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伦博泰大涨超7% 市值初次打破1000亿港元 (科伦博泰何时上市)
8月5日,科伦博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伦博泰”,06990.HK)市值初次打破1000亿港元,引发资本市场高度关注。截至收盘,报433港元/股,较上一个买卖日涨超7%,市值抵达1009.7亿港元,创上市两年来新高。
科伦博泰CEO葛均友表示,2023年7月,科伦博泰以131亿港元发行市值成功登陆港交所主板,创下港股医药范围两年内最大规模IPO纪录,并收获FinanceAsia“亚洲及香港地域最佳IPO”等奖项。上市两年来,公司股价涨幅清楚,经过两轮新股增发,累计募资超4亿美元。其中,2025年6月成功的591.8万股H股配售,募集资金净额约2.5亿美元(约19.43亿港元),创下过去12个月港股生物医药行业配售募资纪录。
2025年3月24日,公司发布的2024年财报显示,公司成功营业支出19.33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25.5%;毛利达12.74亿元,同比增长67.8%。
葛均友指出,历经多年展开,科伦博泰树立了涵盖研发、消费、质量控制及商业化的一体化才干,战略性推进30余款差异化且具临床价值的资产管线,其中10余款处于临床阶段。在三大自主开发技术平台支持下,公司在ADC、大分子(单抗、双抗)及小分子药物等方面掌握专有技术,构建起多样性且具协同效应的弱小管线。
“目前,科伦博泰已有芦康沙妥珠单抗(sac - TMT,佳泰莱®)、塔戈利单抗(科泰莱®)、西妥昔单抗N01(达泰莱®)三款产品,针对5项顺应症在国际获批上市,掩盖乳腺癌、非小细胞肺癌、鼻咽癌、结直肠癌等严重肿瘤治疗范围。”葛均友补充道,其中,芦康沙妥珠单抗作为治疗肺癌顺应症的TROP2 ADC药物,展现了公司弱小的研发实力和创新才干。此外,公司与默沙东达成超百亿美元ADC药物协作,默沙东正推进14项芦康沙妥珠单抗全球多中心3期临床研讨,掩盖多种顺应症,未来市场前景广阔。
科伦博泰CEO葛均友表示:“IPO至今,我们据守对投资人的承诺,如期达成了数个关键里程碑,资本市场也在同步印证公司的创新价值与商业价值。”
科伦博泰上市时期
科伦博泰于2023年7月11日在港交所正式上市,上市出售价为60.6港元/股。
当日收盘后,其股价加快下跌后涨幅有所回落,截至7月11日发稿,涨3.795%,报62.9港元/股,总市值135.8亿港元。 公司此次IPO所得款项净额约12.6亿港元(假定超额配股权未获行使),若悉数行使超额配售权,募资将参与2亿港元。 公告显示,其香港出售股份获细微超额认购,国际出售股份已获过度超额认购。 不过,科伦博泰尚无药品成功获批上市,2021 - 2022年区分支出3232.2万元和8.04亿元,对应盈余8.9亿元和6.16亿元,同期研发开支为7.28亿元和8.46亿元。 该公司的母公司科伦药业在不时为其“输血”,外部投资者中默沙东投资1亿美元,拿到6.95%的股权。
科伦博泰未来市值
科伦博泰作为一家专注于生物医药研发的企业,其未来市值受多关键素影响,目前市场看法存在分歧。 从地下信息来看,该公司在抗体药物、ADC(抗体偶联药物)等范围有规划,部分管线进入临床阶段。 影响市值的中心要素包括:1. 研发进度:中心产品临床实验数据及获批进度是关键,若打破性数据发布或许推进估值优化。 2. 行业政策:生物医药行业受医疗政策影响较大,医保谈判、审批速度等政策变化会发生动摇。 3. 市场竞争:同类靶点药物的国际外竞争格式变化,如出现疗效更优的竞品或许挤压市场空间。 4. 商业化才干:即使产品获批,销售团队树立和市场推行效果也直接影响营收表现。 5. 资本环境:创新药企估值与全球生物医药投融资热度亲密相关,二级市场流动性也会发生影响。 目前地下数据显示,其母公司科伦药业对其持有少数股权,这种架构或许影响独立估值。 建议关注企业活期发布的研发进度公告和行业研报,结合产品管线成熟度综合判别。 生物医药行业自身具有高投入、长周期特性,市值动摇通常大于传统行业。
维立志博港股ipo打新建议
维立志博港股IPO打新可以关注,但需慎重评价。 这家公司是创新药研发企业,关键聚焦肿瘤和自身免疫疾病范围,目前中心产品还在临床阶段。 几点关键信息供参考:1. 行业前景:生物医药板块近年受政策支持,但港股18A条款下的未盈利药企破发率较高,2025年上半年破发率约45%。 2. 公司基本面:最新招股书显示其中心产品LBL-007(抗PD-1单抗)处于临床II期,距离商业化还有较长时期。 目前账面现金约3.2亿港元,按以后研发支出测算仅够支撑1-2年。 3. 估值状况:发行价区间对应市值为28-35亿港元,相比A股同类公司估值折让约40%,但港股流动性较差。 4. 打新战略:建议采用现金认购,防止融资认购参与本钱。 可参考近期相似公司如科伦博泰的上市表现,该公司上市首日涨幅12%。 5. 风险提示:需特别留意临床数据披露节拍和港股市场流动性风险。 若遇大盘调整,生物医药股通常动摇更大。 建议控制认购金额在总资金的5%以内,上市首日可思索逢高卖出部分仓位锁定收益。 常年持有需等候更明白的商业化进度。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