得如此极端。

虽然明面上信息没有标明,中概股或许出现大面积退市的现象。

但是,场内大资金总是先知先觉的,总有一些“聪明资金”是信息比拟闭塞的。

所以以后中概股这种崩盘式走法,确实曾经是某种“金融战”的表现方式结果。

(2)进一步猜想

我们再来做进一步的猜想。

假设我们把以后中概股的崩盘式走法,只是市场资金自发由于《本国公司问责法案》这个利空而出现的踩踏式崩盘下跌。

但这样一种说法,解释不了几个疑点。

1、《本国公司问责法案》是去年5月份就提出的,并且再去年12月就被特朗普签署的,其内容早就被人们普遍所知。 照理说,这样一个大家早有预期的事情,应该发生不了这么大的效果。

去年12月份《本国公司问责法案》被特朗普签署的时刻,也没看到有中概股出现这样崩盘式下跌,反而出现大幅度下跌。

2、基金踩踏,出现多杀多走势,只能是一个结果,而不是要素。 也就是只要股价延续大幅度下跌后,才会出现基金爆仓而出现踩踏式崩盘。 这属于推波助澜,但不能把股价一末尾大跌的要素,归结于基金踩踏,或许场内大户爆仓。

3、找不到最早集中砸盘的奥秘资金元凶。

依照美股以往经常出现的一些操作套路来说,通常都是场内资金会应用一些信息面的信息,来对股市做人为操控,属于资金和信息面的配合。

所以,中概股这次惨遭血洗,除了信息面上的诱因之外,也肯定是有场内大资金集中砸盘,才干出现这样极端走势的结果。

那么终究是谁砸盘呢?

(3)谁在砸盘

上方这个报道,有提到一些关于谁在砸盘的信息。

这篇报道援用彭博和金融时报的一些报道称,在周五美股收盘之前,市场就有传言称一股庞大的兜售资金集中攻击美国的中概股,这些奥秘兜售的资金总额高达190亿美元,上千亿人民币。

其中仅仅高盛一家,就卖了105亿美元。

当然,不能这样就说是高盛在砸盘,由于高盛只是作为一个通道,听说是由于周三和周四两天中概股普遍跌了30%后,有少量这种基金出现大面积爆仓,要求被强平,所以周五中概股才创下一个成交天量。

也就是被强平的这些基金,很多是经过高盛来启动兜售的。

但不论是谁在砸盘,既然是在美国市场,那必需是美国大资本是最早集中砸盘的,这个想都不用想。

A股的抱团股崩盘式下跌,由于外资还能勾连一些内资,有这些金融木马当掩护,所以一说起外资在砸盘抱团股,还比拟有争议,很多人不信。

但在美股市场里,中概股这样崩盘式下跌,砸盘的必需是美国大资本,这个是毫无疑问的。

在这次暴跌之前,中概股在过去一年里,普遍都出现大幅度下跌,有的甚至涨了好几倍,原本就有庞大的获利筹码,所以一些大资本砸盘起来,丝毫不手软。

这种恶意大幅度拉涨构成泡沫化资产,然后借助利空信息来集中砸盘收割韭菜。

这样的收割手法,其实跟A股里的抱团股是如出一辙的。

(3)受益者

本次中概股遭血洗,最大的受益者自然是上市公司自己还有不时持有的股东和投资者们。

本文扫尾所罗列的,市值最大的前20家中概股,过去一周就蒸发了1.2万亿元的财富,这其中包括上市公司自己,还有上市公司的股东们。

在暴跌前把股票卖掉,或许暴跌第一天就介入集中砸盘的资金,才干把过去这一年暴跌的利润给赚走。

大大小小的受益者很多,不过今天被媒体广为报道的时一名韩国人。

这名韩国人叫做Bill Hwang,他也是一名比拟有名的基金经理,他以前是老虎证券的亚洲基金开创人。

2010年,Bill Hwang就曾经由于涉嫌内情买卖,被制止在港股买卖。

后来Bill Hwang就在2012年转战美股,并以2亿美元的自有资金创立自己的基金,随后只用了8年的时期,Bill Hwang就将其规模扩展到了150亿美元。

Bill Hwang是一个保守的杠杆喜好者,普通都是用五倍杠杆在常态化操作,也就是他控制的150亿美元的基金,影响着750亿美元的市场资金,曾经算是体量比拟大的一家基金。

