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贷款搬家趋缓 业内估量下半年理财规模增长或因收益率走低继续放缓 银行理财规模缩减0.6万亿元 (6月搬家会怎样)
6月以来,贷款向理财搬家的趋向暂缓。在银行理财规模创出新高后,又在6月的最后两周产生清楚降低,全体来看,6月理财规模缩减6402亿元。
银行理财子公司等关系专家对媒体记者示意,6月理财新增有所放缓,关键要素在于新发产品投资收益下行,并且大少数银行在季度末有贷款义务。值得留意的是,往年6月降幅清楚低于2020年以来的同期降幅,对此业内人士以为:从全市场维度看,因为贷款利率调降,手工补息的规范等要素,回表的理财资金有张望心情,回表激动有所降低。
下半年,市场对理财规模打破30万亿元的预期增强,但同时也指出,随着理财业绩比拟基准和收益率的下行,下半年的理财规模增长将放缓。
6月理财增速放缓 回表冲击弱于以往
6月的银行理财规模未能间断4月以来的高增态势,在最后两周产生清楚下调,并在最后一周,理财回表压力到达峰值。出于银行母行季末考核,理财富品到期设置等要素,历史上季末月份银行理财规模多为环比降低,这一现象在银行母行贷款压力较大的3月和6月尤其清楚。
依据的数据,6月最后一周,所有理财富品存续规模较前一周大幅降9376亿元至29.00万亿元。回忆6月以来理财规模周度变化状况,月初两周理财规模间断前一月增长态势,周环比区分为3967亿元、93亿元,第三周随着季末时点邻近,理财规模开局提早缩减,环比降1086亿元。
某理财子公司业务人员对媒体记者泄漏,6月理财增速放缓的脚步越来越清楚。“从咱们的业务体感上,6月的理财新增有所放缓,关键要素在于新发产品的新投资产收益下行,并且大少数银行在季度末有贷款需求。”
融360数字科技钻研院剖析师艾亚文对媒体记者示意,6月银行理财规模产生降低面前有多关键素。关键是贷款“搬家”效应趋缓,再叠加季末回表压力增大,造成理财规模增速临时放缓,此外,现金治理型理财规模压降,市场调整流动性需求也或者造成理财规模增速减缓。
但值得留意的是,本次的季末回表幅度清楚低于同期以来的降幅。依据的数据,2018-23年,6月理财规模环比降幅均值为1.27万亿元。华西证券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3年以来,各年6月理财规模区分降低1.47亿元、1.40亿元、0.80亿元和1.18万亿元。
“从全市场维度看,因为贷款利率调降,以及手工补息的规范,回表的理财资金有张望心情,回表的激动有所降低。”上述理财子公司人士示意。
下半年理财规模继续增长 增速会放缓吗?
因为季末理财规模缩减有时点要素,市场以为无需担心,下半年理财公司素有冲量发力的惯例,理财规模将继续扩展。
“多重压力估量会对理财市场形成必定时点性影响,思考到理财规模增长的外在动力以及监管对流动性的治理,估量理财规模遭到的冲击相对有限。”艾亚文以为。
中信证券FICC首席明明以为,6月理财回表的资金在7月第一周就会基本修复,市场无需担心。从历史数据来看,银行理财公司素有在下半年冲量发力的惯例,其中国有行旗下理财公司更为清楚。
“下半年理财规模将从新站上31万亿元的关口,’资产荒’的压力之下债市也料将随之走强。理财子公司特意是国有行理财子素有在下半年冲量发力的惯例,在国有行的带动之下,2024年下半年理财规模甚至有望冲击赎回潮前的高点。”明明以为。
“以后理财规模的外在增长动力依然较强,贷款脱媒效应,资金再性能需求,以及理财富品的低动摇、持重型收益特色都对投资者有必定的吸引力,理财规模有望继续坚持增长趋向。”艾亚文示意。
不过,在银行业剖析师廖志明看来,下半年,随着理财业绩比拟基准和收益率的下行,理财规模增长将放缓。
“中常年来看,债券收益率趋于下行。在债券收益率清楚下行后,须要降低对理财的投资报答预期。近半年债券收益率大幅降低,叠加制止贷款手工补息的影响,下半年理财可预期的年化收益率或者降至2%出头。”廖志明判别,理财收益率走低或使理财规模增长放缓,估量2024年末理财规模在30万亿元左右。
4月份存款为什么下降?
