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停售 谨防保险 北京金融监管局提示 三大套路 (炒作停售的目的)
“行将停售,绝版抢购”“停售倒计时,错过不再有”......一些销售人员以“停售”为名,启动虚伪饥饿营销,极易引出现产者曲解、激动置办,进而引出现产揭露纠纷。 北京金融监管局提示宽广消费者:“炒停售”保险有套路,理性消费多警觉 。
套路一: 虚 构 停售信息 一些销售人员经过社交媒体、电话推销等渠道散布虚伪信息,谎称某款保险产品“行将停售”,制造“错过即无”的紧迫感,误导消费者以为是最后机遇而激动置办。
套路二: 夸张产品 保证。 一些销售人员夸张所谓“停售”保险产品的保证范围、预期收益,甚至假造不存在的保证性能,宣称停售后将无法享用同等保证,诱导消费者启动非理性投资。
套路三: 伪造官方文件 为了介入“可信度”,一些销售人员还或许伪造保险公司文件、公告或邮件,假借保险公司官方名义宣称某款产品行将片面停售,以此骗取消费者的信任。
北京金融监管局 提示 消费者 理性判别 勿激动 ,警觉“炒 停售 ”保险 圈套。
一、官方渠道核实,警觉停售圈套
面对“炒停售”保险等相似宣传时,消费者应坚持冷静,经过保险公司官方网站、客服电话等官方渠道验证信息真伪,核实保险产品能否真的行将停售,切勿轻信非官方渠道发布的停售信息或文件,防止被不实信息误导而做出激动决策,形成最终受骗受骗。
二、细心阅读合同,理性判别选择
消费者在置办保险产品前,务必细心阅读保险合同条款,了解产品的保费交纳、保证范围、理赔条件、除外责任等关键信息,比拟不同产品优劣势,评价自身需求与产品特性能否婚配,做出契合自身通常的理性选择。
三、及时留存证据,保养合法权利
消费者在置办保险环节中,应留意及时留存与销售人员沟通记载、产品宣传资料、置办凭证等相关证据。一旦发现自己遭受“炒停售”保险圈套,可向保险公司、监管部门揭露,也可以经过法律途径保养自身合法权利。同时,增强自我维护看法,提高金融素养,远离保险欺诈风险。
保险公司经典6大套路,你踩过几个坑?
一、套路一:营建“贵自然对的”错觉
普通来说,大保险公司产品多少钱比拟高,而且销售员会通知你,贵自然有贵的优势。
这句话,似乎各行各业的销售人员,都喜欢讲。
专心君并不反对说一个公司运营有道,客户体验更好,有一定的品牌溢价。
但是,有些产品比相同保证的产品,多少钱高一半以上,就过火了。
我们买辆奔驰,虽然贵,毕竟里子和面子,都实打实摆在那。
而保险,实质是一份合同,相同的条款状况下,不同的多少钱,并不能带来实质的差异。
当然,有些保险销售说,大公司的服务更好。
但是,保险是一种十分低频的消费,并不要求那么多服务。
保险销售天天找我们服务,究竟能做什么呢?谈谈人生理想,还是家长里短?
我们只要求一特性价比适宜的产品,在该赔付的时刻赔钱就是了。
相关于保险服务,私以为专业性更关键。
假设近期有想买保险的,可以点击文末图片不要钱预定1V1咨询,会有专业的规划师提供产品解说、方案规划等服务。
二、套路二:答谢会、产说会、理财会
打着“答谢”“感恩”“理财”的幌子吸引人过去听产品引见,在现场水军(其实都是自家人)鼓舞和营建气氛下,短时期促进客户激动消费。
这些答谢会流程也很简易,无非就是请你吃顿饭。
更过火的是,你得先买我家的保险,菜才会上桌。
不买?行,两小时之后上菜。
饭没蹭到,倒是被气饱了。
记住专心君一句话:天下没有不要钱午餐,包括早晚餐。
三、套路三:品德绑架
这个套路,私以为是最过火的。
讲一个出现在自己身边的例子:
我妈的好友(权且算是好友)做保险的,于是向我妈推销产品。
当场没签没给钱,不过把合同带回家,被我爸看到了,发现免责和赔偿写得模糊不清、界定不严,让我妈先别买。
但毕竟她们几十年的交情在,虽然我妈没捧她的业务,但还是觉得应该可以请吃个饭。
于是就撮合了一顿饭,大家叙叙旧。
结果,临行前她对我妈说:我如今才明白你老公对你的爱都是假的。 十几万的保险,他都算得那么精。
感情在她们眼里,感情深就应该一笔签。
好友,路走窄了啊。
四、套路四:有病治病,无病返钱
多么响亮的口号,可理想是,雷声大雨点超级小。
两全险实践上就是一个“活期寿险 + 返还保费”的二选一的一个外形。
主险两全受附加险重疾险的牵制。
返还型保险保费高、收益低,关于普通家庭来说,本就不是最好选择。
假设我通知你,独自性能定寿+终身屡次赔付的重疾险和以上保费差不多,你会是什么感悟?