但是成也萧何败萧何。

Bill Hwang靠杠杆积聚了少量财富后,却也由于杠杆而一夜爆仓,血本无归。

原本Bill Hwang在这次中概股暴跌之前,往年由于高杠杆运作,曾经有了200%的收益率。

但他并没有选择落袋为安来获利了却,而是选择继续高杠杆运转。

但是他重仓的股包括网络、唯品会、腾讯音乐,都是本次暴跌的个股。

除此之外,他还重仓ViacomCBS与Discovery,这两只非中概股。

而由于Bill Hwang爆仓,ViacomCBS与Discovery这两只非中概股的纯美股,也在最近这3天出现跟中概股分歧的暴跌走势。

Bill Hwang也由于150亿美元的资金被一夜强平爆仓,被人们称为史上单一集体单日盈余最多的人。

不过严厉来说,他并不是一天亏了150亿美元,是3天亏了150亿美元,当然,这也是相当多了。

但是,今天报道Bill Hwang的很多外媒,我觉得有点疑问。

那就是他们居然把本次中概股砸盘的元凶,把这个黑锅扣在了Bill Hwang身上。

我觉得这是比拟诙谐的甩锅。

你们见过哪个收割韭菜的大资金,砸盘把自己给砸死的?

Bill Hwang是属于被收割掉的超级大韭菜,属于被砸死的对象。

至于谁砸死他的,其实才是真正造成这波中概股暴跌的元凶。

回到本文扫尾的结论,虽然我们基于信息的不对等,没方法知道在3月24日集中砸盘的这个华尔街大资金终究都有谁。

但毫无疑问,主导推进《本国公司问责法案》出来的美国政府才是真正血洗中概股的幕后元凶。

而且出现在美股市场上的事情,多多少少基本都会扯到那些华尔街大资自身上,随意砸个石头下去,没有一个资本的屁股是洁净的。

这就是美国有组织、有预谋、有目的的一次性针对中概股的血洗虏掠行为,将其引申出来,我们春节后的A股抱团股闪崩走势,这些华尔街之狼的嫌疑毫无疑问就更大了。

假设我们把视野和格式再放到更高的位置,从以后中美两国的博弈里去剖析的话,就会发现,过去一周针对中概股的血洗,实践上只是中美两国过去一周剧烈博弈交锋中的一环。

也是我们上周五在阿拉斯加跟美国摊牌式谈判之后,双方愈加剧烈针锋相对的其中一个战场。

所以我是不时说,在以后这个多事之秋,我们一定不要贸然去在双方剧烈交锋的战场上随意晃悠,不然是很容易变成炮灰的。

美股的这些中概股,其实是有很多国际的散户购置,并且有一些这种追踪美股的国际基金也是因此损失沉重。

这都是这场微观战场上,被当成炮灰给收割走的。

所以为了我们自己的财富安保,为我们自己的钱包担任,我还是建议大家近期做这种投资决策的时刻,还是能够把风险看法放在第一位,谨言慎行、三思而先行,谋定然后动。

这样才干防止自己成为炮灰,才无时机成为守株待兔的猎手。

作者:星话大白。

我每天都会写剖析文章,欢迎关注!

中概股惊魂夜!多只明星股巨震,谁是幕后推手?

