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谁 被抗议者推举为暂时政府首席顾问 (他是谁被抗议的英文)
面对国际抗议浪潮,孟加拉国总理哈西娜辞职飞往印度。就职孟加拉国陆军顾问长仅一个多月的瓦克-乌兹-扎曼(Waker-Uz-Zaman)随后宣布将组建新政府。
据媒体报道,瓦克-乌兹-扎曼定于外地时期6日半夜与该国在校生抗议首体会面,后者已提出由诺贝尔友好奖取得者穆罕默德·尤努斯(Muhammad Yunus)担任暂时政府首席顾问,且“不接受任何由军方指点或支持的政府”。
孟加拉国《每日星报》6日征引信息称,尤努斯曾经赞同担任暂时政府首席顾问。
据孟加拉结合通讯社(UNB)最新信息,外地时期6日下午,孟加拉国总统穆罕默德·谢哈布丁·楚普在和该国军方指点人、各政党指点人、民间社会代表和“反歧视在校生运动”指点人等相关方举行初级别会议后,宣布解散国民议会。
穆罕默德·尤努斯曾获2006年诺贝尔友好奖,被称为“穷人的银行家”
现年84岁的尤努斯是孟加拉国经济学家、格莱珉银行(Grameen Bank,又称乡村银行)开创人,因开创小额贷概念而知名,被称为“穷人的银行家”。2006年,诺贝尔奖委员会授予尤努斯与格莱珉银行诺贝尔友好奖,惩办“他们从社会底层推进经济和社会展开的努力”。
往年1月,孟加拉国法院以违犯该国休息法判处尤努斯6个月释放,他提出上诉后获准保释。尤努斯还面临一系列触及糜烂和挪用公款的指控。《金融时报》称,尤努斯支持者以为,尤努斯屡次面临诉讼是哈西娜出于“政治报复”,哈西娜视其为潜在竞争对手。
主导孟加拉国此次抗议活动的“反歧视在校生运动”指点人纳希德·伊斯兰(Nahid Islam)6日表示,心愿由尤努斯担任暂时政府首席顾问。“我们曾经和穆罕默德·尤努斯博士启动了交谈。在在校生的呼吁下,为了维护孟加拉国,穆罕默德·尤努斯博士选择承当责任。”
《每日星报》6日征引信息人士的话说,尤努斯已赞同担任孟加拉国暂时政府首席顾问。该信息人士引述尤努斯的话说:“当在校生们咨询我时,我一末尾没有赞同。我通知他们,我还有很多任务要做,但在校生们一再要求我这么做。”
报道称,一名在校生对尤努斯说,很多人在这场抗议活动中丧生,“如今孟加拉国无机遇以正确的形式控制国度。只需你承当责任,这才有或许。假定你不赞同承当责任,那对我们谁都没无优势。”
尤努斯最终赞同了在校生抗议者的要求。报道称,目前尤努斯应国际奥委会之邀前往巴黎,且他仍在国外接受治疗。估量尤努斯将尽快前往孟加拉国。
尤努斯发言人也证明了这一信息,但表示尤努斯目前正在巴黎接受一项小型手术。
前总理卡莉达·齐亚、伊斯兰大会党指点人拉赫曼“或将争夺影响力”
据媒体报道,伊斯兰和其他在校生首领6日半夜与瓦克-乌兹-扎曼会面。
报道称,伊斯兰曾表示,在校生不会接受任何由军方指点或支持的政府。他6日早些时辰在Facebook发帖称,“除了我们引见的政府之外,任何其他政府都不会被接受。”
英国广播公司(BBC)称,在校生抗议者表示,他们将很快发布拟议的暂时政府名单。
在哈西娜分开孟加拉国之际,孟加拉国总统穆罕默德·谢哈布丁·楚普下令释放该国前总理、拥戴党民族主义党首领卡莉达·齐亚。
BBC剖析,哈西娜的突然辞职形成孟加拉国发生势力真空,一些关键人物或许相互争夺影响力和控制权。现年78岁的齐亚就是其中之一。
《每日星报》称,民族主义党秘书长米尔扎·法赫鲁尔·伊斯兰·阿拉姆吉尔6日催促谢哈布丁立刻解散议会,在24小时内组建暂时或中立政府,并在三个月内启动选举。
关于暂时政府的人选,法赫鲁尔表示:“当总统打电话给我们时,我们会提出人选。我们还没有最终确定人选,但一旦确定,我们会通知你们。”他还表示:“当卡莉达·齐亚预备好了的时辰,她就会出如今大家背后。”
BBC还提到了孟加拉国最大伊斯兰政党之一的伊斯兰大会党指点人沙菲库尔·拉赫曼(Shafiqur Rahman),指出该政党尽管多年来不时远离势力,但在孟加拉国仍有很大影响力,也曾和民族主义党结盟。有剖析人士以为,假定如今举行选举,由伊斯兰主义者指点的联盟或许会赢。
