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出售,有兴趣带价格联系QQ:503594296

国度文物局关于做好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任务的通知 国度民委 (国家文物管理局局长)

国度民委国度文物局关于做好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任务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消费树立兵团民(宗)委(厅、局),文物局(文明和游览厅、局):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维护法》《国务院关于展开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国发〔2023〕18号)和《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总体计划》精气,为进一步增强部门协作,共同做好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任务,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提高思想看法,深化体会文物普查严重意义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是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的严重国情国力考察。文物作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绚烂文明的实物见证,是民族文明的关键承载者与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关键物证者,记载着中华民族在不同时期的社会制度以及消费生活的历史轨迹。做好民委系统文物资源普查,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看法有着非凡的意义。各地民族任务部门、文物行政部门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征社会主义思想为指点,深化贯彻党的二十大精气,学习贯彻全国宣传思想文明任务会议精气,细心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坚持维护第一、增强控制、挖掘价值、有效运行、让文物活起来的任务要求,依照普查总体计划,实践实行自身职责,积极推进文物普查任务。

二、强化协调沟通,合力展开文物普查

各地民族任务部门、文物行政部门要树立日常咨询协商机制,增强沟通,合力推进文物普查任务。各地民族任务部门要帮助研讨处置普查中触及本范围的关键疑问,积极将本系统控制经常经常使用的文物资源线索、反映民族任务和各民族交往交流融合的古修建、近现代关键史迹及代表性修建等线索提供应同级文物行政部门,并指定专人作为咨询员,担任配合文物普查的组织实施,为普查队员现场考察提供任务便利条件。各地文物行政部门要依照普查总体计划和规范规范,对已认定、注销的文物启动片面复查;对民族任务部门提供的线索逐一展开实地考察,将具有历史、艺术、迷信价值的物质文明遗产及时认定为文物,并依法注销和发布;价值较高的无法移动文物,报请人民政府核定发布为文物维护单位。

三、深化效果运转,一直增强文物系统性维护

各地民族任务部门对本系统、本范围控制经常经常使用的无法移动文物要加大维护控制力度,依法落实管护责任,完善维护预案,增强日常巡查巡护;对存在险情、安保隐患或终年闲置的无法移动文物,要及时报告外地文物行政部门,并在其指点下采取有效措施,制定维护计划,扫除险情隐患,确保文物安保。各地文物行政部门要对民族地域无法移动文物的维护修缮、安保防范、防灾减灾等任务增强技术指点与支持。

四、增强价值阐释,鼎力优化文物合理运行水平

进一步深化文物价值看法与研讨阐释,各地民族任务部门要发扬专业优点,对触及民族地域、民族任务的文物价值判别、价值阐释提供支持。在承办严重民族文明活动中,边境地域“四个共同”长廊树立中,重视文物资源挖掘运行。在确保文物安保的前提下,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依照文物维护相关法律法规,合理确定文物经常经常使用性能。由民委系统控制经常经常使用的国有文物维护单位,应发明条件成功部分或定时开通,已对群众开通的要进一步挖掘潜力、优化服务,使文物在树立中华民族共有精气家园、片面推进民族勾搭提高事业中充散发扬作用。

五、丰厚宣传方式,实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看法

各地民族任务部门、文物行政部门要依照《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宣传任务计划》要求,全环节、多方式、多维度展开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宣传报道,生动反映文物普查环节和效果,宣传阐释文物维护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发起全社会加大文物和文明遗产维护力度,为坚决文明自信、传承中华文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看法提供坚强思想言论支撑。各地民族任务部门可以文物普查为基础,创新方式载体,有针对性地举行专题展览,展开分歧多民族国度宣传教育,展开党史、新中国史、改造开通史、社会主义展开史、中华民族展开史学习教育,宣传中国共产党民族任务的伟大成就。结合关键传统民族节日、严轻活动、严重纪念日等,设计契合不同年龄、不同集体认知特点的多样化主题教育和社会通常,推出一批特征鲜明的公共文明和教育活动。

特此通知。

国度民委 国度文物局

2024年7月1日


中国官方文物调查走过的108年历程

展开文物调查,片面掌握文物的基本状况及存在现状,是文物维护、控制、研讨及应用的必要前提和基础,也是十分关键的任务手腕。

从1909年清政府组织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性文物调查末尾,历经北洋政府、国民政府、中国共产党抗战边区、束缚区的文物调查,到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性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完毕,中国官方的文物调查已走过了108年的历史。