且保额和保证时期,赔付次数都有参与!
心如刀割。
这个套路,不如改成:有钱就去治脑子。
五、套路五:制造焦虑
互联网公司内卷严重,我跟你们说,保险行业有过之无不及。
这些内容,好友圈没少见吧。
同一个案例,就这样被不同的保险销售员“消费”。
这种拉一捧一行为,low 到爆。
我们关于保险公司、业务员故意制造的焦虑,要理性看待。
假设时期富余,可以选择向银保监会反映。
六、套路六:炒停售
去年某保险公司有一款重疾险,借着重疾新规出台,时不时地刷爆好友圈:限购三天、最后一天、行将停售......
结果呢,不时没停,要素居然是:卖的太好了!
那么保险停售终究是怎样一回事呢?
深刻而言,就是保险公司不卖了。
而不卖,也分真假。
真停售,和开发新保险产品一样,必需向银保监会提早报备。
报备后,即使悔恨了,再想卖这款产品也是不行的。
而理想中也不乏“假停售”,只是封锁了这款产品的投保入口,而未向银保监会启动停售报备。
将其称之为“下架”更为恰当。
但理想就是,下架哪有停售来得抚慰。
既然聊到了停售套路,那专心君再展开说说:
保险产品为什么会停售?
普通有这四个要素:
1)运营惨淡,绰绰有余
比如某些安康险,产品设计不合理,保费过低,安康告知又过于宽松,最后造成全体赔付率过高。
保险公司赔麻了,立马下架停售。
再如常年储蓄型保险,预定利率较高,结果投资收益不尽人意,发生了利差损,保险公司亏钱了,一样停售。
保监会也于 2016 年 9 月份发布了《关于强化人身保险产品监管任务的通知》,该通知中提到:
保险公司应主动对年度累计规模保费支出少于 100 万、且年度累计销售件数少于 5000 件的备案团体产品启动主动停售,产品经常使用未满一年的除外。
2)产品违规,监管叫停
银保监会一方面要保证保险公司的可继续运营才干、偿付才干,另一方面要保养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假设产品条款存在违规,或将造成消费者遭受风险和损失,都会被银保监会叫停。
3)产品落伍,更新迭代
随着市场变化、医疗水平提初等诸多要素,老产品落伍了,缺乏竞争力。
保险公司又懒得重新开发产品,就在原有的基础上修修正改,便称之为“更新”。
比如大家所熟知的某福,从 2013 年问世,迄今为止,大大小小的更新也有好屡次。
更新后,以前的产品就停售了,这些停售的产品在其官方也都可以查询到。
4)虚伪宣传、饥饿营销
这种状况也不少,无论是真停售和假停售,都有或许是保险公司在自导自演,打着行将停售的幌子,炒作产品,吸引客户购置。
说起来,保司也冤,有时刻就是旗下某个员工职操不到位,想多出点单,结果就是公司被罚,人也被裁。
互联网保险乱象专项整治任务要点
一、销售误导疑问(一)诈骗保险消费者。 在互联网宣传和销售保险环节中,对保险产品做不实宣传,关键信息描画与合同条款商定不符。 为吸引消费者购置,故意经常使用误导性词语,混杂和模糊保险责任,造成消费者不能正确了解产品性能和特点。 片面或许夸张宣传保险责任,混杂保险产品与其他理财富品的界限,如以银行存款或理财富品等名义宣传销售保险产品,将保险产品与存款、国债、基金、信托等启动片面比拟或夸张收益。 (二)投保告知不充沛。 隐瞒与保险合同有关的关键状况,对除外责任、风险提示、客户告知、投保须知、续保条件等或许影响投保决策的关键事项,未作出明白说明或启动特别提示。 销售页面所载条款或保险责任不全,关键内容未采取特别提示,易使消费者无视产品关键信息。 