茅盾原名叫什么?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是我国的作家,政治活动家。 笔名有玄珠、方璧、郎损等。 是浙江桐乡人。
矛盾
矛盾作品
矛盾作品精选
潘序伦是谁
潘序伦潘序伦(1893-1985),江苏省宜兴县丁蜀镇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是中国现代出色的会计学家和著名教育家,传略曾区分支出新版《辞海》、《中国现代教育家传》第八卷、《中国企业家列传》第四卷。 潘先生生前历任立信会计师事务所主任会计师、立信会计专迷信校校长、声誉校长、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社长、中国会计学会和上海市会计学会顾问、上海市社联顾问、上海市审计学会声誉会长、上海公正会计师事务所董事长、立信会计编译所主任和上海市初级会计技术职称评定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他是开展我国会计事业和培育我国会计人才的先驱,被誉为“中国现代会计之父”。 中文名:潘序伦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江苏宜兴出生日期:1893年逝世日期:1985年11月8日职业:会计学家毕业院校: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关键成就:被誉为“中国现代会计之父”代表作品:《立信会计丛书》、《会计学》等团体履历1893年,潘序伦出生在江苏宜兴县蜀山镇,曾祖父和伯父都是清代举人。 因兄弟辈中排行第四,故又名秩四。 他14岁时,父亲逝世,得长兄潘伯彦(古文学家)的教益很多。 12岁前读私垫,后入蜀山小学,毕业后,考进上海浦东中学,经常考第一名,颇得校长黄炎培的赏识。 当他15岁将要毕业前夕,因抗议某教员而举行的交白卷风潮,被开除学籍。 之后,转入常州府中学堂,毕业后,进南京政法大学,不到两年,学校因故被勒令兴办。 不久,他考进了南京海军军官学校无线电收发班,毕业后被分派到海军某舰上任准尉无线电收发报员,可他有意久留,分开军籍,辞去职务。 后来,曾到南京造币厂当过翻译员,又回到家乡做中小学教员。 1919年,破格进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提早毕业,取得文学士学位。 1921年,潘序伦以上海考区第4名的效果考取了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应考的留在校生,启程奔赴美国哈佛大学就读。 1923年,取得哈佛大学企业控制硕士学位,翌年,又取得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博士学位。 1924年秋,潘序伦回到中国,任上海商科大学教务主任兼会计系主任、上海国立暨南学校(现暨南大学)商学院院长和重庆大学兼职教授等职,努力于引进并教授西方先进的会计知识与技术。 1927年1月,辞去了教授职务,在上海爱多亚路39号兴办了潘序伦会计师事务所,后借用《论语》中民无信不立之意,将其更名为立信会计师事务所。 1930年12月,潘序伦任国民政府主计处筹委会委员。 1931年3~7月,任主计处主计官。 1928年,在事务所内兴办簿记训练班。 1937年,潘序伦与事务所同仁决意创树立信会计专迷信校,以培育既知晓业务,又具有控制才干的初级会计审计人才。 1941年6月,成立了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潘序伦先生出任社长。 专门出版立信会计丛书和印制发行会计帐册报表。 