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2023年对华出口降幅创近40年之最 (韩国2023年出生人口)
据韩联社,韩国贸易协会国际贸易通商钻研院1日发布一份报告显示,去年韩国对华(中国大陆)出口额为1248亿美元,较前一年(1558亿美元)缩小19.9%,降幅创下近40年来之最。对华贸易收支出现181亿美元逆差,自1992年以来初次出现逆差,规模也创下新高。
报告指出,这重要是因为韩中贸易结构和韩企供应链结构出现变动。随着中国从两边产品出口加工国转变为两边产品消费出口国,2016年起,中国在原资料、两边品、消费品畛域的自韩出口呈缩小趋向。与此同时,韩国两边产品自华出口比重从2016年的27.3%升至2023年的31.3%。其中,前体、氢氧化锂、阴极资料自华出口额从2016年的1亿~2亿美元升至2023年的25亿~49亿美元。同期,韩国两边产品出口中对华出口所占比重极速缩小。
2023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出口国的原因是什么?
结论:2023年,中国以491万辆的汽车出口量,超越了日本的442万辆,正式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国,这一成就显著反映了中国汽车制造业的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在2023年,中国不仅国内汽车销量实现显著增长,而且产销量也创下了历史新高。 中汽协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国际社会对中国汽车业的认可度提升,尤其对中国汽车产品的接受度有了新的高度,这标志着中国在全球汽车市场中的地位得到了认可。
具体到出口数据,根据乘联会的报告,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的“前三甲”分别是奇瑞汽车出口922,830辆、上汽乘用车685,018辆以及特斯拉中国344,078辆,显示出中国品牌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紧随其后的吉利、长城、比亚迪、长安、上汽通用五菱和上汽通用等品牌也均有不俗的表现。
这一系列数据充分证明了中国已成为全球汽车出口的领头羊,展示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强劲增长势头和日益增强的全球市场份额。
2023年上半年中国乘用车市场总结
“三十为一世,而道更。 ”这句话出自《吴山录下》,讲的是大约30年就可以作为一个周期(“世”),当这个周期结束之后,就自然而言的会切换路线。
中国汽车产业历经近40年“从无到有”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和消费国,并且在2023年开始引领全球新能源车的发展潮流,开始进入到了“从有到强”的大变局时期。
变局,意味着调整,调整就意味着洗牌。 洗牌对有些车企意味着机会,对有些车企则意味着危机。
特别是在2023年上半年,“卷”成为了市场最主要的旋律——“内卷”、“外卷”、“花样卷”,我们看到了各种各样的“卷法”。
今天,就来回顾一下2023年上半年的中国乘用车市场。
“极度内卷”
2023年年上半年,中国乘用车市场产量1100.77万辆,同比增长7.5%;终端销量959.08万辆,同比增长4.7%;乘用车出口152.36万辆,同比增长87.6%。
国内终端销量中,燃油车销量664.72万辆,同比下滑5.8%;新能源销量294.36万辆,同比增长40.4%;新能源渗透率为30.69%,比去年同期增长7.80个百分点。
总体来看,2023年的上半年乘用车产、销、出口三个方面均呈现增长态势,但是这样的成绩也是“极度内卷”之后的成果。
今年年初,当大家都在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春节时,特斯拉首先给2023年的市场“当头一棒”,主力产品Model 3的价格下探到22.99万元,Model Y的价格下探到25.99万元,降幅在11%左右。
于是,一场“价格风暴”在中国乘用车市场上正式形成。
1、卷性价比
与特斯拉选择直接降价的策略不同,大部分自主品牌应对“价格风暴”的策略是比拼配置、比拼价值,比卷到极致的性价比。
比亚迪降价增配推出各类“冠军版”,零跑C11把一个B级尺寸的SUV卖到了15-20万元这个A级合资SUV的价格;中大型SUV智己LS7,更是只卖到30万起步的价格;B+级轿车的飞凡F7如果使用换电模式,价格更是低至15万元以下……