关于产品停售的,未提早对投保人启动告知。 (三)隐瞒承保信息。 投保流程深度嵌入互联网平台其他业务流程(如网络借款、会员参与、商品或服务购置等),而隐瞒保额、保费、保险责任、保险产品的承保机构等投保信息,造成消费者对购置保险产品不知情。 未依照有关要求对互联网保险业务启动信息披露,互联网平台未在清楚位置披露协作机构信息,未提示保险业务由保险机构提供。 二、强迫搭售和诱导销售疑问(一)强迫搭售。 展开互联网保险业务环节中,经过自动勾选、捆绑销售等方式,限制消费者自主选择的权益,变相强迫消费者购置保险产品。 与网络借款平台协作,强迫消费者在借款环节中购置指定渠道或指定公司的保险产品,变相收取“砍头息”,若不投保则无法操持借款。 在预订火车票、机票、酒店环节中,强迫搭售保险,若不购置保险则不能享用活动折扣。 (二)诱导销售。 互联网平台突出宣传“零首付”“低首付”“首月仅为X元”等字样,而未能片面展现保费交纳全体状况,诱导消费者购置保险;宣称“不要钱赠送”“不要钱支付”,实则后续收取客户保费。 经过歪曲监管政策、炒作产品“限售、限时、限量”“限时活动”“剩余X份”等方式诱导消费者购置保险。 以“分享有礼”“红包补贴”等方式,合法给予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保险合同商定外利益诱导销售保险。 (三)套路续费。 保险合同订立环节,特别是网上投保时,网上投保页面设置不规范、不迷信,诱导消费者勾选“智能续费”,然后续扣费不提早提示,也不经客户选择或确认,直接经过系统扣费。 限制消费者取消续费选择权,未提示客户取消续费的操作方式,取消智能续费的操作接口隐蔽、设置过于复杂。 三、运营不合规不慎重疑问(一)合法运营。 与保险机构协作的互联网平台未取得保险业务的运营容许但从事保险销售活动。 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将其分支机构或许与其具有关联相关的非保险机构设立的互联网平台,违法违规作为自营平台展开保险中介业务。 保险销售人员未按有关规则展开互联网保险营销宣传。 保险机构与从事理财、P2P借贷、融资租赁等互联网金融的互联网平台协作违规销售非保险金融产品。 (二)违规运营。 互联网保险产品报行不规范,条款设计开发不合理,未严厉执行报备的保险条款费率。 未严厉执行互联网保险销售行为可回溯的相关监管规则,对销售页面控制主体、互联网保险销售行为的边界和销售风险点启动有效管控。 展开互联网保险业务中,保险机构存在虚拟中介业务,虚列费用,给予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保险合同商定以外的利益,为其他单位和团体谋取不合理利益,客户信息不真实等违法违规行为。 (三)运营不慎重。 保险机构委托未取得合法资历的机构从事保险销售活动,以“技术服务费”“营销宣传费”“租赁费”“培训费”等名义向其支付佣金。 保险机构向互联网平台支付的费用脱离市场所理水平,超越保险产品预定费用率。 保险理赔服务不及时、不到位,存在拖赔、惜赔等疑问,揭发处置不及时。 四、用户信息安保疑问(一)违规搜集用户信息。 未遵照合法、合理、必要的准绳搜集、处置及经常使用团体信息。 (二)信息安保隐患。 用户信息安保控制不到位。 互联网保险客户的资金支付以及用户的信息都集中在互联网系统上,存在资金被盗取、用户信息被合法应用的风险。
揭秘 | 保险公司卖保险的习用套路有哪些?