1946年6月至1947年5月,任经济部常务次长。 1947年5月,受聘为全国经济委员会委员。 1948年1月,潘序伦延聘徐永祚在其兴办的立信会计专迷信校担任董事。 1957年春,被推举为上海市政协委员。 1979年,经他的关心支持,上海成立了全国第一家会计学会,他捐资4万元作为学会的开展基金。 1980年,潘序伦参与了人才疑问的讨论,提出了展开人才会计的研讨疑问。 1981年元旦,全国第一个会计师事务所——上海市会计师事务所宣告成立,被推举为董事长。 1984年,筹资捐赠人民币10万元给学校(其中有立信海外校友会顾问杨树国捐的4.5万元、香港实业家查济民的1万元),设立潘序伦奖学金,用于奖励优秀在校生。 1985年11月8日,病逝。 关键成就立信会计潘序伦将现代会计的复式簿记方式及其通常引入中国,奠定了中国现代会计学的开展路途;他兴办了中国第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并创立了一个知名中国的会计品牌——立信。 1986年3月,重新组建了立信会计师事务所,该所是上海市第一批获国度同意的可以从事股份制企业查证业务的四家会计师事务所之一。 教育奉献潘序伦对中国会计教育事业做出庞大的奉献,创立的立信会计专迷信校(现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1924年,潘序伦学成博士归国,被暨南大学聘为教授,月工资500银币,加上他还写了《簿记与会计》、《公司理财》两本书,可得15%的稿酬版税,所以不到两年就有了元存款。 他就捐出一万元,以简先生名义设立“思源帮学基金”,扶持清贫大在校生,这笔基金曾协助过五十多名大在校生。 1927年,深感我国会计人才匮乏的潘序伦在上海设立了簿记训练班,尔后不时到1947年,立信会计补习学校合计举行了40届,前十年退学在校生4783人,后十年人,最盛时仅上海一地就设有11所分校,为我国保送了数以万计的会计人才。 而立信会计学校的品牌也不时延续至今,开展成为如今的“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1937年,筹办设立“立信会计专迷信校”,筹集了17万元国币,预备在徐汇区新建终身校舍,经事先国民政府教育部备案后,于当年7月末尾招生。 但随之而来的抗战却打断了这一方案。 在抗战时期,潘序伦先后在北碚和重庆树立了两所立信会计初级职业学校。 团体作品出版专著译著30多部,学术论文百余篇,逾千万字。 其代表作包括《立信会计丛书》、《初级商业簿记教科书》、《公司理财》、《基本会计学》等。 家庭成员夫人:张蕙生女儿:潘屺瞻人物轶事出生于仕族家庭的潘序伦,自小聪明过人,但恃才傲物使他的人生之旅颇多曲折。 先是在上海浦东中学介入交“白卷”被开除,投考南京海军军官学校后又分开军籍,到镇江中学当了教员,却因校长变化被辞。 在家乡闲住的潘序伦,百无聊赖之际,经常出入于乡间财窟赌博,输掉了祖传大部分田产。 妻子储氏每次扯着他的衣襟不让出门,但他总是绝裾夺门而出。 以赌博打发时期的潘序伦由于一个同窗的一句话而幡然醒悟。 元旦之夜,同窗周君回家过年,通知潘序伦说,自己任小学教员多年,觉得学问缺乏,没有出路,想去法国“勤工俭学”。 此番话让潘序伦彻夜难眠,大年终一天刚破晓,潘序伦急无法耐地唤醒妻子,向她保证从此不再赌博闲荡,如无时机,要同周君一同出国留学。 潘序伦向曾任浦东中学校长的黄炎培先生求助,黄炎培将他介绍给圣约翰大学做旁听生。 潘序伦成为全校最勤劳的在校生,不久,他的效果便跃居前两名,直接升为大学四年级的正式生,开了圣约翰大学的先例。 毕业考试时,潘序伦的各科效果均为全班之冠,并在全校英文作文竞赛中取得独一的一块金质奖章。 1921年夏,潘序伦获圣约翰大学文学学士学位。 之后,他被学校保送到美国哈佛大学留学,踏上了圆梦之旅。 随后,潘序伦又到哥伦比亚大学政治经济学院攻读博士学位。 