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蜀月体育文明开展有限公司被罚款9000元 (四川蜀月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媒体信息,近日,四川蜀月体育文明开展有限公司因占用疏散通道,被成都市天府新区消防接济大队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六十条第一款第(三)项之规则,罚款人民币9000元整。
据通告内容,该场合占用疏散通道,该行为违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二十八条之规则。现选择给予四川蜀月体育文明开展有限公司罚款人民币9000元整的行政处分。
四川蜀月体育文明开展有限公司违犯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六十条第一款第(三)项之规则,导致了占用疏散通道的违规行为。依据消防法,四川蜀月体育文明开展有限公司被罚款人民币9000元整。
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人口有多少
人口:约146万人人口密度:549人/km 三台县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偏北,海拔高度307-672米。三台县地处北亚热带,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最高气温39.9℃,最低气温-15℃,年平均气温16.7℃,日照1376小时,无霜期283天,降水量882-1134毫米,空气相对湿度79%。县城达到国家《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三台县幅员面积2661平方公里,丘陵面积占94.39%,总人口148万,其中农业人口123万,城区面积1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0万。省道成(都)南(江)、绵(阳)重(庆)高等级公路交汇于县城,自古就是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重要通道。县城北临中国科技城绵阳市60公里,西距离成都150公里,东距重庆300多公里,是四川省2010年规划建设的十大重点中等城市之一,已争创为全国综合治理和双拥模范县,科技、文化、体育工作先进县,省文明和卫生县城,是四川省丘区经济试点县。2009年1月20日,正式被中央文明委命名为首批“全国文明县城”。三台县全县有四大土类,十二个金属,以紫色土、水稻土为主,质地壤土占75.3%,PH值7.0-8.4,各类土壤宜种性广,有木本植物260多种,草本植物69种,动物198种,森林覆盖率28.6%,地表水极其丰沛,有涪、凯、梓、_四江,水能蕴藏量27万千瓦,可供开发17.3万千瓦,已开发13万千瓦,涪江县内流程70.65公里,年平均流量395立方米每秒,凯江县内流程45.35公里,年平均流量32.4立方米每秒,涪凯两江达到《国家地面水》GB3838-2002三类水域水质标准,全年水温变化情况是:枯水期17.1-18.5℃,丰水期29-31.5℃,平水期15.5-18.1℃,有人民渠、武引渠、百里渠等人工水渠,形成了团结湖、鲁班湖、永和埝、大围埝五大自然灌溉体系,蓄水量4亿多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44.63万亩,三台县大气环境达国标,属免检对象,已探明的鹏润土、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极具规模开采价值。三 台 县 情(08年五月更新)三台县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偏北,北邻绵阳,南连射洪,西靠中江,东接盐亭。省道绵(阳)渝(重庆)公路和成(都)南(充)公路横贯全境。三台是四川19个百万人口丘陵大县之一,幅员面积2661平方公里,辖63个镇乡(其中镇41个、乡22个)、936个村。全县总人口150万,居全省第三位,占绵阳市的28%,其中城镇人口25万,农业人口123万。耕地面积118.6万亩。县城位于潼川、北坝两镇,城区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6平方公里,城区人口18万。三台历史悠久。自西汉高祖6年(公元前201年)设广汉郡_县始,隋唐为梓州,宋、元、明为潼川府,清置三台县,至今已历2200多年。古老的三台在唐与成都齐名,为蜀地第二大城市,是川西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享有“川北重镇、剑南名都”之美誉。诗圣杜甫于唐玄宗宝应元年(762年)七月流寓三台,历一年零八个月,创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百余首不朽诗篇。1938年3月至1946年8月,东北大学内迁三台,播下民主进步科学文明种子,培养了大批人才。县境内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众多,最负盛名的有先秦时期古_国遗址、全国四大汉墓群之一的_江汉墓、四川第二大道观云台观、四川第二大杜甫纪念堂梓州杜甫草堂、川中最大人工湖鲁班湖,还有大佛寺、琴泉寺、灵峰寺,与县城相连的凤凰山森林公园、东山公园、小明湖、灵兴崖墓等历史、人文景点。2007年,三台被省委、省政府列为四川省27个扩权强县试点县之一,县委、县政府以此为契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围绕农业抓工业,依托工业建基地”的思路,大力实施“开放立县、工业强县,产业富民”发展战略,突出抓好“发展工业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三台”三大重点,实现了经济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7.2亿元,比上年增长12.1%;人均GDP达到7402元,比上年增长15.3%;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1.05亿元,比上年增长36.69%,规模工业增加值9.55亿元,比上年增长29.5%;完成财政总收入(全口径)3.31亿元,比上年增长30.47%,其中一般预算总收入2.95亿元,比上年增长28.6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6亿元,比上年增长33.4%;实现旅游收入5.48亿元,比上年增长3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42.92亿元,比上年增长17.9%;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8988元,比上年增加14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976元,比上年增加603元,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创近年来的新高。年内获得十大“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全国金融生态县”、首批“四川省文明县城”、“省级平安示范县”、“四川省三农工作先进县”等多项荣誉。工业经济快速发展。三台县大力实施“工业百亿”工程,以骨干企业为龙头,全力打造“纺织丝绸、食品加工、能源化工和机械制造”四大支柱产业。2007年,四大支柱产业全年共实现工业总产值27亿元,比上年增长48.7%,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87%。“纺织丝绸”产业已被纳入绵阳市产业发展规划。全年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8户,总数达到79户,新增产值过亿元企业5户,总数达到12户。工业税收首次突破亿元大关,纳税过百万工业企业达22户,新增6户。工业企业累计完成技改投资5.5亿元,比上年增长25%。