最近,保爷身边的很多好友都会跟保爷埋怨,保险公司的那些业务员经常会打电话过去给他们推销保险,不买的话他们就天天打,十分烦人。
包括很多好友跟保爷私信的时刻也会提到这一点:
他们原本是不想买的,结果不知道为什么,听着听着,居然恍恍惚惚地就掏了钱……
这是怎样回事?
这么久以来,保爷也写了不少文章了,关于这种状况也有一些了解。
其实,这是业务员对你下了套。
你曾经在不知不觉中,掉进了他们设计好的圈套里了!
那么,为了让你掏钱买保险,这些保险公司都会用出哪些套路呢?
今天保爷就带大家逐一了解下。
套路1、过火夸张理财富品收益
业务员:我们这款分红险收益率有6%呢,今后的收益还会也来越高的!
这么一听,大家是不是都有点动心了?
这么赚钱的保险还不赶忙买?
结果理想很严酷,保单拿到手后发理想际利率还不到4%。
可明明业务人员推销时给你展现的收益演示图上,收益利率甚至有或许高达16%左右啊?
其实,那仅仅只是保险公司依据相关的资料推演出来的最高利率。
未来的利率是高是低,受什么要素影响,实践上谁都说不准,大家可别信以为真了。
另外更可怕的一件事就是,有的产品实践上收益利率甚至有或许为0%。
也就是说你交完钱基本没有收益,甚至连利息都没有。
等你交完钱以后,到期再返还给你的钱,经过几十年的通货收缩,基本就不值钱了。
这多坑啊!
套路2、再不买,就停售了
“我们这产品是限时几天、赔本销售,再不买就下架了”。
听到这种信息,你是不是觉得有一份天大的廉价就在你面前,不捡白不捡,再不买就被他人抢去了?
但是,这也只是保险公司的一种营销手腕而已。
保险产品其实并没有停售,这只是保险公司的炒作手腕罢了(这种行为银保监明令制止,属于违法行为)。
而且,就算一款产品要停售了,那也是由于:
1、产品更新管代、更新成为一款更好的产品
2、产品不契合银保监的监管要求
3、保险公司为了获客才推出的产品,卖多了赔本
所以,大家遇到这种炒作型的销售手法时,一定要觉醒一点,坚持明智哦~
或许有的好友会说了:最近我确实听到了好多重疾险要下架的信息,这也是假的吗?
很遗憾地通知大家,这些停售信息是真的。
最近的重疾险市场可是有大变化了,时隔13年,重疾险出台了新规则。
所以,一切的旧规重疾险都最迟要在2021年1月31日前,全部下架停售。
想要买旧规重疾险的好友们要抓紧时期了,机无法失。
毕竟如今那么多保险公司都推出了“择优理赔”服务,买旧规产品可以按新规和旧规中最有优势的那个赔。
大家别错过了哦~
想详细了解的好友们可以看看这篇:定了!重疾险新规发布,一切旧规重疾险都将买不到了
套路3、贵是有贵的道理
第三个套路,可是保险公司业务员的经典套路了。
业务员:我们的公司可是大公司,全球五百强、还取得过年度最佳称号,我们的产品有保证,相对不会开张,产品贵一点也是很正常的。
首先,保爷要给大家科普一件事:
保险公司成立的门槛很高,要求关键股东信誉良好,而且还要净资产不低于两亿。
再加上银保监会的严厉监管,保险公司基本不是想破产就能破产的。
即使要破产,也会有业务转让的制度,把客户转让给别的保险公司。
所以,保险公司破不破产跟咱小老百姓基本没有太大的相关。
当然,保爷并不是在否认这种“大保险公司靠谱”的营销手腕。
只不过,有的保险公司应用这种营销手腕售卖的产品多少钱真实是太高了。
和相反保证的保险产品一比,明明保证的内容是一样的,而这些保险公司卖的保险产品多少钱,居然贵了一半还多,这难免也太不刻薄了。
这就要我们留意了,买保险的时刻别看那些虚的,最关键还是看产品自身。
看这款产品的保证如何,性价比如何,究竟适不适宜自己。
思索完这些以后,再下手。
套路4、家人/孩子关键,还是钱关键
一些保险公司的业务员对你引见产品引见了大半天,结果发现你基本就不为之所动。
这个时刻他们就十分喜欢跟你打感情牌了。
“老同窗,我就差你这一单了”、“多少钱也不贵,就是吃顿饭的钱”、“产品十分适宜你的家人/孩子”、“家人/孩子关键,还是钱关键”……
这样的话,大家应该听过不少了。
结果往往买完以后才发现:
该有的保证,我买的产品都没有,该赔的项目,我买的产品全都不能赔,而且多少钱居然还比他人的贵那么多,简直太坑了。
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人情保单了。
不过这就很难防止了,保爷也没有什么好的方法,特别是好好友向你推销保险时。
建议大家可以事前给自己性能好高性价比的保险,然后直说已有保险即可。
套路5、好产品没提成,提都不提
大家试想一下:
一份保额200万的百万医疗险,一年只需200块钱。
而这200块要从保险代理人到保险公司,层层分利。
再扣除公司的运营本钱、各种费用,最后到自己手里的钱,又能有多少呢?