为了博学多才,他把学校的图书馆作为自己的自修室,从早晨开馆到早晨闭馆,都在图书馆里渡过,每天只带几块硬面包充饥。 最终,他如期取得学位。 “九一八”事变后,西南义勇军孤军抗日,深得全国人民敬爱,纷繁捐赠援助。 事先谣传上海抗日爱国捐款共二千余万元,马占山将军只收到一百数万元。 有人指摘经办单位有秉公作弊行为。 事务所受托稽核了13个经募单位的账目。 证明共收到捐款502万元,援助西南义勇军337万元,其他165万元作了慰劳十九路军和救援上海战区难民之用。 潘序伦将全部收支账目审计,出具证明。 20世纪30年代,潘序伦与徐永祚之间曾展开一场争论,焦点是中国会计要不要与国际接轨。 徐永祚为代表的“中式簿记改良派”,主张在保管中式簿记核算方式的前提下启动改良,而潘序伦为代表的革新派以为,会计属于一种迷信技术,是不分国界的,也次要中西之分,而要看方法迷信与否。 1928年,上海暨南大学《会计学报》创刊号宣布了徐永祚的《改良中国会计疑问》。 文中提出,中式簿记具有现代“四柱结算法”原理的优势,运行“改良簿记”。 1933年元月,徐永祚会计师事务所兴办并主编《会计杂志》月刊,引见国际外财会控制的通常和阅历。 随后,徐永祚的《改良中式簿记概说》出版,此外他还宣布了《改良中式簿记实例》《改良中国会计疑问》《改良中式簿记缘起及简章》等文章,并在上海举行改良中式簿记展览会,掀起了改良中式簿记的热潮。 1934年至1935年,潘序伦先后在《会计杂志》上宣布《为讨论“改良中式簿记”致徐永祚君书》《批判徐永祚的改良纲要10条》和《改良中式簿记之讨论》等文,顾准也推出了《评徐永祚氏“改良中式簿记”》。 这场学术论争推进了中国会计事业的开展,而潘序伦与徐永祚更是由于这场争论结下了友谊。 有了徐永祚这个标杆,潘序伦也愈加注重研讨学术,专注于现代会计学在中国的传达和推行。 抗日抗争胜利后,在中国民主建国会地下组织的直接指导下,徐永祚在上海以组织“聚餐会”的方式,展开争取民主、反对内战的反派活动,影响和勾搭会计界同仁。 “聚餐会”每月一次性,日期和时期固定,不发通知,风雨无阻。 上海会计界同仁被邀参与的约20人,其中就有潘序伦及夫人张蕙生。 1948年1月,潘序伦延聘徐永祚在其兴办的立信会计专迷信校担任董事。 人物语录1.会计师应具有公正之品格,诚笃之心肠,廉洁之操守,勤劳之精气,以恢张其信誉,而发扬其效能。 2.夫学问阅历及才干,在会计师固无一项可缺,然基本上终究不若品德之关键。 3.刻苦耐劳办学校,然后或许有成就;通常实务相结合,然后可望有专才。 4.会计99分不算合格,只要100分才算合格。 5.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取之于会计,用之于会计;取之于在校生,用之于在校生。 人物评价现代会计学宗师,职业教育之典范。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人物纪念2008年11月22日,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举行了《潘序伦文集》首发式及潘序伦会计思想、教育思想研讨会。 2011年9月28日,在北京财贸职业学院的校园里举行了我国现代会计开创人潘序伦先生铜像开幕仪式,并举行了立信会计文明沙龙。 2013年4月13日,为了纪念潘序伦先生诞辰120周年,上海立信会计学院日前出版了《中国现代会计之父——潘序伦》纪念画册,举行了“潘序伦杯”全国大在校生会计知识竞赛。
关于胡适的事迹.资料,谢了