关键是一家重仓中概股的基金,一次性性大批量清仓掉手里的中概股,所以造成投资者恐慌心情。 媒体报道,日前美股中概股的大跌关键是一家基金公司爆仓造成的,而且媒体指出,该基金的操盘者就是前老虎亚洲基金开创人Bill Hwang。 该基金的操盘者不时喜欢用杠杆,这次由于购置的股票大幅下跌,对方要求其追加保证金,但该基金现金流缺乏,所以不得不暂时低价清仓股票,最终引发不少投资者的恐慌,随着恐慌心情不时加大,最终造成中概股多少钱大跌。

有媒体引见,比尔·黄是之前老虎基金亚洲的开创人,之后他分开了老虎基金,末尾用自己的钱兴办家族基金,并且在很短的时期内,将团体财富增长到了150亿美金。 而他成功这个目的的方式,就是经常使用杠杆。 但成也杠杆,败也杠杆,其投资的维亚康姆集团由于股价暴跌,造成其抵押的股票资产缺乏,机构要求其追加保证金,为此他不得不选择兜售部分中概股。 有媒体发文,在这次事情中,这支基金至少盈余了一百亿美金。

事先这次中概股的大跌也跟美国政府最新推出的问责法案有关,有人以为该法案,或许对中概股的开展有所不利。

参考资料:

假设中概股从美国退市,对中概互联影响大吗?

中概互联如今尽显 “渣男”本性,游离不定,若即若离。

当你希望满满,等候它下降时,它冲不了几下就给你跌上去;当你对它绝望透顶,恨不得割肉不玩了,它又给你涨两天,给你希望。

食之无味,弃之惋惜 ,恐怕是如今少数人对中概互联的觉得。

有这种觉得是正常的。

在股市中,大涨和大跌终究是少数时刻,大部分时刻是横盘震荡 ,横盘总是让人很“纠结”, 加仓不是,减仓也不是 。

所以说,投资十分磨练人的心态。

但是, 关于我们左侧买卖者来说,横盘其实是十分理想的形态 。

大涨的时刻,左侧买卖者普通不会去追;大跌的时刻,我们不知道哪里是底,也不敢大仓位地投。

所以, 横盘才是抄底最恰当的机遇 。

但是,有一个疑问摆在“丐帮人”面前: 中概互联如今是在底部吗 ?

这是一个无法预判的疑问,但我们可以剖析一下。

互联网行业的反垄断政策正在逐渐落地,可以说, 政策底在渐渐出现 。

但有另外一个疑问萦绕在我们心头: 在《本国公司问责法案》的压力下,中概股会不会从美国退市呢 ?

并由此衍生出一个疑问: 假设中概股真的群体从美国退市了,对中概互联会有什么影响 ?

带着这2个疑问,我们来简易聊聊。

假设中概股群体从美国退市了,对中概互联有什么影响 ?

网叔投资最多的是 易方达中证海外互联ETF联接A 这只指数基金,这只基金跟踪的是 中国互联网50 (H)指数,我们以这只指数为例来研讨一下。

先来看看中国互联网50的前十大成分股。

中国互联网50的前十大重仓股的总权重超越90%,可以说,这10只股票基本就代表了这个指数。

在这10只股票中,有9只在港股上市了,除了拼多多。

这9只在港股上市的公司的总权重为86.22%,就是说, 即使中概股全部退市了,中概互联至少有86.22%的部分可以转来港股买卖 。

小白会问: 假设真到了退市那天,这些美股如何转换成港股呢 ?

其实转换十分简易,就跟我们把建行卡里的钱转到农行卡一样简易。

上方详细剖析剖析。

先简易引见一个概念: ADR(美国存托凭证) 。

大家通常所说的“赴美上市”理想上并不是严厉意义上的“在美国上市”。

美国证监会规则, 在美国上市的企业注册地必需在美国 ,所以,向阿里、京东这类非美企业是不具有在美国上市的资历的。

为了规避这种限制,华尔街创设了ADR这种工具,例如,阿里巴巴想在美国上市,它将自身一部分股份存到了花旗银行中国分部,花旗银行再将这部分股份托管给花旗银行美国分部,美国分部将这部分股份“制造”成ADR,供美国投资者买卖。

开展到今天, 对美国投资者而言,ADR与普通股并无实质性区别,都可以自在买卖 。

但对多地上市的公司而言,ADR却有一个十分适用的性能: 自在转换 。

怎样说呢?例如,阿里目前有27.11亿份ADR,依照规则,阿里1ADR=8股普通股,所以持有阿里ADR的投资者可以自在地按1:8的比例换成相应地港股(有一些手续费), 没有其它限制 。

所以,即使阿里ADR被美国制止买卖了,投资者将ADR转换成港股就可以了,

这就好比,假设支付宝制止我们买卖基金了,我们转到蛋卷上买卖就行了,就这么简易。

有些人或许有疑问, 难道美国制止中概股买卖就真的一点影响也没有吗 ?