充分利用农副产品资源优势和四大支柱产业的集聚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和出口企业培育力度,全年共引进县以外项目33个,新引进和增资项目合计到位资金14.23亿元,增长64.9%,到位外资563万美元,增长37.7%,培育有出口实绩企业达19户,实现外贸出口2007万美元。全县民营企业达861户,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44.34亿元,增长20.2%,民营工业增加值12.63亿元,增长33.4%。“三农”工作实现新突破。2007年,三台县实现农业总产值52.19亿元,增长10%,增加值35.7亿元,增长5.4%。全县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91.53万亩,实现粮食总产73.86万吨,同比增长14.6%。全县粮食总产、人均占有量和加工转化商品率均创历史最高记录,荣获十大“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品种结构和布局结构调整,加快建设优质粮油、生猪、小家禽、蚕茧、油橄榄、中药材等农产品基地,全年生猪出栏200万头,小家禽出栏2500万只,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2.4%,为农民人均纯收入贡献345元。产茧250万公斤。大宗农副产品产量和农业的主要经济指标进入和保持全省前三名,获得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奖励。全年新增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家,总数达到42家。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新经济组织的带动下,“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快速发展,涪城麦冬、崭山米枣、建设油橄榄等一大批特色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品牌效益不断提升,被成功誉名为“中国米枣之乡”。充分发挥5个驻外劳务办作用,全年输出劳动力45万人,其中向县外输出35.7万人,组织化输出11.32万人,劳务创收28.5亿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2298元。城乡经济和第三产业更加繁荣。2007年,县城出口干道、西城区、银杏路、解放街改造全面完成,市政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市形象大力提升。以开展“清洁农村大行动”为契机,辐射带动和吸纳农村人口的能力明显增强。全年共发展集镇建房586户,建农房2900余户,拉动建房投资约4.9亿元。全年建设通乡油路(水泥路)35公里,村道公路394公里,农村客运站10个、招呼站143个,农村客运通车率达68%。古_国旅游风景区项目迈出了实质性步伐,乡村旅游上档升级和品牌建设全面推进,全县农家乐总数已达到183家,各景区累计接待国内游客184.3万人次,增长27.8%,实现旅游收入5.48亿元,增长32%。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92亿元,同比增长17.9%。进一步完善财政管理体制,并成功获得“全国金融生态县”称号。社会事业实现全面协调发展。小学、初中教育质量稳步上升,高考再创辉煌,大学本科文考硬上线突破4000人大关,上线率达55%,居全省各县第一,巩固了我县教育在全省的领先地位。采用“国有民办公助”的方式,县职教中心实现公司托管经营。成功举办了三台县第六届运动会。广播电视事业完成自然村通有线电视150 个,有线电视用户数达到25.5万户,名列全省、全市第一。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实现全覆盖,参合农民受益度高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07‰。创建文明县城工作取得重大突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首批“省级文明县城”。社会和谐程度不断提高。抓住被省委、省政府列为全省群众工作试点县的契机,积极开展新时期群众工作试点。构建起了“县委负责,政府实施,部门联动,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的群众工作大格局。投入惠民行动资金4亿余元,全面完成了十大项92子项惠民任务。城镇职工养老、医疗保险实现了双覆盖,农村五保、城市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在全县形成整体联动人防网络和覆盖城乡的科技防范网络,成功创建为省级“平安示范县”。把扶贫攻坚作为一号工程精心组织,探索出了产业扶贫、项目扶贫、政策扶贫等一系列脱贫新举措,初步形成了贫困户增收致富的长效机制,全面超额完成了市上下达的三年扶贫攻坚任务。2008年,是三台抓住扩权强县试点机遇,实现县域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关键一年。在中央、省、市的领导下,三台县将牢牢把握省委“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总体取向,立足县情,更加注重产业互动、城乡统筹、资源整合、环境提升,加速推进现代农业、工业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全民创业、民生工程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力争实现GDP总值101亿元,增长12.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3亿元,增长38.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2亿元,增长38.2%,民营经济增加值54亿元,增长22%,民营工业经济增加值16.05亿元,增长27%,财政总收入4.14亿元,增长2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500元以上,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元,使三台经济社会保持较快增长速度和较高发展水平。三台农业资源三台有耕地面积124.5万亩,林地119.68万亩,有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2座,小一、二型水库98座,可养鱼总水面7万多亩,宜于发展粮食和棉花、油料、桑、麻、糖料、水果、蔬菜、药材等经济作物,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中国麦冬之乡,农业总产值和主要农副产品产量列全省20强和全国100强,灌溉水、土壤符合DB51/3361-2003标准。年产小麦15.67万吨,大麦2万吨、花生和油菜籽9.47万吨、玉米17万吨、红薯11万吨、棉花1.26万吨、水果5.82万吨、水产品1.1万吨、麦冬6000吨、蚕茧420万公斤、原竹20万吨,年出栏生猪186弯头、家禽2180万只,胡萝卜、番茄、辣椒、大蒜、榨菜、土豆等蔬菜品种繁多,种植面积较大,并可根据需要调整种养结构,扩大种植面积和产量。这些农副产品,为大规模工业生产提供了丰富、优质、稳定的原材料。三台--“中国米枣之乡”2007年12月8日,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花卉食品专业委员会命名三台县为“中国米枣之乡”。三台县永新镇崭山村种植米枣已经有200多年历史,崭山米枣因具有“皮薄肉嫩,入口化渣,酸甜适中,滋阴补肾,健脾开胃”等特点,已成为享誉川内外的优质水果。截至目前,全县米枣面积达到了余亩,产量达到1300万公斤,当地农民增收5000多万元,崭山米枣产业带已初具规模。三台“涪城麦冬”涪城麦冬是我国名贵中药材之一,含有增强人体免疫机能的多糖、氨基酸等具有抗心肌缺血、血栓形成,耐缺氧、抗衰老,降血糖等药理作用,因此麦冬的医疗、保健功效受到西欧、北非和东南亚等许多国家、地区的青睐。