胡适 胡适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参与“庚款”留学考试时改名胡适,字适之。 先生1891年2月17日生于上海大东门外,世为安徽绩溪人。 其父胡传(字铁花,号钝夫),清岁贡生,官至淞沪厘卡总巡、台东直隶州知州,有著作《台湾纪事两种》传世。 先生永世领尽风骚,1962年2月24日于中央研讨院院长任上逝世,享年72。 胡适5岁开蒙,在绩溪老家私塾受过9年新式教育,打下一定的旧学基础。 1904年到上海进新式学校,接受《天演论》等新思潮,并末尾在《竞业旬报》上宣布白话文章。 1910年夏赴美留学,先入康乃尔大学习农科,后转入文科;1915年进哥伦比亚大学,跟随适用主义哲学家杜威学习哲学。 1917年成功博士学位论文《现代中国逻辑方法之退化》。 在此时期,胡适热心讨论文学改良方案,并试作白话诗。 而与《新青年》主编陈独秀的通讯,以及《文学改良刍议》一文的宣布,更引发了一场大张旗鼓影响深远的文学反派。 同年胡适学成归国,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并介入《新青年》杂志的编辑,至此一发而无法收,成为新文明运动的主将之一。 五四时期,胡适延续撰写《历史的文学观念论》、《树立的文学反派论》等文,倡议“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并相继成功《国语文法概论》、《白话文学史》等著作,对白话文取代白话文而成为现代中国人关键的思想和交流工具起了选择性作用。 在通常倡议的同时,胡适还启动了一些文学创作的“尝试”。 其小说、剧本均未见成功,独有出版于1902年的《尝试集》,乃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古诗集,颇有开拓之功。 文学创作非其所长,在新文明运动中,胡适另一关键奉献是输入新思想。 其《易卜生主义》、《贞操疑问》,当年都是振聋发聩之作。 而从疑问与主义之争,到《人权论集》,再到主办《独立评论》,胡适一直坚持独立姿态和批判精气。 抗战军兴,胡适出任驻美大使;胜利后又先后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和中央研讨院院长。 但其一直坚持书生本性,不曾背叛五四主义知识分子。 胡适称新文明运动为“中国的文艺复兴”,并断言其有四重目的:研讨疑问;输退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 照他的了解,所谓整理国故,就是用迷信方法对三千年来破碎的古学启动一番有系统的研讨。 故胡适治学特重方法,屡次撰文引见清儒与西哲的“迷信方法”,以致于再三宣称他的学术研讨都是为了证明并推行其“迷信方法”。 胡适治学有两个关键范围,一是中国哲学史,一是中国文学史。 虽然《中国哲学史纲要》只出版了上卷,《白话文学史》也没有下编,可这两部书都是树立规范并奠定学科基础的经典性著作。 先人可以赞赏,也可以批判,却无法无视其存在。 前者的平视诸子以及历史的目光,后者的双线文学观念,都是对本世纪学术开展影响甚深的“大胆假定”。 另外,他首创新红学,重修禅宗史,以及用历史演进法来研讨中国章回小说,都是开一代新风,功无法没。 抗战以后,因奔走国事,再加上自身学术路数的内在限制,胡适学术上未能更上一层楼。 晚年陶醉于《水经注》疑案,下力甚大,惋惜效果不尽善尽美。 胡适生闰年表--------------------------------------------------------------------------------一八九一年 一岁 十二月十七日 生于上海大东门外。 一八九二年 二岁 二月底 随母冯顺弟移居浦东。 一八九三年 三岁 二月 随母去台湾其父胡传任所,先住台南,后迁台东。 一八九四年 四岁 在台东由胡传教认方块汉字。 一八九五年 五岁 二月 因中日抗争迸发,随母离台湾回上海。 三月 去祖籍安徽绩溪上庄,进家熟读书。 八月 胡传(铁花)病死于厦门。 一八九六年 六岁 在家塾读书。 一八九七年 七岁 在家塾读书。 一八九八年 八岁 在家塾读书。 一八九九年 九岁 在家塾读书。 末尾接触中国古典小说。 一九00年 十岁 在家塾读书。 