新中国树立前的文物调查

一、清末的文物调查

清朝末年,政府暗弱、国势衰微,大批中国珍贵文物流失海外。 19世纪末期“欧化”之风在中国盛行,有识之士建议要借助国度力气公布文物法规,防止文物外流。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1909年清政府民政部发布了中国第一部文物维护法则《保管古迹推行方法》,要求“步军统领衙门、顺天府、各直省将军、督抚、都统”推行调查、保管两项方法,并于每年终“将操持情形造具清册报部”。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性官方组织的文物调查。

由于清政府的统治已处于飘摇之中,调查掩盖面及按时上报调查数据的省份十分有限,因此收效甚微。

二、北洋政府的文物调查

1916年,北洋政府发布了《外务部为调查古物列表报部致各省长(都统)咨》,附带《古物调查表》和《古物调查表说明书》,在全国范围内启动文物调查。 由于时局不稳、调查力气缺乏、政府实践控制的区域有限,仅有京兆、直隶、山东、山西、河南等省报告了调查结果。 因此,这次调查的结果是片面的。

三、国民政府的文物调查

1928年9月,国民政府外交部颁发了《名胜古迹古物保管条例》,对全国文物及名胜古迹展开调查,要求各中央详细填写文物称号、时代、地址、一切者、现状、保管、备考等状况。

调查前后历时5年。 截至1933年12月底,有25个省(市)上报了调查结果(西南日本占领区和共产党控制区域的文物数据不准确),使政府基本掌握了事先全国文物的家底,培育和锻炼了文物任务队伍,为《古物保管法》《古物保管法实施细则》《采掘古物规则》等法律法规的出台提供了有力支持。 尔后,国民政府还于1928年、1936年展开了全国寺庙调查。

四、中国共产党指导的文物调查

中国共产党的文物维护任务起始于土地反派抗争时期。 抗战进入对峙阶段后,中国共产党愈加注重民族文明遗产的维护。 束缚抗争时期,调查、维护文物古迹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项关键义务。

▲梁思成先生

中共中央专门委托梁思成先生编写了《全国关键文物修建简目》一书,下发到南下和西进的束缚军各部,防止了抗争形成的文物破坏。

在民主反派时期艰辛的抗争环境中,中国共产党依据情势变化所展开的一系列文物调查,有效地维护了一批文物古迹,也为后来新中国文物事业的展开积聚了珍贵阅历。

新中国树立初期的文物调查

一、重点地域的文物调查

1950年2月26日,中央人民政府文明部文物局制定了七种调查表,下发到各省(市)文教机关、图书馆、博物馆、文物保管委员会,对全国名胜古迹、反派修建、文物史料的保管现状及各地图书馆、博物馆的状况启动摸底。

▲1953年,由文明部组织的麦积山石窟艺术勘察团留影

与此同时,文明部文物局组织了文物勘查团,先后于1950年赴山西、雁北地域,1952年赴雁北、西南、河北等地,1952、1953年赴甘肃等地,1954年赴新疆等地,启动实地调查。

二、第一次性全国文物普查(简称“一普”)

1956年4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在农业消费树立中维护文物的通知》,在全国范围内对历史和反派文物遗址展开了普查调查任务。

▲1958年山西运城永乐宫三清殿外景

普查基本摸清了事先全国文物的基本状况和散布状况。 全国报告文物古迹7000多处。 确立了全国文物普查的内容范围。 包括:关键古文明遗址、古墓葬、关键反派遗址、纪念修建物、古修建、碑碣等。

在普查的基础上,出台一批维护政策,初步构建了我国文物维护体制的框架。 普查注销完毕后,各地末尾对文物古迹评定价值、划定等级,选择并发布本省的文物维护单位。

1958年,除西藏地域外,全国共发布文物维护单位6726处。 在此基础上,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发布了第一批共180处全国重点文物维护单位。 1961年制定公布的《文物维护控制暂行条例》规则:“各级文明行政部门必需启动经常的文物调查任务”,正式将文物调查列为一项基本维护制度。

经过普查任务,成立中央文物机构、考古开掘、文物修缮、培育专业人才、健全控制体制、展开群众教育等任务同时展开,为建国初期梳理千丝万缕的文物任务,迷信、合理地规划文物任务起到了关键作用。