假设保险公司主推这种多少钱廉价、性价比又高的保险产品,那保险公司又能赚到多少钱?
所以,关于那些性价比高的优秀产品,业务员普通不会推。
普通介绍的都是高达五位数的保险,大家应该深有体会。
而很多好的产品,基本没有几个客户知道。
套路6、主险搭售附加险的捆绑圈套
上方保爷说了,一款保额200万的医疗险,一年仅仅要求200元。
业务员主推这种保险的话,就清楚没啥油水可捞。
这个时刻,业务员就会通知你,这款保险必要求跟另一款多少钱较贵的保险一同买,绝不独自售卖。
这样捆绑售卖的话,他的业绩也就参与了。
但是,这就好比你去商店买桌子椅子,结果销售人员强卖你一栋房一个道理,强买强卖。
甚至房子还有或许破败不堪,对你来说你基本住不了,买的保险对你来说基本没啥用。
遇到这种捆绑销售的保险,大家一定要思索好了,最好是一个一个买。
套路7、专家讲座分享会,秒变大型销售会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参与过保险公司举行的客户答谢会、理财会、专家讲座、分享会。
参与过的人应该都知道,这种讲座、答谢会什么的,分享会的扫尾还是好好的,结果专家们说着说着,就末尾引见起一款产品来了。
引见完后又末尾各种造势,实时报道现场签单人数和金额。
随后又应用“他人都买了,你怎样不买”的心思给你制造压力,让你成功签单。
遇到这种分享会和讲座,大家最好还是别去了。
套路8、拿银保监博取你的信任
为了让你对他们的产品愈加信任,业务员们经常会说:
我们产品的利润和多少钱,都是经过银保监审核的,假设产品不合格、审核不经过的话,我们基本无法能拿出来卖。
这里就触及到了两个概念:审核和报备。
实践上,银保监关于市面上我们接触到的大少数产品并不会审核。
而是保险公司会带着产品信息去保监会启动报备。
至于产品的利润和多少钱的上下,那都是保险公司自己定的,和银保监没有太大的相关。
所以以后大家再听到业务员这么“忽悠”你,你完全可以左耳进右耳出了。
写在最后:
中国的保险为什么名声不太好,不受国人信任,实践上与保险公司这些套路手腕有着很大的相关。
保险买卖原本就应该讲诚信,但有的保险公司设计产品时会钻破绽,再加上业务人员半真半假的套路,结合起来坑客户。
这就让很多客户关于中国的保险失去信任,以为保险全都是骗人的。
其实,市面上也有很多十分优秀的保险,只是大家没有发现而已。
在保爷看来,保险依然要买,毕竟保险能帮大家规避风险,把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
但是,买的时刻一定要避开保险公司的这些套路,擦亮眼睛,选择一款保证好、性价比高、适宜自己的保险。
假设真实不会选,大家也可以看看保爷往期文章。
往期文章里,保爷也测评过不少优秀的保险产品,比如:成人重疾险榜单 | 新旧规过渡,哪款产品最值得投保?
还有不同年支出的家庭该如何性能保险的文章,大家也可以参考参考:10-30万年支出的三口之家怎样买保险最划算?
假设还是疑问保险,不知道该怎样选保险,欢迎大家来私信保爷,保爷都会逐一解答,并带着大家一同用最少的钱,买最好的保险!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