当然不是。 在买卖层面,“退市”的短期影响还是比拟大的 。

先回答一个疑问,为什么中概股情愿到美国上市,人生地不熟的?

一个要素是美国的上市条件宽松,上市容易;但更关键的要素是, 美股的估值高啊 。

假设一家公司发行10亿股本,假设在A股发行,可以募集130亿,在港股发行可以募集110亿,在美股发行可以募集260个亿,你说它会选择在哪里上市?

钱多的是大爷,当然是美股。

目前港股的平均PE才11倍,在全球数一数二地低 ,相当于在同等条件下,在港股募集的资金还不到美股的一半。

所以, 假设中概股从美国退市,转到香港,估值必需会遭到压制 。

我们用一个例子来模拟一下这个环节。

我们可以把中概股退市视为这些公司的 美国股东减持 。

股东大幅减持,相当于股票一下子参与了少量的供应,股价必需会遭到压制。

或许有人有疑问, 为什么视为美国股东减持 ?不是说,美股可以自在转换成港股吗,美国投资者在港股买卖不就行了?

想象是美妙的。 关于部分(看好中概互联)的美国投资者而言,可以转;但是有少量的养老金、保险等机构是没方法转的。

由于,依据美国证监会规则, 美国退休基金、保险公司等机构,是不能购置本国股票的 。

所以,中概股退市,相当于 美国铁了心要断了中概股的财源 。 影响必需是有一些的。

最后谈一个疑问: 中概股退市的或许性大吗 ?

很难估量。 可大可小。

从规则的角度推断,中概股退市的或许性很大。

依据《本国公司法案》, 本国发行人延续三年不能满足美国群众公司会计监视委员会对会计师事务所审核要求的,其证券制止在美买卖 。

但是依照目前的情势,谈判大约率是谈不上去的,由于我国无法能支持美国机构自在审查我国上市公司的审计底稿,这触及到国度安保。

假设我们让美国审查网络、阿里等公司的秘密数据, 中国人不就相当于在美国人面前裸奔了吗 ?这怎样或许让他们审。

所以这是一个活结。 假设美国死磕这一点,那玉石俱焚,中概股只要退市了。

但是从适用主义的角度推测,中概股退市的或许性又很小。

一方面来说,中概股去美国上市是想失掉美国的资金支持;但是另一个方面来说, 美国人又何尝不是想借中国高增长的西风来赚钱呢 ?

假设中概股从美国退市了,中国公司是失去了美国的资金支持,但 美国投资者也会失去很多优质的投资标的 ,所以 退市是一个“双输”的结局,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中美的政客聪明绝顶,必需都看法到了这一点,并且会积极地推进谈判,采用妥善的处置方法,例如,以协作的方式来审查?

当然,实践状况无法预测,投资也无法能树立在推测之上。

所以,我们采用保守的战略, 作好中概股退市的预备,并且接受中概互联在港股的估值将遭到压制的理想 。

讲完1.0部分,很多小白就又慌了。

“怎样办啊,我买了很多中概互联,假设中概股退市了股价又大跌……”

小白就是喜欢“单纯地”思索,总是喜欢片面地解读利好或许利空,但是, 投资得综合得思索 。

小白能想失掉“中概股退市”的风险, 机构投资者必需早就思索到了啊 。中概股前段时期的大跌,不就是对这种“退市”风险的考量?