一下子市场所有的定价体系全部被打乱了,不仅仅合资品牌的燃油车开始跟随降价贴身肉搏,就连BBA的新能源车也扛不住了。 i3和iX3的价格都比自家同级别燃油车便宜个4-5万元了。
最近,扛不住的轮到了蔚来和小鹏。 蔚来第一次将自己的权益打包3万元,交由客户自主选择,并将不含权益的入门车价格下探到30万元以下。 要知道30万元是很多人心中豪华品牌与非豪华品牌的一道价格分界线。
而小鹏也再也承受不起再来一次类似G9的上市结果了,这一次的G6诚意满满,精简SKU、降低智驾版本的入门价格、强化800V的宣传、强化城市“通勤模式”的传播……这一系列的组合拳让G6再一次收获了足够多的订单。 现在剩下的就是看小鹏如何提升自己的产能了。
可以说,2023年的上半年就是——卷权益、卷配置、卷性价比。
可是有一个品牌似乎活在“五界之外”——理想汽车,虽然临近年中在终端有些许优惠,但总体上没有被这一轮的“内卷”所裹挟。
原因就在于其增程的动力形态,主要抢的是燃油车的客户。
2、卷动力形态
插混包含增程可以说是今年上半年最大的赢家,没有之一。
23年上半年的终端零售数据显示:新能源销量293.64万辆,同比增40.40%;其中,纯电销量200.59万辆,同比增长22.25%;插混销量93.77万辆,同比增长105.73%。
插混的销量增幅已经连续4个季度超越纯电,成为推动整个市场增长的最核心动力源了。
这样的爆发性增长,几乎是在各个级别的细分市场同时出现。 在轿车市场,插混的增速为78.11%,A级轿车的销冠就是比亚迪的秦Plus;在SUV市场,插混的增速为92.25%,A级和C级SUV的销冠都是插混车型;在MPV市场,插混的增速为927.9%,MPV市场的销冠从曾经“万年不变”的GL8变成了腾势D9 DM-i。
为了赶上插混这班高速增长的快车,众多的自主合资品牌开始发力,长安推出了全新的品牌深蓝(2款车型)、启源(4款车型)、吉利推出了全新的产品系列银河L7、长城则一口气推出了全新的枭龙Hi4、H6 PHEV、二代狗PHVE、蓝山柠檬混动和坦克Hi4-T,至少是10-12款插混车型。 虽然由于产品推出时间和渠道布局的原因,在上半年各家的插混销量并没有太多的亮点,但是一个“百花齐发”的、插混替代燃油车的趋势已经初步形成。
理想的月销破3万也引发了众多新势力们向现实低头——开始跟进增程这条最快混动化的技术路线,先是零跑和哪吒,接着又传出极氪、阿维塔将会推出增程版本的消息。
在2023年插混变成了整个新能源市场最热的赛道。 不过,从上半年插混绝对增量的角度来看,比亚迪、理想和腾势三个品牌拿走了插混市场全部增量的81%,成为最大的赢家。 预计,下半年,在插混赛道还将是这三家的天下。
而2024年,将会是自主品牌插混全面替代燃油车的“元年”。
“卷到全球”
2022年,中国汽车出口共311.1万辆,再创历史新高,让中国超越了德国成为了全球第二大汽车出口国。
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汽车的出口107万辆,超越日本(95万辆)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国。
中国乘用车也开始从国内市场“卷到全球”市场。
1、海外销量:
2023年中国乘用车的出口152.36万辆,同比增长87.6%成为中国进出口市场表现最为亮眼的产品品类之一。
在今年上半年中国乘用车出口结构中,呈现自主品牌和新能源出口双双快速增长的局面。
1-6月,自主品牌出口136.9万辆,同比增长105.56%,占到全部乘用车出口的87.09%,比去年同期增长了5个百分点。
上半年新能源出口48.19万辆,同比增长154.97%;其中,自主品牌新能源出口29.95辆,同比增长226.15%,占到整体出口的额19.05%,比去年同期增长7.7个百分点。
根据中汽协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汽车出口主要流向俄罗斯、墨西哥、比利时以及澳大利亚、中亚等国家地区。 一方面,传统燃油车出口俄罗斯、墨西哥、沙特的销量明显增加(特别是俄罗斯市场增幅明显);另外一方面随着中国新能源的快速发展,新能源车出口欧洲(特斯拉和上汽名爵)和东南亚(比亚迪、哪吒、五菱)的比例也在大幅增加。
在东南亚市场,来自中国的新能源车正在席卷印尼、泰国和马来西亚等东南亚最主要汽车市场,还包括越南、菲律宾、新加坡和缅甸等东南亚新能源市场也都正在被中国品牌新能源车快速占领。 整个东南亚市场新能源车销量的75%都是来自中国的品牌。
以泰国市场为例,上半年最畅销的三个新能源品牌均来自中国,其中比亚迪销量辆,哪吒销量5955辆,名爵销量5097辆。 这三个品牌在泰国新能源的市占率达到了70%。
由于中国自主品牌新能源在东南亚市场热销,该区域的新能源渗透率也在得到快速提升:2022年东南亚上述地区的新能源渗透率为0.3%,2023年上半年新能源渗透率迅速提升到4.4%。 预计到2023年底,新能源车在东南亚的渗透率将会突破6%。