三台县的“涪城麦冬”主要集中在涪江流域以花园镇为中心的九个镇乡,已有500多年的种植历史,截止2007年,三天县麦冬种植农户大约有1.5万户,麦冬种植面积2万余亩,年产量达5000余吨,产值超过1.2亿元。2004年,麦冬生产开发、加工技术成为国家五部委和四川省重大科技公关项目,被国家列为《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四川)基地》和《中药种植规法GAP、生产技术操作规法SOP基地建设项目》。2006年国家质检总局发布2006年第73号公告,批准三台县“涪城麦冬”实施地理标志保护。三台工业及优势产业 三台现已初步形成了纺织丝绸、食品加工、能源化工、机械制造四大产业集群。这些产业和产业集群纵向和横向延伸配套空间很大。台虎钳、扳手、车圈、水泵、黄磷、棉纱、丝绸、生活用纸、水晶电子等产品除满足国内市场外,还远销西欧、北美、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三台旅游资源三台历史悠久,古称梓州,历为州、府、路治所。县城在唐宋时与成都齐名,享有“川北重镇,剑南名都”之美誉,是四川历史文化名城。三台自古就是蜀中旅游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昔日六景,闻名遐迩,今日名胜,独具特色。工部草堂、东林晚钟、奎阁迎辉、三台滴翠、琴泉余韵、蟠龙大佛、典雅灵峰享誉巴蜀。先秦时期的古._国遗址和妻江汉墓、灵兴崖墓神秘而悠远,四川第二大道教胜地云台观虽历经百年沧桑,仍保存完好;而今,雄伟壮丽的鲁班湖主坝被誉为“东方金字塔”,湖面水天一色,美不胜收,被称为“小西湖”的团结水库,波平如镜,千娇百媚,淡妆浓抹总相宜。经过多年的着力打造,形成了“汉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唐宋文化”、“乡村旅游文化”、“生态旅游文化”五大品牌优势,神秘的古妻阝国、仙境云台观、生态鲁班湖吸引着大批国内外游客,到此一游,令人流连忘返,乐不思归。三台教育三台是一个教育大县,现有国家级示范普通高中一所,省级示范普通高中2所,每年高考上线率在57%左右;初中和小学教育协调发展,教学质量和水平堪称一流。三台的初中教育特别值得一提,每年为全市高中输送了大量优秀学生,特别是初中教师,更是兢兢业业。教学水平一流,三台教育的辉煌他们功不可没。三台有3所职业高中,1所民办职业中专、1所电大,开设有纺织、机械、汽车维修等30多个专业,在籍生达7200余人,每年毕业生在全国各地就业率达98%以上。三台基础设施三台是川西北交通枢纽,构成了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已通车的三(台)大(英)路、三(台)绵(阳)路、三(台)射(洪)路、三(台)中(江)路、三(台)盐(亭)路均为一、二级公路,并与成(都)绵(阳)、绵(阳)广(元)高速公路相连,绵(阳)重(庆)高速公路将于近期开工建设,并从县城通过,镇乡公路四通八达。三台历为川西北物资中药集散地,武昌馆、凤凰山、西门、北门大型批发市场和各镇乡集市,形成了开放式新型物流体系。梓州国际酒店,三台大酒店等众多星级酒店遍布县城,正在兴建的滨江半岛假日酒店将是全县档次最高,设施最全,服务最优的大酒店。县城新老街道宽敞整洁,空气质量优良,城市绿化率达27%,人居环境优越。2021年4月,三台县被评为第二批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县”。2021年1月,三台县上榜2020年度四川省农民增收工作先进县(市、区)名单。2021年1月,三台县上榜2020年度四川省农村改革工作先进县(市、区)名单2020年9月,“2020中国西部百强县市”名单揭晓,三台县上榜,位列第80位。2019年3月,三台县列入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川陕片区)。2018年8月,三台县获得第四批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殊荣。2016年2月,三台县上榜2015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2009年1月,三台县上榜第二届全国文明村镇名单。2005年,三台县位列2005年度全国肉类生产百强县第49名。2005年,三台县位列2005年度全国油料生产百强县第31名。2004年,三台县位列2004年度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第69名。
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位于哪个省哪个市
属于: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三台县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偏北,海拔高度307-672米。 三台县地处北亚热带,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最高气温39.9℃,最低气温-15℃,年平均气温16.7℃,日照1376小时,无霜期283天,降水量882-1134毫米,空气相对湿度79%。 县城达到国家《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 三台县幅员面积2661平方公里,丘陵面积占94.39%,总人口148万,其中农业人口123万,城区面积1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0万。 省道成(都)南(江)、绵(阳)重(庆)高等级公路交汇于县城,自古就是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重要通道。 县城北临中国科技城绵阳市60公里,西距离成都150公里,东距重庆300多公里,是四川省2010年规划建设的十大重点中等城市之一,已争创为全国综合治理和双拥模范县,科技、文化、体育工作先进县,省文明和卫生县城,是四川省丘区经济试点县。 2009年1月20日,正式被中央文明委命名为首批“全国文明县城”。 三台县全县有四大土类,十二个金属,以紫色土、水稻土为主,质地壤土占75.3%,PH值7.0-8.4,各类土壤宜种性广,有木本植物260多种,草本植物69种,动物198种,森林覆盖率28.6%,地表水极其丰沛,有涪、凯、梓、_四江,水能蕴藏量27万千瓦,可供开发17.3万千瓦,已开发13万千瓦,涪江县内流程70.65公里,年平均流量395立方米每秒,凯江县内流程45.35公里,年平均流量32.4立方米每秒,涪凯两江达到《国家地面水》GB3838-2002三类水域水质标准,全年水温变化情况是:枯水期17.1-18.5℃,丰水期29-31.5℃,平水期15.5-18.1℃,有人民渠、武引渠、百里渠等人工水渠,形成了团结湖、鲁班湖、永和埝、大围埝五大自然灌溉体系,蓄水量4亿多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44.63万亩,三台县大气环境达国标,属免检对象,已探明的鹏润土、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极具规模开采价值。 三 台 县 情(08年五月更新)三台县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偏北,北邻绵阳,南连射洪,西靠中江,东接盐亭。 省道绵(阳)渝(重庆)公路和成(都)南(充)公路横贯全境。 三台是四川19个百万人口丘陵大县之一,幅员面积2661平方公里,辖63个镇乡(其中镇41个、乡22个)、936个村。 全县总人口150万,居全省第三位,占绵阳市的28%,其中城镇人口25万,农业人口123万。 耕地面积118.6万亩。 县城位于潼川、北坝两镇,城区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6平方公里,城区人口18万。 三台历史悠久。 自西汉高祖6年(公元前201年)设广汉郡_县始,隋唐为梓州,宋、元、明为潼川府,清置三台县,至今已历2200多年。 古老的三台在唐与成都齐名,为蜀地第二大城市,是川西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享有“川北重镇、剑南名都”之美誉。 