1、2023年4月份住户存款减少1.2万亿元,引发了市场广泛关注;2、4月份的居民存款减少,这是一个正常的季节性规律,不值得大惊小怪;3、居民季节性存款减少,主要还是银行季度考核时点所致;4、4月份不仅居民存款减少,住户部门新增贷款也在减少,这更值得关注;5、不排除有部分存款流向理财、投资黄金,但这不构成4月份存款下降的主要因素;6、4月份存款、贷款都在减少,老百姓的钱去哪了?5月11日人行发布的《2023年4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让很多人看了不爽。 报告披露,4月份人民币存款大幅减少4609亿元,同比多减5524亿元。 其中,住户存款减少1.2万亿元,结束了此前连续数月的同比多增局面,这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 很多人惊呼:储蓄终于回落了,老百姓是不是开始不爱存钱了?专家学者们心心念念的老百姓手里的钱,是不是终于开始用到消费上去了?对此我的判断是:4月单月居民存款的减少,主要是因为银行季度考核时点导致的规律性减少,不值得大惊小怪。 相反,我们更应该关心的是4月住户贷款再次出现负值,这个数据非规律性地减少了2411亿元。 其中,住户短期和中长期贷款均出现下滑,表明大家不愿意借钱消费和购房,这才更值得重视。 那么问题来了:居民存款减少,贷款也减少了 ,那老百姓的钱到底去哪了?一、4月份的居民存款减少,这是一个正常的季节性规律,不值得大惊小怪所谓自然性规律,就是每年基本如此的一种经济现象。 为什么这么说?看看近五年来的4月份数据,就一目了然了:2023年4月,住户存款减少1.2万亿元,同比多减少大约5000亿元;2022年4月,住户存款减少了7032亿元,同比少减8677亿元;2021年4月,住户存款减少了亿元,同比多减少7713亿元;2020年4月份,住户存款减少了7996亿元;2019年4月份,住户存款减少了6248亿元……虽然每年减少的规模不一样,但4月份的存款减少,是一种规律性的现象。 二、居民季节性存款减少,主要还是银行季度考核时点所致每年的3月、6月、9月、12月,都是居民存款增加较多的月份。 因为我们的银行贷款规模控制,是根据存款规模来按季度计算确定的。 因此所有的商业银行,在每个季度最后一个月,都会将工作重点放在揽储上,也因此导致这个月的存款总是增加的,规模总是大于前两个月。 这是中国银行业特殊的管理模式导致的一种季节性规律现象。 过了季末的下个月,被银行揽储完成任务的存款,回流到原有状态,从哪里来,回哪里去。 这就是4月份居民存款减少的主要原因。 三、4月份不仅居民存款减少,住户部门新增贷款也在减少,这更值得关注《2023年4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披露,2023年4月份住户贷款减少2411亿元。 其中,短期贷款减少1255亿元,中长期贷款减少1156亿元。 相比于4月份居民存款的规律性减少,4月份住户贷款非规律性减少,才更值得我们关注。 为什么说4月份住户贷款减少是非规律性的?因为最近几年,只有2022年和2023年4月份住户部门新增贷款减少, 2021年及之前几年4月份,住户部门新增贷款都是增加的。 2022年4月,住户贷款减少2170亿元。 其中,中长期贷款减少1649亿元,短期贷款减少521亿元。 2021年4月,住户贷款增加5283亿元。 其中,短期贷款增加365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4918亿元;2020年4月,住户部门贷款增加6669亿元。 其中,短期贷款增加2280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4389亿元;2019年4月,住户部门贷款增加5258亿元。 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093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4165亿元。 四、不排除有部分存款流向理财、投资黄金,但这不构成4月份存款下降的主要因素5月12日的证券日报称,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不排除因居民存款向理财“搬家”,导致当月住户存款余额下降的可能。 4月份理财规模重回增长,也暗示了这种可能性。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随着资本市场稳定、理财产品净值回升,居民投资理财意愿逐步恢复,部分存款回流到资本市场、理财市场。 近期黄金价格上涨较快,部分居民还加大了对与黄金相关的资产配置。 同时,这也与一段时间来存款利率不断下行有关。 这两人说的,都有道理,但都不是问题的本质或者主要矛盾。 