在欧洲市场,名爵表现亮眼。 EU-EVs的数据显示,在欧洲主要的14个国家的新能源品牌销量中,名爵以31,631辆排名第四,仅次于特斯拉、大众、宝马、奥迪、奔驰的销量,甚至超越了沃尔沃、斯柯达、标致等欧洲本土品牌。
可以说,随着中国新能源产业的进一步壮大,中国自主汽车品牌开始“从国内卷到海外”,以领先的产品力、极佳的性价比进军更为广阔的全球市场。
2、全球汽车供应链开始进入中国时刻
近日,《美国汽车新闻》(Automotive News)发布了2023年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百强榜。 上榜的企业共来自16个国家,日本企业上榜的数量依然遥遥领先,共有22家企业入围,与2022年入围数量相同;美国有18家企业上榜,较2022年减少3家;其次是德国,共有15家企业上榜;中国共有13家企业上榜,比去年增加3家——排名第四;韩国有11家企业上榜排名第五(其余国家的百强供应链数量大都在1-3个)。
上榜的中国企业有今年新增的3家企业宁德时代、均胜电子、宁波华翔电子和精诚工科,再加上去年上榜的9家中国企业延锋、北京海纳川、中信戴卡、德昌电机、敏实集团、诺博汽车、德赛西威、宁波拓普和安徽中鼎。
从最近几年中国企业上榜企业数量来看, 2017年还只有5家中国零部件企业入榜,到2023年已经有13家了,而这还没有计算全球第二大动力电池供应商弗迪电池。
当全球加速进入新能源时代,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来自新能源体系的供应链入榜,也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来自中国的企业入榜。
就在昨天,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董事会主席、CEO康林松在接受德国媒体采访时表示:“奔驰将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中国,作为其2025年下一代电动汽车战略计划的核心。”
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新能源生产和消费市场,产量和销量占到全球新能源的60%。 今年的上海车展仿佛向全球打开了中国市场这个“神秘宝盒”,三年期间那些让全球汽车从业者眼花缭乱的新品牌、新技术、新概念一下子扑面而来,直接打懵了来自欧洲传统汽车的高管们。
同时,中国也是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供应国,宁德时代+比亚迪是全球第一和第二大动力电池供应商,他们在全球动力电池的市场份额超过52%。
在2023年,不仅仅特斯拉希望扩建上海工厂,Lucid、Fisker等海外的造车新势力也在寻求能够在中国落地生产基地,或进入中国市场的可能性。
随着全球的品牌、资金、研发以及供应链都在开始逐渐向中国转移——全球新能源汽车开始
一锤定音:2023中国汽车十大新闻
2023年是新冠疫情结束后的第一年。 疫情带来的后遗症,也反映在国内汽车产业和汽车市场上。 由于预期不好,有效需求不足,2023年的中国车市,是内卷最为严重的一年。 尽管汽车产销总体好于上年,但是牺牲价格保销量,给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损害。
虽然问题不少,但总体来看, 2023年的中国汽车,还有许多亮点。 特别是新能源汽车和汽车出口,可圈可点。
自2010年开始,一锤定音不揣冒昧,每年都会评出年度中国汽车十大新闻,今年是第十四版了。
一、 中国汽车产销首次突破3000万辆大关,创历史新高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今年1-11月,国产汽车产量和销量(批发含出口)分别为2711.1万辆和2693.8万辆,预计全年将突破3000万辆,创历史新高。
2009年中国汽车年产销突破1000万辆大关,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生产国与消费国。 中国汽车产销连续15年居世界前列。 2013年中国汽车产销超过2000万辆,连续第五年位居全球第一。 从1000万到2000万辆,用了5年时间,从2000万到3000万,则用了10年时间。 2018年至2020年连续三年汽车产销下滑以及疫情影响,拖慢了增长步伐。
二、中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销超过900万辆,连续9年居世界第一据中汽协统计,今年1-11月新能源汽车销量(批发含出口)830.4万辆,全年将达到940万辆左右。 这是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连续第9年位居世界前列。