诗圣杜甫于唐玄宗宝应元年(762年)七月流寓三台,历一年零八个月,创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百余首不朽诗篇。 1938年3月至1946年8月,东北大学内迁三台,播下民主进步科学文明种子,培养了大批人才。 县境内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众多,最负盛名的有先秦时期古_国遗址、全国四大汉墓群之一的_江汉墓、四川第二大道观云台观、四川第二大杜甫纪念堂梓州杜甫草堂、川中最大人工湖鲁班湖,还有大佛寺、琴泉寺、灵峰寺,与县城相连的凤凰山森林公园、东山公园、小明湖、灵兴崖墓等历史、人文景点。 2007年,三台被省委、省政府列为四川省27个扩权强县试点县之一,县委、县政府以此为契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围绕农业抓工业,依托工业建基地”的思路,大力实施“开放立县、工业强县,产业富民”发展战略,突出抓好“发展工业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三台”三大重点,实现了经济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7.2亿元,比上年增长12.1%;人均GDP达到7402元,比上年增长15.3%;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1.05亿元,比上年增长36.69%,规模工业增加值9.55亿元,比上年增长29.5%;完成财政总收入(全口径)3.31亿元,比上年增长30.47%,其中一般预算总收入2.95亿元,比上年增长28.6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6亿元,比上年增长33.4%;实现旅游收入5.48亿元,比上年增长3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42.92亿元,比上年增长17.9%;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8988元,比上年增加14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976元,比上年增加603元,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创近年来的新高。 年内获得十大“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全国金融生态县”、首批“四川省文明县城”、“省级平安示范县”、“四川省三农工作先进县”等多项荣誉。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三台县大力实施“工业百亿”工程,以骨干企业为龙头,全力打造“纺织丝绸、食品加工、能源化工和机械制造”四大支柱产业。 2007年,四大支柱产业全年共实现工业总产值27亿元,比上年增长48.7%,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87%。 “纺织丝绸”产业已被纳入绵阳市产业发展规划。 全年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8户,总数达到79户,新增产值过亿元企业5户,总数达到12户。 工业税收首次突破亿元大关,纳税过百万工业企业达22户,新增6户。 工业企业累计完成技改投资5.5亿元,比上年增长25%。 充分利用农副产品资源优势和四大支柱产业的集聚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和出口企业培育力度,全年共引进县以外项目33个,新引进和增资项目合计到位资金14.23亿元,增长64.9%,到位外资563万美元,增长37.7%,培育有出口实绩企业达19户,实现外贸出口2007万美元。 全县民营企业达861户,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44.34亿元,增长20.2%,民营工业增加值12.63亿元,增长33.4%。 “三农”工作实现新突破。 2007年,三台县实现农业总产值52.19亿元,增长10%,增加值35.7亿元,增长5.4%。 全县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91.53万亩,实现粮食总产73.86万吨,同比增长14.6%。 全县粮食总产、人均占有量和加工转化商品率均创历史最高记录,荣获十大“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品种结构和布局结构调整,加快建设优质粮油、生猪、小家禽、蚕茧、油橄榄、中药材等农产品基地,全年生猪出栏200万头,小家禽出栏2500万只,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2.4%,为农民人均纯收入贡献345元。 产茧250万公斤。 大宗农副产品产量和农业的主要经济指标进入和保持全省前三名,获得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奖励。 全年新增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家,总数达到42家。 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新经济组织的带动下,“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快速发展,涪城麦冬、崭山米枣、建设油橄榄等一大批特色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品牌效益不断提升,被成功誉名为“中国米枣之乡”。 充分发挥5个驻外劳务办作用,全年输出劳动力45万人,其中向县外输出35.7万人,组织化输出11.32万人,劳务创收28.5亿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2298元。 城乡经济和第三产业更加繁荣。 2007年,县城出口干道、西城区、银杏路、解放街改造全面完成,市政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市形象大力提升。 以开展“清洁农村大行动”为契机,辐射带动和吸纳农村人口的能力明显增强。 全年共发展集镇建房586户,建农房2900余户,拉动建房投资约4.9亿元。 全年建设通乡油路(水泥路)35公里,村道公路394公里,农村客运站10个、招呼站143个,农村客运通车率达68%。 古_国旅游风景区项目迈出了实质性步伐,乡村旅游上档升级和品牌建设全面推进,全县农家乐总数已达到183家,各景区累计接待国内游客184.3万人次,增长27.8%,实现旅游收入5.48亿元,增长32%。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92亿元,同比增长17.9%。 进一步完善财政管理体制,并成功获得“全国金融生态县”称号。 社会事业实现全面协调发展。 小学、初中教育质量稳步上升,高考再创辉煌,大学本科文考硬上线突破4000人大关,上线率达55%,居全省各县第一,巩固了我县教育在全省的领先地位。 采用“国有民办公助”的方式,县职教中心实现公司托管经营。 成功举办了三台县第六届运动会。 广播电视事业完成自然村通有线电视150 个,有线电视用户数达到25.5万户,名列全省、全市第一。 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实现全覆盖,参合农民受益度高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07‰。 创建文明县城工作取得重大突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首批“省级文明县城”。 社会和谐程度不断提高。 抓住被省委、省政府列为全省群众工作试点县的契机,积极开展新时期群众工作试点。 构建起了“县委负责,政府实施,部门联动,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的群众工作大格局。 投入惠民行动资金4亿余元,全面完成了十大项92子项惠民任务。 