我在《居民已经掏老底消费了,超额储蓄纯属无稽之谈》一文中(链接地址:)分析过,一季度新增住户存款9.9亿元,同比增长26.6%,其中至少有4.17万亿住户存款,并非来源于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居民贷款,可能来自于个体户、自由职业者回撤的经营性流动资金和投资理财资金。 但从5月份股市、债市和黄金销售额来看,新增加的规模只有2-千亿左右,其中来自个人的部分就更少,仅占4月份减少的居民存款的10%左右,所以并非居民存款的主要因素。 但从5月份股市、债市和黄金销售额来看,新增加的规模只有2千亿左右。 其中来自个人的部分就更少,仅占4月份减少的居民存款的10%左右,所以并非居民存款减少的主要因素。 五、4月份存款、贷款都在减少,老百姓的钱去哪了?国证大数据对所掌握的多方数据研究后认为,一季度居民存款增加,原本就是假象,因为前面我们分析过,增加的存款并非来自居民的收入和贷款。 实际上我们取消口罩之后的经济修复,主要还是利用国家掌握的货币政策以及资金要素分配权,在投资上、政府支出上、国有企业扩大生产上发力。 从数据上看,一季度民间固定资产投资5.85万亿元,同比增长0.6%;国有资本固投4.88万亿元,同比增长7.7%。 一季度居民支出增长5.4%,但全国财政预算支出增长了6.8%而在增加劳动力收入上,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上,国家并未拿出切实有效的政策和措施。 恰恰三年口罩,对劳动力就业和居民收入的影响,又远大于对政府和国企的影响。 所以,要问老百姓的钱去哪了,我们要从三个方面看。 一是老百姓原本就没钱。 一季度,可比价的GDP同比增长了4.5%,但居民可支配收入扣除物价后实际仅增长3.8%。 与疫情之前的2019年1季度对比,2023年1季度现价GDP增长了31.2%,但居民工资性收入仅增长27.4%,比GDP低3.8个百分点。 这说明我们劳动力工资收入继续落后于劳动力所创造的财富,国民收入蛋糕中分给劳动力的部分变小了。 这是老百姓存款减少、贷款减少的基础性原因。 二是收入差距继续扩大。 我们都知道,收入越高,用于理财的投资比例就越大,用于存款和消费的比例就越少。 比如马云月入1个亿,他的生活消费最多也就几万块,只占其收入的百分之几。 其他的钱,他用去理财投资了。 他个人也无需贷款买车买房,因为他早就买了。 但6亿月入1千的中低收入者,用尽其所有的收入,也只能过着紧巴巴的生活,买房要用尽6个荷包还必须依靠贷款。 因此,发达国家利用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去向穷人转移支付,缩小收入差距。 所以这两年我一直在建议,提高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或者直接发钱,才能真正地刺激消费,恢复经济。 很遗憾,我们的收入差距还在继续扩大。 5月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2年城镇私营单位和非私营单位的平均工资数据显示,2022年城镇私营单位年均工资为元,比非私营单位的元低42.8%,比2021年的41.1%还扩大了1.7个百分点。 从增速看,私营单位年均工资增长3.7%,比非私营单位工资增速6.7%低接近一半。 根据国证大数据的测算,城镇的个体户、灵活就业人员的收入更低,他们的年收入只有不到5万元。 收入差距扩大,意味着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相对更低,存钱的能力更差,对贷款买车买房的需求更少(有能力付首付的更少了),从而影响了居民存款和贷款减少。 三是老百姓听从政府恢复消费的号召踮起脚消费了,但消费降级了。 这也是存款与贷款减少的原因之一。 一季度的居民可支配收入现价同比增长5.1%,但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同比增长了5.4%,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了5.8%,分别比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幅度高0.3和0.7个百分点。 支出增长比收入增长多,说明老百姓踮起脚在尽力消费。 因为老百姓收入跟不上经济的增长,加上消费的主力----中低收入阶层收入增长更少,所以居民在消费火热的同时,消费也在降级,即消费结构在向低单价倾斜。 我在《关于2023年五一旅游热的冷思考》一文中(链接地址:)分析过,今年五一与疫情之前的2019年五一对比,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分别增长了19.09%和0.66%,但人均消费仅为510元,比四年前的2019年还低了15.4%。 为什么老百姓去巴厘岛的少了,去淄博烤串的多了?为什么买房的少了,但郊游的多了?这说明三年疫情老百姓真的是憋坏了,现在还是渴望消费的。 但只能在收入允许的条件里,低消费。 搬运
4月住户部门贷款减少是正常现象吗?