从这个角度说, 中概互联以后的股价,其实曾经反映了“中概股退市”的风险 。

换句话说, 即使中概股群体退市,股价再下跌的空间估量也不大 。

用一个例子来说明一下。

前段时期,“贝莱德清仓式减持阿里,高盛却大幅增持阿里”,大家是不是很奇异?

机构都秉持价值投资,理念相似,但如今观念却完全相反,这是什么逻辑?

理想上,双方都有道理。

贝莱德是全球最大的资产控制机构,而且少数是公募产品,假设中概股退市的话,其持有的ADR转换成港股或许有一定的限制,所以保险起见,走为好方法;而高盛,作为一家投行,服务的以公家高净值客户居多,这些客户投资港股并没有限制,所以它才敢加仓。

所以说, 中概互联前段时期的调整,曾经充沛释放了“退市”的风险(还有或许是过度释放),如今才想到去规避,曾经没有必要了 。

目前,阿里的PE为20倍,腾讯的PE为21倍,这还是在它们的业绩增速阶段性放缓的状况下的PE,它们再跌又能跌倒哪里去呢?

再讲一点,网叔不时在强调, 买股票实质上是买一家公司 。

这句话大家行动上认可,但实践上一遇到点事,就抛到脑后了。 中概互联不论在哪里上市,我们购置的中概互联代表的都是这些公司的部分一切权 ,在港交所买卖也好,纽交所买卖也好,纳斯达克买卖也好,都不影响这些公司的常年价值,短期估值或许会有一些差异。

上方说到港股的PE全球排名倒数,但 港交所上市公司中,70%是中原公司,这些公司之所以选择港股上市是由于它们没资历在A股上市 ,

从这个意义上说, 港股的估值低终究是港交所压低了优质公司的估值,还是港股的质量原本就不高,谁也说不清 。

但可以必需的是, 是金子总会发光,优质的公司不论在哪里,常年来看,都至少会被合理地定价 。

所以,大家也不用过于担忧。

另外,再延伸一点, 在基金投资中,小白应该关注什么?

上方啰嗦了半天,置信大家也感遭到了,影响股价的要素多种多样,普通人很多时刻防不胜防,甚至在很多时刻,预先也弄不清要素。

网叔的观念是: 小白投资者,对这些喧闹要素大可不用关心,越关心越乱 。

什么资金面、信息面, 当一条信息被小白知道的时刻,股价早就反映完了 ,小白这个时刻假设才想到操作,往往成了“庄家”猎杀的目的。

你以为你在规避风险,实践上你是在给他人出让筹码 。

对小白而言,独一能倚靠的,是 常年主义 。

在常年,关注2点就足够了。

一是, 这个行业未来10年的需求是不是不时增长 ?

二是, 这个行业如今的基本面能否 安康?

一相关的是这个行业的 增长潜力 ,只需一个行业的需求在不时增长,那么业内公司的业绩大约率会不时增长,所谓 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 ;

二相关到这个行业增长的 理想或许性 ,普通而言,基本面良好的行业,更能抓住时机,就像在理想中, 曾经成功过的人更容易再次取得成功一样 。

最后纠正一个误区,有些人十分“心爱”: 既然美股有退市的风险,那么投资恒生互联网是不是安保一点呢 ?

这是完全没有道理的。

恒生互联网的互联网部分(恒生互联中还有较多的 科技 股)和中概互联的 底层资产是一样的 ,美股和港股又可以完全自在地转化,所以 恒生互联和中概互联是同涨同跌的 。

假定中概股退市后,中概互联大跌(我是说万一),那么,恒生互联也是幸免不了的。

不要忘了老生常谈的一句话, 买股票就是买公司,跟公司在哪里上市相关不大。

(AH股的溢价较高,是由于两地的股票不能自在流通,这是特殊状况。)

用一个比喻来讲就是,假设一团体的建行卡欠银行的钱,而农行卡有盈余,那么我们能否投资他的农行卡就安保呢?

必需不是。 实践上,当建行卡里的钱不够时,农行卡里的钱会被转过去。

我们投资的是一团体,而不只仅只是投资他的一张银行卡。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