城镇职工养老、医疗保险实现了双覆盖,农村五保、城市低保实现应保尽保。 在全县形成整体联动人防网络和覆盖城乡的科技防范网络,成功创建为省级“平安示范县”。 把扶贫攻坚作为一号工程精心组织,探索出了产业扶贫、项目扶贫、政策扶贫等一系列脱贫新举措,初步形成了贫困户增收致富的长效机制,全面超额完成了市上下达的三年扶贫攻坚任务。 2008年,是三台抓住扩权强县试点机遇,实现县域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关键一年。 在中央、省、市的领导下,三台县将牢牢把握省委“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总体取向,立足县情,更加注重产业互动、城乡统筹、资源整合、环境提升,加速推进现代农业、工业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全民创业、民生工程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力争实现GDP总值101亿元,增长12.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3亿元,增长38.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2亿元,增长38.2%,民营经济增加值54亿元,增长22%,民营工业经济增加值16.05亿元,增长27%,财政总收入4.14亿元,增长2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500元以上,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元,使三台经济社会保持较快增长速度和较高发展水平。 三台农业资源三台有耕地面积124.5万亩,林地119.68万亩,有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2座,小一、二型水库98座,可养鱼总水面7万多亩,宜于发展粮食和棉花、油料、桑、麻、糖料、水果、蔬菜、药材等经济作物,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中国麦冬之乡,农业总产值和主要农副产品产量列全省20强和全国100强,灌溉水、土壤符合DB51/3361-2003标准。 年产小麦15.67万吨,大麦2万吨、花生和油菜籽9.47万吨、玉米17万吨、红薯11万吨、棉花1.26万吨、水果5.82万吨、水产品1.1万吨、麦冬6000吨、蚕茧420万公斤、原竹20万吨,年出栏生猪186弯头、家禽2180万只,胡萝卜、番茄、辣椒、大蒜、榨菜、土豆等蔬菜品种繁多,种植面积较大,并可根据需要调整种养结构,扩大种植面积和产量。 这些农副产品,为大规模工业生产提供了丰富、优质、稳定的原材料。 三台--“中国米枣之乡”2007年12月8日,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花卉食品专业委员会命名三台县为“中国米枣之乡”。 三台县永新镇崭山村种植米枣已经有200多年历史,崭山米枣因具有“皮薄肉嫩,入口化渣,酸甜适中,滋阴补肾,健脾开胃”等特点,已成为享誉川内外的优质水果。 截至目前,全县米枣面积达到了余亩,产量达到1300万公斤,当地农民增收5000多万元,崭山米枣产业带已初具规模。 三台“涪城麦冬”涪城麦冬是我国名贵中药材之一,含有增强人体免疫机能的多糖、氨基酸等具有抗心肌缺血、血栓形成,耐缺氧、抗衰老,降血糖等药理作用,因此麦冬的医疗、保健功效受到西欧、北非和东南亚等许多国家、地区的青睐。 三台县的“涪城麦冬”主要集中在涪江流域以花园镇为中心的九个镇乡,已有500多年的种植历史,截止2007年,三天县麦冬种植农户大约有1.5万户,麦冬种植面积2万余亩,年产量达5000余吨,产值超过1.2亿元。 2004年,麦冬生产开发、加工技术成为国家五部委和四川省重大科技公关项目,被国家列为《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四川)基地》和《中药种植规法GAP、生产技术操作规法SOP基地建设项目》。 2006年国家质检总局发布2006年第73号公告,批准三台县“涪城麦冬”实施地理标志保护。 三台工业及优势产业 三台现已初步形成了纺织丝绸、食品加工、能源化工、机械制造四大产业集群。 这些产业和产业集群纵向和横向延伸配套空间很大。 台虎钳、扳手、车圈、水泵、黄磷、棉纱、丝绸、生活用纸、水晶电子等产品除满足国内市场外,还远销西欧、北美、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三台旅游资源三台历史悠久,古称梓州,历为州、府、路治所。 县城在唐宋时与成都齐名,享有“川北重镇,剑南名都”之美誉,是四川历史文化名城。 三台自古就是蜀中旅游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昔日六景,闻名遐迩,今日名胜,独具特色。 工部草堂、东林晚钟、奎阁迎辉、三台滴翠、琴泉余韵、蟠龙大佛、典雅灵峰享誉巴蜀。 先秦时期的古._国遗址和妻江汉墓、灵兴崖墓神秘而悠远,四川第二大道教胜地云台观虽历经百年沧桑,仍保存完好;而今,雄伟壮丽的鲁班湖主坝被誉为“东方金字塔”,湖面水天一色,美不胜收,被称为“小西湖”的团结水库,波平如镜,千娇百媚,淡妆浓抹总相宜。 经过多年的着力打造,形成了“汉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唐宋文化”、“乡村旅游文化”、“生态旅游文化”五大品牌优势,神秘的古妻阝国、仙境云台观、生态鲁班湖吸引着大批国内外游客,到此一游,令人流连忘返,乐不思归。 三台教育三台是一个教育大县,现有国家级示范普通高中一所,省级示范普通高中2所,每年高考上线率在57%左右;初中和小学教育协调发展,教学质量和水平堪称一流。 三台的初中教育特别值得一提,每年为全市高中输送了大量优秀学生,特别是初中教师,更是兢兢业业。 教学水平一流,三台教育的辉煌他们功不可没。 三台有3所职业高中,1所民办职业中专、1所电大,开设有纺织、机械、汽车维修等30多个专业,在籍生达7200余人,每年毕业生在全国各地就业率达98%以上。 三台基础设施三台是川西北交通枢纽,构成了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 已通车的三(台)大(英)路、三(台)绵(阳)路、三(台)射(洪)路、三(台)中(江)路、三(台)盐(亭)路均为一、二级公路,并与成(都)绵(阳)、绵(阳)广(元)高速公路相连,绵(阳)重(庆)高速公路将于近期开工建设,并从县城通过,镇乡公路四通八达。 三台历为川西北物资中药集散地,武昌馆、凤凰山、西门、北门大型批发市场和各镇乡集市,形成了开放式新型物流体系。 梓州国际酒店,三台大酒店等众多星级酒店遍布县城,正在兴建的滨江半岛假日酒店将是全县档次最高,设施最全,服务最优的大酒店。 县城新老街道宽敞整洁,空气质量优良,城市绿化率达27%,人居环境优越。 2021年4月,三台县被评为第二批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县”。 2021年1月,三台县上榜2020年度四川省农民增收工作先进县(市、区)名单。 2021年1月,三台县上榜2020年度四川省农村改革工作先进县(市、区)名单2020年9月,“2020中国西部百强县市”名单揭晓,三台县上榜,位列第80位。 2019年3月,三台县列入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川陕片区)。 2018年8月,三台县获得第四批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殊荣。 2016年2月,三台县上榜2015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2009年1月,三台县上榜第二届全国文明村镇名单。 2005年,三台县位列2005年度全国肉类生产百强县第49名。 2005年,三台县位列2005年度全国油料生产百强县第31名。 2004年,三台县位列2004年度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第69名。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属于哪个省哪个市