1、2023年4月份住户存款减少1.2万亿元,引发了市场广泛关注;2、4月份的居民存款减少,这是一个正常的季节性规律,不值得大惊小怪;3、居民季节性存款减少,主要还是银行季度考核时点所致;4、4月份不仅居民存款减少,住户部门新增贷款也在减少,这更值得关注;5、不排除有部分存款流向理财、投资黄金,但这不构成4月份存款下降的主要因素;6、4月份存款、贷款都在减少,老百姓的钱去哪了?5月11日人行发布的《2023年4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让很多人看了不爽。 报告披露,4月份人民币存款大幅减少4609亿元,同比多减5524亿元。 其中,住户存款减少1.2万亿元,结束了此前连续数月的同比多增局面,这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 很多人惊呼:储蓄终于回落了,老百姓是不是开始不爱存钱了?专家学者们心心念念的老百姓手里的钱,是不是终于开始用到消费上去了?对此我的判断是:4月单月居民存款的减少,主要是因为银行季度考核时点导致的规律性减少,不值得大惊小怪。 相反,我们更应该关心的是4月住户贷款再次出现负值,这个数据非规律性地减少了2411亿元。 其中,住户短期和中长期贷款均出现下滑,表明大家不愿意借钱消费和购房,这才更值得重视。 那么问题来了:居民存款减少,贷款也减少了 ,那老百姓的钱到底去哪了?一、4月份的居民存款减少,这是一个正常的季节性规律,不值得大惊小怪所谓自然性规律,就是每年基本如此的一种经济现象。 为什么这么说?看看近五年来的4月份数据,就一目了然了:2023年4月,住户存款减少1.2万亿元,同比多减少大约5000亿元;2022年4月,住户存款减少了7032亿元,同比少减8677亿元;2021年4月,住户存款减少了亿元,同比多减少7713亿元;2020年4月份,住户存款减少了7996亿元;2019年4月份,住户存款减少了6248亿元……虽然每年减少的规模不一样,但4月份的存款减少,是一种规律性的现象。 二、居民季节性存款减少,主要还是银行季度考核时点所致每年的3月、6月、9月、12月,都是居民存款增加较多的月份。 因为我们的银行贷款规模控制,是根据存款规模来按季度计算确定的。 因此所有的商业银行,在每个季度最后一个月,都会将工作重点放在揽储上,也因此导致这个月的存款总是增加的,规模总是大于前两个月。 这是中国银行业特殊的管理模式导致的一种季节性规律现象。 过了季末的下个月,被银行揽储完成任务的存款,回流到原有状态,从哪里来,回哪里去。 这就是4月份居民存款减少的主要原因。 三、4月份不仅居民存款减少,住户部门新增贷款也在减少,这更值得关注《2023年4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披露,2023年4月份住户贷款减少2411亿元。 其中,短期贷款减少1255亿元,中长期贷款减少1156亿元。 相比于4月份居民存款的规律性减少,4月份住户贷款非规律性减少,才更值得我们关注。 为什么说4月份住户贷款减少是非规律性的?因为最近几年,只有2022年和2023年4月份住户部门新增贷款减少, 2021年及之前几年4月份,住户部门新增贷款都是增加的。 2022年4月,住户贷款减少2170亿元。 其中,中长期贷款减少1649亿元,短期贷款减少521亿元。 2021年4月,住户贷款增加5283亿元。 其中,短期贷款增加365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4918亿元;2020年4月,住户部门贷款增加6669亿元。 其中,短期贷款增加2280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4389亿元;2019年4月,住户部门贷款增加5258亿元。 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093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4165亿元。 四、不排除有部分存款流向理财、投资黄金,但这不构成4月份存款下降的主要因素5月12日的证券日报称,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不排除因居民存款向理财“搬家”,导致当月住户存款余额下降的可能。 4月份理财规模重回增长,也暗示了这种可能性。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随着资本市场稳定、理财产品净值回升,居民投资理财意愿逐步恢复,部分存款回流到资本市场、理财市场。 近期黄金价格上涨较快,部分居民还加大了对与黄金相关的资产配置。 同时,这也与一段时间来存款利率不断下行有关。 这两人说的,都有道理,但都不是问题的本质或者主要矛盾。 