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上半年IPO中断审查企业298家 (2024年上映的电影有哪些)
媒体讯: 7月1日,依据上海证券买卖所企业上市服务消息,截至2024年6月30日,沪深北三家买卖所上半年中断审查的IPO企业数量为298家,包含撤回资料和否决或中断注册的企业。
详细来看,上海证券买卖所中断审查的企业有119家,其中主板68家,科创板51家;深圳证券买卖所中断审查的企业有129家,主板43家,守业板86家;北京证券买卖所中断审查的企业有50家。与年终相比,全体新增了292家IPO企业(以1月7日为基准)。
目前,各板块在审企业总数为407家,较往年年终缩小了304家。同时,往年新增申报企业数量为32家。
在上市方面,上海证券买卖所主板有8家IPO公司实现上市,募集资金总额为105.12亿元,还有3家企业处于发行阶段。科创板有7家IPO公司实现上市,募集资金总额为83.36亿元,目前没有企业处于发行阶段。深圳证券买卖所主板有4家IPO公司实现上市,募集资金总额为29.19亿元,没有企业处于发行阶段。守业板有15家IPO公司实现上市,募集资金总额为87.20亿元,还有2家企业处于发行阶段。北京证券买卖一切10家IPO公司实现上市,募集资金总额为20.06亿元,没有企业处于发行阶段。
最近IPO审查严格,请高人分析下IPO否决原因有哪些?
今年上半年共有187家上会,27家被否,5家取消审核,1家暂缓表决。 27家公司IPO被否的原因有方方面面,归纳起来主要有:存在重大关联交易、独立性缺失、持续盈利能力不强、募投项目存在问题、主体资格存在较大缺陷、公司规范运作及财务内部方面存在问题等。 其中,独立性缺失、持续盈利能力不足、募投项目前景令人担忧是上半年IPO被否的前三个主要原因。
中航石油IPO被终止:年营收201亿 曾拟募资16.3亿
在资本市场的波涛中,中国航油集团石油股份有限公司(中航石油)的IPO之路似乎遇到了转折。 近期,这家以陆地石油供应为核心的能源巨头,原计划通过募资16.3亿元来推动企业进一步发展,却遗憾地宣布IPO进程终止。
作为国内成品油销售及仓储服务的领军企业,中航石油在2019年的关键举措中迈出了重要一步。 当年7月,通过收购延安燃气100%股权,业务版图扩大至城市燃气业务,这无疑为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增添了一抹亮色。
深圳空港股权收购更是巩固了其在航空能源领域的地位。 同年7月,中航石油与深圳市机场集团共同持有深圳空港50%的股权,这标志着公司在航空能源服务领域的深度合作与战略布局。
全国范围内,中航石油的布局可圈可点。 它在全国31家控股子公司中,构筑了覆盖23个省、市、自治区的庞大销售与配送网络,零售终端网络遍布众多中心城市及其周边,配套的基础设施包括油库、输油管道、铁路专用线和水路运输码头,展现出强大的供应链管理能力。
财务数据显示,中航石油在2019年、2020年和2021年的营收分别为199.85亿元、157.15亿元和201亿元,尽管2020年受市场环境影响有所下滑,但其在2021年强势反弹,显示出稳健的业务基础。 净利润方面,2019年至2021年分别为9.57亿元、2.24亿元和1.36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分别达到2.83亿元、1.56亿元和1.08亿元。
然而,进入2022年上半年,市场环境似乎并未如预期般回暖。 中航石油上半年营收为99.26亿元,净利为9457.9万元,扣非后净利为4198万元,显示出在IPO前后的业绩波动。
值得注意的是,IPO前,中国航油集团作为控股股东,直接和间接持有公司高达94.07%的股份,延安能化集团则持有5.93%的股份,显示出集团对中航石油的强大支持和信心。
尽管IPO计划未能如愿,但中航石油凭借深厚的实力与稳健的业绩,依然在能源行业中保持着重要地位。 未来,无论是在战略调整还是业务拓展上,这家公司都有可能在新的机遇中重新起航。
生产新冠疫苗的上市公司有哪些企业
9月底,澳斯康生物(南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澳斯康生物”)在科创板的IPO首轮回复中公开了信息。 目前,由于需要更新财务报告数据,该公司的IPO进程暂时中止。 澳斯康生物主要从事制药上游的培养基生产,作为国内该领域的龙头,其市场份额仅次于两家外资企业。 这使得公司的估值接近80亿元,若成功上市,市值有望超过100亿元。 此外,鉴于培养基市场的有限性,澳斯康生物开始涉足CDMO(定制研发生产外包)业务。 在业绩方面,由于与康希诺的深度合作,澳斯康生物的新冠疫苗业务迅速增长。 2021年,公司的营业收入达到4.51亿元,同比增长114.76%;净利润为0.72亿元,实现了年度盈利。 然而,今年康希诺终止了与澳斯康生物的CDMO业务合作,原因是新冠疫苗接种率已经较高,市场需求发生变化。 受此影响,今年上半年澳斯康生物的收入出现下滑。 分业务来看,培养基业务受到新冠红利消退的明显影响;尽管CDMO业务合作终止,但公司已启动其他客户的订单,该板块收入超过了培养基业务。 这种变化是否能长期持续,以及公司的估值判断是否需要调整,还有待观察。 澳斯康生物作为生物制药领域的原材料供应商,其高估值源于其主营的培养基业务。 该业务在2021年为公司带来3.2亿元的营业收入,占同期总收入的71.8%。 然而,培养基行业面临较高的市场壁垒,包括技术复杂性和严格的监管。 澳斯康生物在培养基市场的地位不断上升,2021年市占率同比增长5.2个百分点,超过了外资厂商默克。 根据预测,到2024年,国内培养基市场空间将达到48.82亿元。 如果澳斯康生物能够实现20%的市场份额,其培养基业务收入将接近10亿元。 然而,是否能够维持高估值,还有待观察。 面对市场压力,澳斯康生物开始拓展新的业务领域,即CDMO业务。 该领域国内市场空间已超过100亿元,且药明康德、凯莱英等CRO行业巨头已有布局。 2021年,澳斯康生物CDMO业务实现收入1.26亿元,占同期收入的28.2%。 公司计划投入14.5亿元建设CDMO平台,以进一步扩大业务。 在两轮融资中,澳斯康生物的估值被提高,并吸引了高瓴创投、中金资本等知名投资机构参与。 2021年11月至12月,公司完成两轮融资,投前估值达到70亿元,投后估值接近80亿元。 如果按照计划募集30亿元,公司上市后的市值有望超过100亿元。 截至10月11日,澳斯康生物的同行奥浦迈的总市值为95.92亿元。 康希诺终止与澳斯康生物的腺病毒新冠疫苗原液委托生产合同,即CDMO业务,对公司的业务产生了影响。 尽管如此,澳斯康生物表示将继续与康希诺合作新冠疫苗的培养基业务,并保持独家供应商地位。 2020年,康希诺成为澳斯康生物的股东,持股比例为1.22%。 2020年和2021年,公司对康希诺的销售收入分别占营业收入的35.22%和63.77%。 终止合作后,澳斯康生物调整了产能资源,并接手了其他抗体蛋白订单。 目前,公司对主要客户的订单情况已披露,其中包括江苏晟斯生物制药有限公司。 同时,澳斯康生物表示,CDMO业务对生产质量要求较高,需要一定时间的产能爬坡期。 今年上半年,培养基业务收入下降28.2%,其中新冠和非新冠业务均有所下降。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