属于: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双流区总面积1068平方千米。 年末户籍人口93万人(2007年)。 县人民0驻东升街道,邮编。 代码。 区号:028。 拼音:Shuangliu Xian。 流域属岷江水系,有金马河、府河、江安河、杨柳河、清水河、白河和鹿溪河。 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6.2℃,降雨921毫米。 自然条件县境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6.2度,降雨921毫米,气候温和,适宜多种动植物生长。 县境河属流域属岷江水系,有金马河、府河、江安河、杨柳河、清水河、白河和鹿溪河,河流总长186公里。 矿产资源主要有钙芒硝、膨润土、粘土及粘土岩、砂石建筑材料与砂金等。 行政区划双流县辖4个街道、21个镇:东升街道(东升镇)、西航港街道、华阳街道(华阳镇)、中和街道、太平镇、永兴镇、籍田镇、正兴镇、彭镇、大林镇、煎茶镇、黄龙溪镇、永安镇、九江镇、黄水镇、金桥镇、黄甲镇、公兴镇、胜利镇、新兴镇、兴隆镇、万安镇、白沙镇、三星镇、合江镇。 历史沿革双流县始建于公元前316年,时称广都,与古蜀国的成都、新都并称“三都”。 至隋朝,为避讳炀帝杨广改称双流,迄今2300余年历史。 位于成都平原腹地,三面环绕成都,县城距成都市区10公里,幅员面积1068平方公里,辖25镇(街道),90.64万人。 境内交通四通八达,其中双流国际机场距县城仅2公里,开通国际国内航线160余条,已成为全国第五大航空港;成昆铁路横贯南北,设有白家、公兴两大货站;川藏公路、成乐大件路、成雅高速路、成都外环高速路、机场高速路、国道213线穿越全境,另有天府大道、金华路、华龙路、双温路、双黄路、籍黄路数条高等级公路,通车里程2882公里。 装配有容纳10万门电话的程控交换机,具有与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通话能力。 建有自动化电力调度中心和15座110KV、35KV变电站。 有配气站7座,西南天然气输气处坐落于华阳。 建有自来水厂15座,日供水能力30万吨。 科研单位30个,其中国家级科研所2个,专业技术人员1.8万余人。 有四川大学等高校5所。 中小学230所,其中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2所、省重点学校3所。 2007年高考四川省理科状元出自双流中学,这是双流教育史上所没有的,双流中学给双流县教育留下了隆重的一笔。 各类医院45 所,其中二级乙等医院3所。 建有标准的国际高尔夫球场和足球场等文化体育设施。 广播电视、文化建设、体育事业在全国、全省均有相当影响。 经济情况2008年度全县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运行,呈现调整回落之趋势。 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7.62亿元,同比增长15.2%,较去年回落2.3个百分点,其中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7.84亿元,同比增长5.9%,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79.07亿元,同比增长19.0%,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30.70亿元,同比增长12.0%,三次产业比为8.2:53:38.8。 纵观2008年1-4季度全县经济运行情况,地区生产总值一季度增幅为19%;二、三季度增幅均为18.1%,全年增幅为15.2 %,较上年同期回落了2.3个百分点。 对我县经济发展趋势回落的主要因素分析如下:一是受世界金融危机滞后性影响,航空运输业大幅下降,其中航空客运量,同比下降23%;二是房地产销售大幅下跌,全年销售面积(按项目地)仅为151.73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0.4%;三是实体经济受到明显冲击,增速减缓。 全年全县全口径工业增幅,同比下降了3.2个百分点;以及经济普查方法制度的改革,都对我县经济快乐速发展带来较大的影响。 主要经济指标数据分别如下:1、全县实现全口径工业增加值145.45亿元,增长21.7%,较去年回落3.2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13.03亿元,同比增长29.4%,较去年回落3.7个百分点。 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54.86亿元,增长33.4%,增幅较去年回落了9.1个百分点,完成工业投资85.99亿元,同比增长39.6%,工业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总额的比重为33.7%。 3、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8.61亿元,增长20.8%,增幅较去年提高了3.1个百分点。 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达47.12亿元,同比增长13.8%;住宿和餐饮业实现营业额31.48亿元,同比增长33.1%,私营、个体经济实现销售额66.26亿元,增长18.9%,较去年提高了2.5个百分点。 4、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99.16亿元,同比增长27.5%,增幅较去年回落了112.9个百分点;其中:国税收入11.01亿元,同比增长26.1%,地税收入26.93亿元,同比增长10.9%;实现地方财政收入80.59亿元,同比增长30%,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3.71亿元,增长9.2%。 5、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31.655亿元,同比增长24.1%,其中城乡储蓄存款余额245.88亿元,同比增长36%,各项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90.57亿元,同比增长67.4%。 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元,较上年增加了1875元,同比增长12.5%;农民人均纯收入7129元,较上年增加了1050元,同比增长17.3%,;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之比为由2007年的2.46:1缩小到2.33:1,收入差距有所缩小。 全国中小城市综合竞争力由2006年的81位上升到2007年的37位;成为全省(四川)惟一跻身“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的县。 【“”发展思路】双流县在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根据实际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新的发展思路。 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统筹推进“三个集中”,全面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全面融入成都,加速城乡融合,努力构建和谐双流;大力实施“项目带动”、“工业强县”、“三产富县”、“都市农业”、“人才兴县”五大战略,倾力打造“两区”(西航港经济开发区、航空物流园区),突出建设“两城”(东升现代空港园林城市、成都华阳城市次中心),加快建设“三走廊”(锦绣东山生态观光走廊、蜀风牧山文化旅游走廊、麓山大道国际社区走廊)。 【工业经济】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大力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 全县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1家。 