我在《居民已经掏老底消费了,超额储蓄纯属无稽之谈》一文中(链接地址:)分析过,一季度新增住户存款9.9亿元,同比增长26.6%,其中至少有4.17万亿住户存款,并非来源于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居民贷款,可能来自于个体户、自由职业者回撤的经营性流动资金和投资理财资金。 但从5月份股市、债市和黄金销售额来看,新增加的规模只有2-千亿左右,其中来自个人的部分就更少,仅占4月份减少的居民存款的10%左右,所以并非居民存款的主要因素。 但从5月份股市、债市和黄金销售额来看,新增加的规模只有2千亿左右。 其中来自个人的部分就更少,仅占4月份减少的居民存款的10%左右,所以并非居民存款减少的主要因素。 五、4月份存款、贷款都在减少,老百姓的钱去哪了?国证大数据对所掌握的多方数据研究后认为,一季度居民存款增加,原本就是假象,因为前面我们分析过,增加的存款并非来自居民的收入和贷款。 实际上我们取消口罩之后的经济修复,主要还是利用国家掌握的货币政策以及资金要素分配权,在投资上、政府支出上、国有企业扩大生产上发力。 从数据上看,一季度民间固定资产投资5.85万亿元,同比增长0.6%;国有资本固投4.88万亿元,同比增长7.7%。 一季度居民支出增长5.4%,但全国财政预算支出增长了6.8%而在增加劳动力收入上,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上,国家并未拿出切实有效的政策和措施。 恰恰三年口罩,对劳动力就业和居民收入的影响,又远大于对政府和国企的影响。 所以,要问老百姓的钱去哪了,我们要从三个方面看。 一是老百姓原本就没钱。 一季度,可比价的GDP同比增长了4.5%,但居民可支配收入扣除物价后实际仅增长3.8%。 与疫情之前的2019年1季度对比,2023年1季度现价GDP增长了31.2%,但居民工资性收入仅增长27.4%,比GDP低3.8个百分点。 这说明我们劳动力工资收入继续落后于劳动力所创造的财富,国民收入蛋糕中分给劳动力的部分变小了。 这是老百姓存款减少、贷款减少的基础性原因。 二是收入差距继续扩大。 我们都知道,收入越高,用于理财的投资比例就越大,用于存款和消费的比例就越少。 比如马云月入1个亿,他的生活消费最多也就几万块,只占其收入的百分之几。 其他的钱,他用去理财投资了。 他个人也无需贷款买车买房,因为他早就买了。 但6亿月入1千的中低收入者,用尽其所有的收入,也只能过着紧巴巴的生活,买房要用尽6个荷包还必须依靠贷款。 因此,发达国家利用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去向穷人转移支付,缩小收入差距。 所以这两年我一直在建议,提高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或者直接发钱,才能真正地刺激消费,恢复经济。 很遗憾,我们的收入差距还在继续扩大。 5月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2年城镇私营单位和非私营单位的平均工资数据显示,2022年城镇私营单位年均工资为元,比非私营单位的元低42.8%,比2021年的41.1%还扩大了1.7个百分点。 从增速看,私营单位年均工资增长3.7%,比非私营单位工资增速6.7%低接近一半。 根据国证大数据的测算,城镇的个体户、灵活就业人员的收入更低,他们的年收入只有不到5万元。 收入差距扩大,意味着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相对更低,存钱的能力更差,对贷款买车买房的需求更少(有能力付首付的更少了),从而影响了居民存款和贷款减少。 三是老百姓听从政府恢复消费的号召踮起脚消费了,但消费降级了。 这也是存款与贷款减少的原因之一。 一季度的居民可支配收入现价同比增长5.1%,但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同比增长了5.4%,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了5.8%,分别比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幅度高0.3和0.7个百分点。 支出增长比收入增长多,说明老百姓踮起脚在尽力消费。 因为老百姓收入跟不上经济的增长,加上消费的主力----中低收入阶层收入增长更少,所以居民在消费火热的同时,消费也在降级,即消费结构在向低单价倾斜。 我在《关于2023年五一旅游热的冷思考》一文中(链接地址:)分析过,今年五一与疫情之前的2019年五一对比,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分别增长了19.09%和0.66%,但人均消费仅为510元,比四年前的2019年还低了15.4%。 为什么老百姓去巴厘岛的少了,去淄博烤串的多了?为什么买房的少了,但郊游的多了?这说明三年疫情老百姓真的是憋坏了,现在还是渴望消费的。 但只能在收入允许的条件里,低消费。 搬运
4月居民存款为什么减少