三、 中国汽车出口超过500万辆,创历史新纪录多年来,中国汽车出口一直徘徊在每年100万辆左右的水平。 2021年,中国汽车出口首次突破200万辆,2022年突破300万辆。 据中汽协统计,今年前11个月,汽车出口达到 441.2万辆, 全年突破500万辆大关应无悬念。
四、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占率首超50%多年来,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占率一直落后于合资品牌。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乘用车成为车市主要增长点,销量急速提升。 这些新能源乘用车,以自主品牌为主。 合资品牌乘用车新能源渗透率普遍较低。
此消彼长,导致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占率迅速提升,而合资品牌乘用车市占率则相应减少。 2022年,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49.9%,2023年则进一步提升,首次突破50%。 有分析认为,到2030年,自主品牌乘车市占率有可能提高到60%。
五、中国车市掀起疯狂价格战,冲击正常流通秩序从今年年初到年底,中国车市价格战此起彼伏,其惨烈程度前所未有。 这种牺牲价格促销量的做法,不利于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同时,破坏了正常的汽车市场秩序。 其恶果是汽车企业利润率大幅下滑,甚至出现亏损。 汽车经销商则出现大面积亏损。
六、10家中国汽车类企业进入《财富》世界500强进入2023年《财富》世界500强的汽车类企业共27家,其中中国企业10家(含汽车电池企业宁德时代和汽车经销商集团新疆广汇,以及长安汽车母公司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占比三分之一强。 这10家企业分别是:上汽集团、一汽集团、广汽集团、东风汽车、北汽集团、比亚迪、吉利控股、宁德时代、兵装集团、新疆广汇。 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和第一大新车市场,中国汽车企业进入《财富》500强的数量最多。
七、2023上海国际车展成功举办2023年4月18日至27日举办的第二十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2023上海车展),是新冠疫情结束后,全球规模最大、参观人数最多、最有影响力的一届国际A级车展。
在国际车展普遍不景气的大环境下,2023上海车展的成功举办,充分说明了中国汽车产业在世界范围内的巨大影响力,也映射了中国这一全球最大的新车市场魅力不减。
八、上海国际车展震惊国外跨国汽车集团今年4月的上海国际车展,是疫情管控放开后第一个大型国际车展。 本届上海车展,国外跨国汽车公司高管和技术人员,大举组团来到上海。 中国自主品牌和新能源汽车的巨大进步,令他们十分震惊。 没想到短短几年,中国车企进步如此之大。
上海车展,让许多跨国汽车公司既看到中国汽车的进步,也看到自己的不足。 不少跨国车企调整对华发展战略,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研发投入。
九、中国新能源汽车第2000万辆下线2023年7月3日,由工信部指导,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办,广汽集团和广汽埃安承办的中国新能源汽车第2000万辆下线活动,在广州广汽埃安第一智造中心举办,昊铂GT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2000万辆下线的代表车型。
这是中国汽车发展史上重大里程碑事件,是中国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智能制造、市场规模强大实力的展现,也是中国汽车品牌向上,进一步迈向汽车强国的重要标志。
十、小米造车重大进展 预发布首款车型小米SU712月28日,小米集团在京举办小米汽车技术发布会,正式公布小米汽车五大核心技术。 小米汽车首款产品—高性能生态科技电动C级轿车小米SU7,首次公开亮相,并进行预发布。 新车将在数月后推向市场。 (完)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