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49亿元,增长24.8%。 五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5%。 全县实现工业增加值90.9亿元,增长16.8%。 【第三产业】大力实施“三产富县”战略,实现增加值72.2亿元,增长12.2%。 年末金融存、贷款余额203.6亿元、73.9亿元。 房地产交易152万平方米,交易额达21亿元。 餐饮、邮电、通讯、保险、中介、交通运输、社区服务等服务业保持较快发展。 【农业经济】大力实施“都市农业战略”,全县实现农业增加值18.2亿元,增长7.8%。 新引进5000万元以上龙头企业17家。 集中成片建设城市基础菜地1.2万亩。 农业标准化生产有力推进,新增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11个、绿色食品7个、有机食品7个。 【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引进项目664个(含续建、改扩建),到位资金95.8亿元,其中工业项目278个,到位资金21亿元。 新批外商投资项目12个,增资项目7个,合同利用外资2894万美元,出口创汇万美元(海关数),首次突破1亿美元大关。 新建、续建项目569个,其中5000万元以上的续建项目40个、新建项目41个,竣工18个。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5亿元,增长40.2%。 完成工业投资24.8亿元。 尖山500kv、九江110kv、公兴110kv及黄龙溪35kv变电站投入运营。 完成双华线供气主管网、牧马山输气干线铺设,岷江水厂二期工程加快推进。 组建西航港投资有限公司等五大融资平台,项目建设融资渠道得到拓展。 【东升现代空港园林城市建设】邀请国内国际知名规划设计公司编制完成东升现代空港园林城市28平方公里新区城市规划。 组建双流兴城建设投资有限公司。 完成机场路、川藏路等城市道路沿线和县城广场、公园周边建筑风貌改造。 全面实施融入成都的“畅通工程”,启动接待寺立交桥、双楠大道建设。 东升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营。 【华阳成都城市次中心建设】正式启动华阳镇城市建设“八大工程”,即天府大道末端生态绿地、锦江十里休闲港湾、“六路一桥”(华新街、正西街、协和上街、通济桥下街、广都街、二江路和通济桥改造)、污水处理厂、丁字街商业中心、锦江成都港、海韵公园和极地海洋公园八项工程。 华阳城市“百日”综合整治成效显著。 【锦绣东山生态观光走廊建设】 双流县计划在3年内打造出具有浓郁川西风情的东山生态观光走廊,为成都市民提供近距离最佳生态旅游观光线。 在华阳段4公里的范围内,倾力打造“香山水乡”特色休闲游;在兴隆、合江段12.4公里范围内,以太阳岛、鹿溪河、三峨湖自然风光和丰富水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观光旅游;在永兴、三星、大林段16公里范围内打造万亩连片、色彩交替、层次分明的桃花、梨花、红叶观光带;在籍田、万安境内重点打造极具川西民居特色的生态农庄。 【麓山大道国际社区走廊建设】引进集独立住宅、景观住宅、欧式小镇、休闲度假酒店等设施一体的“麓山国际社区”项目,规划占地4000亩,总投资40亿元人民币,建筑总面积1000万平方米。 其中高尔夫练习场、麓山1号会所及网球场已建成并投入使用,B、C、D组团正在加紧建设。 【蜀风牧山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确定了“成都民俗文化主题旅游区”的目标定位和“瞿上乐土,休闲胜境”的主题推广语。 重点挖掘提炼出了黄龙溪核心文化内容,快速启动了黄龙溪镇核心区六大建设工程。 沿线各镇文化旅游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西航港5km2新区建设】新区东起成雅高速路,西至双黄路,北起双华路,南至黄胜路,涉及西航港街道办、黄甲镇5个村31个社。 7月启动集中区7条、长15公里的道路土路基工程建设,11月骨架道路二期建设及配套设施同步推进,已初步形成项目承载能力。 引进恩威、宗申、新大陆等10个项目,协议总投资达31.1亿元。 【蛟龙工业港建设】蛟龙工业港双流园是双流县积极探索利用企业资金建设工业园区的新模式,得到省、市的高度肯定。 工业港规划面积4平方公里,计划投资20亿元人民币,分两期建设。 一期占地2平方公里,累计投资10.5亿元,已基本完成。 现入驻企业180户,到位资金16亿元,预计2006年两税达3000万元。 【现代商贸集中发展区】双流县现代商贸集中发展区位于双流新城以北、新老川藏路之间,规划面积5.51km2。 该区以打造西部一流的商贸集中发展区为目标,以引进重大产业化项目为重点,以专业化园区为载体,构建汽摩、物流、商业购物,中高档商住等四大产业为支柱的都市产业。 机电成套设备销售中心、金桥物流等企业已落户园区。 【新农村建设】投入财政资金1000万元在全省率先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金桥昆山村、永安白果村、三星南新村开展“五改”、“五建”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试点取得明显成效,得到中央、省、市充分肯定。 白果村被确定为全国村庄整治试点村。 【重点镇建设】高水平规划建设中和、正兴、黄龙溪3个市级重点镇。 中和镇积极吸纳会展商务、商贸物流辐射,着重发展商贸物流。 正兴镇引导和吸纳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环境污染少的精细化工企业集中发展。 黄龙溪镇以休闲旅游产业培育、亲水人居环境打造为主导方向,打造旅游休闲人居古镇,同时黄龙溪镇被评为全国环境优美镇。 【全民创业计划】双流县全面启动百姓创家业、老板创大业、能人创企业、回乡创新业、干部创事业的“全民创业计划”,确定116户创业家庭典型和重点培育的30强民营企业,促进53户个体工商户成功转型为中小企业。 积极推进“五统筹、五联动”,建立25个镇级劳动保障所、86个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 免费进行失地农民、下岗失业人员技能培训和农民增收教育培训,培训人数12.27万人(次)。 【社会事业】实施13所农村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争创全国区域教育发展特色示范县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省级卫生县城复查验收合格。 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78.3%。 在全市率先建立镇级公共卫生所,以霍乱为主的各类传染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以内。 群众性文体活动蓬勃开展,成为“全国文化先进县”。 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9%,再次成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 【规范化服务型0建设】县政务服务中心建成运行,办结各类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件,法定期限内办结率100%。 选调106名大学生到村(居)委会工作。 县、镇(街道)、村(社区)三级代理服务和网上预审工作稳步推进。 大力实施“3633”工程,积极开展“十百千万”活动,公务员队伍素质不断提高,争创一流投资软环境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深化行政机构改革】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整合优化部门职能,顺利完成县农业局、县城乡一体化推进办、县畜牧局、县农机局、县委农工办五个单位机构改革工作,新组建县农村发展局;整合职能设立城乡园林绿化管理局;新设置县旅游局;撤并白家、文星两镇,成立西航港街道办事处,行政效能进一步提高。 