1、2023年4月份住户存款减少1.2万亿元,引发了市场广泛关注;2、4月份的居民存款减少,这是一个正常的季节性规律,不值得大惊小怪;3、居民季节性存款减少,主要还是银行季度考核时点所致;4、4月份不仅居民存款减少,住户部门新增贷款也在减少,这更值得关注;5、不排除有部分存款流向理财、投资黄金,但这不构成4月份存款下降的主要因素;6、4月份存款、贷款都在减少,老百姓的钱去哪了?5月11日人行发布的《2023年4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让很多人看了不爽。 报告披露,4月份人民币存款大幅减少4609亿元,同比多减5524亿元。 其中,住户存款减少1.2万亿元,结束了此前连续数月的同比多增局面,这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 很多人惊呼:储蓄终于回落了,老百姓是不是开始不爱存钱了?专家学者们心心念念的老百姓手里的钱,是不是终于开始用到消费上去了?对此我的判断是:4月单月居民存款的减少,主要是因为银行季度考核时点导致的规律性减少,不值得大惊小怪。 相反,我们更应该关心的是4月住户贷款再次出现负值,这个数据非规律性地减少了2411亿元。 其中,住户短期和中长期贷款均出现下滑,表明大家不愿意借钱消费和购房,这才更值得重视。 那么问题来了:居民存款减少,贷款也减少了 ,那老百姓的钱到底去哪了?一、4月份的居民存款减少,这是一个正常的季节性规律,不值得大惊小怪所谓自然性规律,就是每年基本如此的一种经济现象。 为什么这么说?看看近五年来的4月份数据,就一目了然了:2023年4月,住户存款减少1.2万亿元,同比多减少大约5000亿元;2022年4月,住户存款减少了7032亿元,同比少减8677亿元;2021年4月,住户存款减少了亿元,同比多减少7713亿元;2020年4月份,住户存款减少了7996亿元;2019年4月份,住户存款减少了6248亿元……虽然每年减少的规模不一样,但4月份的存款减少,是一种规律性的现象。 二、居民季节性存款减少,主要还是银行季度考核时点所致每年的3月、6月、9月、12月,都是居民存款增加较多的月份。 因为我们的银行贷款规模控制,是根据存款规模来按季度计算确定的。 因此所有的商业银行,在每个季度最后一个月,都会将工作重点放在揽储上,也因此导致这个月的存款总是增加的,规模总是大于前两个月。 这是中国银行业特殊的管理模式导致的一种季节性规律现象。 过了季末的下个月,被银行揽储完成任务的存款,回流到原有状态,从哪里来,回哪里去。 这就是4月份居民存款减少的主要原因。 三、4月份不仅居民存款减少,住户部门新增贷款也在减少,这更值得关注《2023年4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披露,2023年4月份住户贷款减少2411亿元。 其中,短期贷款减少1255亿元,中长期贷款减少1156亿元。 相比于4月份居民存款的规律性减少,4月份住户贷款非规律性减少,才更值得我们关注。 为什么说4月份住户贷款减少是非规律性的?因为最近几年,只有2022年和2023年4月份住户部门新增贷款减少, 2021年及之前几年4月份,住户部门新增贷款都是增加的。 2022年4月,住户贷款减少2170亿元。 其中,中长期贷款减少1649亿元,短期贷款减少521亿元。 2021年4月,住户贷款增加5283亿元。 其中,短期贷款增加365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4918亿元;2020年4月,住户部门贷款增加6669亿元。 其中,短期贷款增加2280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4389亿元;2019年4月,住户部门贷款增加5258亿元。 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093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4165亿元。 四、不排除有部分存款流向理财、投资黄金,但这不构成4月份存款下降的主要因素5月12日的证券日报称,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不排除因居民存款向理财“搬家”,导致当月住户存款余额下降的可能。 4月份理财规模重回增长,也暗示了这种可能性。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随着资本市场稳定、理财产品净值回升,居民投资理财意愿逐步恢复,部分存款回流到资本市场、理财市场。 近期黄金价格上涨较快,部分居民还加大了对与黄金相关的资产配置。 同时,这也与一段时间来存款利率不断下行有关。 这两人说的,都有道理,但都不是问题的本质或者主要矛盾。 我在《居民已经掏老底消费了,超额储蓄纯属无稽之谈》一文中(链接地址:)分析过,一季度新增住户存款9.9亿元,同比增长26.6%,其中至少有4.17万亿住户存款,并非来源于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居民贷款,可能来自于个体户、自由职业者回撤的经营性流动资金和投资理财资金。 