经过普查在群众中废弃了迷信思想,增强了文物维护看法,增强了爱国主义教育。

三、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简称“二普”)

1983年8月国度文物局召开全国文物普查座谈会后,各地陆续展开普查,到1988年普查任务全部完毕。

▲80年代红河州文物普查存档照片:照片为国度级历史文明名城,建水县文物古迹18张

这次普查比第一次性全国文物普查的规模大,任务方案和任务方法更具迷信性、愈加精细。 “二普”完毕后共报告文物40多万处,比“一普”的结果翻了几十倍。 在普查的基础上,国务院发布了第三、第四、第五、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维护单位。

▲1982年2月23日,福州华林寺大殿被国务院发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维护单位。

《中国文物地图集》也运用了普查效果,有十余个省份的文物点载入到该省地图集分册,不只在地图上标注了详细位置,还装备了详细的说明和关键文物照片。 这次普查依然存在不少疑问,比如漏查状况严重、数据不够准确等。

21世纪的文物调查

进入新世纪后,中国国度文物局展开了三次关键的文物调查,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全部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

一、文物调查及数据库控制系统树立项目

调查于2001年启动,2010年完毕。 经过现代信息技术,调查、采集了包括称号、时代、特征描画、保管条件、维护优先等级等28个目的项及必要的影像信息。

基本摸清了文物系统馆藏珍贵文物的家底,共采集了1,660,275件/套馆藏珍贵文物数据;顺应信息化任务要求,研讨制定了相应的规范规范和规章制度;增强了文物信息化基础设备树立,国度文物局树立了数据中心,17个省树立了省级文物数据中心机房,一切省份均扩大了基础设备、搭建了数据控制平台;提高了文博任务队伍的信息化技艺,更新了行业的观念看法。

调查开启了应用数字化手腕展开文物调查的新纪元,直接提高了文物维护、控制和应用水平,带动了文博任务的片面开展。

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简称“三普”)

2007年4月国务院下发《关于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片面部署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任务。 到2012年,普查任务胜利完毕。

▲西藏拉萨布达拉宫,无法移动文物,第一批国保

普查进一步廓清了全国无法移动文物的家底,共注销无法移动文物处(不包括港澳台地域),较第二次文物普查增幅超越200%。

普查取得文物翔实的基础信息和数据,包括总量、散布、类型、年代、一切权、经常使用状况、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维护级别、维护状况、破坏要素等。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1987年中选全球文明遗产,这里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嬴政的陵墓,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规模庞大,设计完善的帝王陵寝。

工业遗产、乡土修建、20世纪遗产、文明景观等新型文明遗产在普查中失掉了充沛注重。

▲水下文物普查(2009~2010年)

展开了初次水下文物普查。 对10余万平方公里的远洋海域、西沙群岛以及安徽、江西等外陆省份展开了水下文物普查,确认水下文物点108处、沉船遗址70余处,为摸清我国水下文物的保管现状和散布规律提供了第一手丰厚的资料。

普查科技手腕大大丰厚。 充沛运行了水下考古、航空遥感、空间天文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一系列新技术,得以在一些无人区、少人区展开普查,取得了清楚效果。

普查数据效果得以转化应用,优化了我国文明遗产维护任务的全体水平,构成热爱和维护历史文明遗产的普遍共识。

三、第一次性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

国务院于2012年10月至2016年12月组织实施了第一次性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 这次普查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腕,调查了中国境内(不包括港澳台地域)各级国度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中国人民束缚军和武警部队等各类国有单位收藏保管的可移动文物,取得关键效果。

▲2015年山西省博物院普查人员测量文物尺寸

建成了国度文物资源数据库。 共采集注销了万件/套可移动文物,每件/套文物包括27项收藏单位信息和15项文物基础信息。

新发现、认定了708.4149万件/套文物。 依照一致规范,赋予每件文物终身、独一的22位数字编码,树立起文物实物、藏品档案、电子信息关联一体的“文物身份证”编码和数据控制系统,成功了文物资源的规范化、科技化、灵活化控制。

初步树立了数据社会服务和共享机制,促进文物“活”起来。 树立了全国可移动文物登录网,逐渐向社会地下已登录文物基本信息和图片,提供查询、检索等服务。 目前向社会开放的文物资源信息达228万件。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