【农牧“110”服务】双流县在全市率先组建“农牧110”并开通求助热线,“农牧110”由64名农牧专业技术人才组成,分成县、片区和镇站三个层次,为农户、农业业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协会提供服务。 【全国短道汽车拉力锦标赛双流站】12月10日-—11日,双流县成功承办中国西部首次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汽车拉力锦标赛——2005全国短道汽车拉力锦标赛决赛(双流站)。 政策优势【城乡一体化建设】双流县按照创新思路、配套完善、整体推动的要求,全面深化“三个集中”,城乡共融更趋明显。 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5亿多元,承载聚集功能进一步增强。 入区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29.6亿元,集中区对工业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9%。 大力推进农民市民化,“农转非”5.2万余人,城市化率提高6个百分点,达35%。 新增统建安置房30.8万m2,安置农民3315户、1.1万人。 2.1万余名失地农民参加社保。 培训农民15万人(次)。 【对外开放】双流县全年引进项目438个,到位资金31.6亿元。 引进南玻等投资上亿元的工业大项目22个,动工在建14个。 投资强度提高到60万元/亩。 合同利用外资4641万美元,到位外资3586万美元。 新增自营进出口权企业20家。 出口创汇7905万美元(海关数)。 【各项改革】双流县各项改革深入推进。 全面完成镇机构改革。 城市规建管分离,广播电视局台分设。 组建县疾控中心和县卫生执法监督所。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顺利推进。 公有住房改革和商贸企业改革全面完成,供销社社有企业改革大力推进。 完成并村并组建社区工作,减少村组建制47.6%,精简村社干部48.5%。 【基础设施建设】双流县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 完成城市总体规划、全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东升华阳城市分区规划。 完成一杆旗南北段、白河路延伸线、迎春路至老川藏路建设工程,初步形成城市新区道路骨架。 川藏路广场至绕城路段形成通车能力。 完成东升、华阳13条城市街道“白+黑”路面改造和棠湖公园拆墙透绿改造工程。 完成机场路综合整治和成雅路双流段两侧川西名居风貌改造。 东山快速通道、成仁路改造工程有序推进。 东升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建设步伐加快。 完成华阳至牧马山日供80万m3天然气管道建设工程。 九江110KV变电站投入运营。 建成金马河拦河大坝,岷江自来水供水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社会事业】双流县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9.8%,成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县”。 顺利通过成都市“两基”复查验收。 高中普及率91.8%。 群众性文体活动蓬勃开展。 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完善,各类传染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 “两网一改”全面完成。 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面达65.2%。 发放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金1318户、79万元。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11‰。 有效治理各类污染,完成“创模”各项目标。 土地市场治理整顿成效显著。 新增市级以上文明单位9个。 【人民生活】双流县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全县在岗职工人均工资收入分别增长12.1%、14.7%。 城乡居民储蓄余额104.5亿元,增长17%。 减轻农民负担1704万元。 村村通客运面达98.3%。 宽裕型小康村达43%。 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恩格尔系数降低 1.5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23m2、37 m2,城镇人均绿地8.8m2,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社会保障】双流县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 全年机关事业单位1.3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 企业离退休人员100%实现社会化管理。 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16.49万人。 新增城镇、农村低保人员1702人、6559人,城镇人均月补差55元、农村人均年补差200.17元。 劳动监察得到加强,依法追回拖欠民工工资1451万元。 二__七年十二月五日,双流县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授予的2007年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光荣称号。 【双华场7.5平方公里工业园区】双华场7.5平方公里工业园区是新修建的高新技术与高科技的集聚工业区,完全可以与蛟龙工业港媲美,它现在已经完成90%并有90%的公司已经正式开业,如“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国家一所,一级保密单位)、西门子电器、国栋、天威制药等。 2021年3月,双流区上榜2021中国放心食品百佳县市榜第19名。 2021年3月,双流区上榜2021中国县域网络购买力百强榜第8名。 2021年1月,双流区上榜“2020年度中国社会治理百佳示范县市”,位列第17名。 2021年1月,双流区上榜2020年度四川省农民增收工作先进县(市、区)名单。 2021年1月,国家民委命名双流区为第八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2021年1月,双流区上榜2020年度中国营商环境百佳示范县市榜第14名。 2020年12月,双流区上榜2020中国城市创新百佳示范县市榜第3名。 2020年11月,水利部公布第三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双流区上榜。 2020年11月,双流区被推选为2020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区。 2020年9月,2020中国综合生活质量百佳县市榜单发布,双流区排位第8名。 2020年1月,农业农村部认定双流区为全国第四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 2020年,双流区上榜2020中国最具幸福感百佳县市,名列第7位。 2019年10月,双流区入选2019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位列第32名。 2019年10月,双流区入选2019年度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位列第33名。 2012年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命名双流区为2011年国家园林县城。 2011年12月,双流区上榜第三届全国文明村镇名单。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