但从5月份股市、债市和黄金销售额来看,新增加的规模只有2-千亿左右,其中来自个人的部分就更少,仅占4月份减少的居民存款的10%左右,所以并非居民存款的主要因素。 但从5月份股市、债市和黄金销售额来看,新增加的规模只有2千亿左右。 其中来自个人的部分就更少,仅占4月份减少的居民存款的10%左右,所以并非居民存款减少的主要因素。 五、4月份存款、贷款都在减少,老百姓的钱去哪了?国证大数据对所掌握的多方数据研究后认为,一季度居民存款增加,原本就是假象,因为前面我们分析过,增加的存款并非来自居民的收入和贷款。 实际上我们取消口罩之后的经济修复,主要还是利用国家掌握的货币政策以及资金要素分配权,在投资上、政府支出上、国有企业扩大生产上发力。 从数据上看,一季度民间固定资产投资5.85万亿元,同比增长0.6%;国有资本固投4.88万亿元,同比增长7.7%。 一季度居民支出增长5.4%,但全国财政预算支出增长了6.8%而在增加劳动力收入上,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上,国家并未拿出切实有效的政策和措施。 恰恰三年口罩,对劳动力就业和居民收入的影响,又远大于对政府和国企的影响。 所以,要问老百姓的钱去哪了,我们要从三个方面看。 一是老百姓原本就没钱。 一季度,可比价的GDP同比增长了4.5%,但居民可支配收入扣除物价后实际仅增长3.8%。 与疫情之前的2019年1季度对比,2023年1季度现价GDP增长了31.2%,但居民工资性收入仅增长27.4%,比GDP低3.8个百分点。 这说明我们劳动力工资收入继续落后于劳动力所创造的财富,国民收入蛋糕中分给劳动力的部分变小了。 这是老百姓存款减少、贷款减少的基础性原因。 二是收入差距继续扩大。 我们都知道,收入越高,用于理财的投资比例就越大,用于存款和消费的比例就越少。 比如马云月入1个亿,他的生活消费最多也就几万块,只占其收入的百分之几。 其他的钱,他用去理财投资了。 他个人也无需贷款买车买房,因为他早就买了。 但6亿月入1千的中低收入者,用尽其所有的收入,也只能过着紧巴巴的生活,买房要用尽6个荷包还必须依靠贷款。 因此,发达国家利用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去向穷人转移支付,缩小收入差距。 所以这两年我一直在建议,提高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或者直接发钱,才能真正地刺激消费,恢复经济。 很遗憾,我们的收入差距还在继续扩大。 5月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2年城镇私营单位和非私营单位的平均工资数据显示,2022年城镇私营单位年均工资为元,比非私营单位的元低42.8%,比2021年的41.1%还扩大了1.7个百分点。 从增速看,私营单位年均工资增长3.7%,比非私营单位工资增速6.7%低接近一半。 根据国证大数据的测算,城镇的个体户、灵活就业人员的收入更低,他们的年收入只有不到5万元。 收入差距扩大,意味着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相对更低,存钱的能力更差,对贷款买车买房的需求更少(有能力付首付的更少了),从而影响了居民存款和贷款减少。 三是老百姓听从政府恢复消费的号召踮起脚消费了,但消费降级了。 这也是存款与贷款减少的原因之一。 一季度的居民可支配收入现价同比增长5.1%,但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同比增长了5.4%,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了5.8%,分别比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幅度高0.3和0.7个百分点。 支出增长比收入增长多,说明老百姓踮起脚在尽力消费。 因为老百姓收入跟不上经济的增长,加上消费的主力----中低收入阶层收入增长更少,所以居民在消费火热的同时,消费也在降级,即消费结构在向低单价倾斜。 我在《关于2023年五一旅游热的冷思考》一文中(链接地址:)分析过,今年五一与疫情之前的2019年五一对比,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分别增长了19.09%和0.66%,但人均消费仅为510元,比四年前的2019年还低了15.4%。 为什么老百姓去巴厘岛的少了,去淄博烤串的多了?为什么买房的少了,但郊游的多了?这说明三年疫情老百姓真的是憋坏了,现在还是渴望消费的。 但只能在收入允许的条件里,低消费。 搬运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