一九0一年 十一岁 在家塾读书。 《资治通鉴》中引述范缜《神灭论》片断,对其影响极深。 一九0二年 十二岁 在家塾读书。 一九0三年 十三岁 在家塾读书。 末尾学“反切”。 一九0四年 十四岁 一月 与江冬秀订婚。 二月 从三兄洪□到上海,进梅溪学堂。 是年 读梁启超的《新民说》和邹容的《反派军》。 一九0五年 十五岁 春 澳进澄衷学堂,在那读了严复译的《天演论》和《群己权界论》等书。 一九0六年 十六岁 暑间 考取中国公学。 是年 参与“竞业学会”,并在《竞业旬报》上宣布小说、诗歌与文章。 一九0七年 十七岁仍在中国公学读书。 五月至七月 因脚病回绩溪疗养。 一九0八年 十八岁 七月 主编《竞业旬报》。 九月 转入中国新公学,兼任英文教员。 一九0九年 十九岁 十月 新公学解散,因失学失业,在上海过放肆生活。 一九一0年 二十岁 春在华童公学教国文。 五月 同二哥绍之去北京温习功课。 七月 考取清华庚子赔款留学美国官费生,因用“胡适”的名字报考,尔后就正式叫胡适。 八月 十六日,从上海坐船去美国。 九月 入康乃尔大学,选读农科。 一九逐一年 二十一岁 仍在康乃尔大学农学院学习。 七月 被举为赔款在校生会中文书记。 一九一二年 二十二岁九月转入文学院,修哲学、经济、文学。 十一月 发起组织“政治研讨会”。 十二月 代表康乃尔大学大同会,到费城参与全球大同总会,被推为宪法部干事。 一九一三年 二十三岁 仍在康乃尔大学文学院学习。 五月 被举为全球在校生会会长。 一九一四年 二十四岁 四月 被委为康乃尔大学在校生在校生会哲学群学部部长。 六月 十七日,行毕业式,得学士学位。 九月 被举为《在校生英文月报》主笔之一,担任国际资讯。 一九一五年 二十五岁 一月 九日,康乃尔全球在校生会举行十周年纪念祝典,以干事长身分作“全球会之目的”的演说。 九月 进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 系主任为杜威。 一九一六年 二十六岁 仍在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学习。 自二月起,与陈独秀、朱经农、梅光迪、任鸿、杨杏佛等讨论文反派疑问,并作白话诗。 一九一七年 二十七岁 一月二十七日,在费城演讲“美国如何能协助中国之开展”。 五月 二十二日,经过哲学博士学位的最后考试。 六月起程返国,七月十日抵达上海。 八月 任北京大学教授。 十二月 回安徽绩溪与江冬秀结婚。 是年 参与《新青年》的编辑任务。 一九一八年 二十八岁 仍在北大任教。 三月 任选为北大英文部教授会主任。 十一月 二十三日,去天津与梁启超见面。 是日,母冯顺弟病死。 一九一九年 二十九岁 仍在北大任教一月 被聘为《新潮》<a href=target=_blank><font color=#FF0000>杂志</font></a>顾问。 二月 参与《新教育》编辑部任务。 又被选为国语一致准备会会员。 五月一日,在上海迎接杜威来华讲学。 不久,与蒋梦麟去拜见孙中山,谈“知难行易”学说。 六月 接办《每周评论》,挑起“疑问与主义”的论争。 十月十二日,参与教育部及北京大学等在中山公园为杜威六十岁生日举行的祝寿活动。 是月,陪同杜威去山西讲学。 十一月 代理北大教务长(因马寅初教务长患眼疾请假)。 〔著〕《中国哲学史纲要》卷上 (上海,商务印书馆,一九一九年;一九二九年重排收在商 务印书馆的“万有文库”,改称《中国现代哲学史》。 此重排本在一九五八年由台湾商务印 书馆印单行。 )《中国哲学史纲要》卷中 (中古哲学史前七章)(北平,北大出版部,一九一九年; 此本未续完。 其中第七章“王充”曾在<a href=target=_blank><font color=#FF0000>杂志</font></a>上宣布,后来收在黄晖的《论衡校释》作为附录 之一。 ) 〔译〕《短篇小说》第一集 (上海,亚东图书馆,一九一九年)一九二Ο年 三十岁 仍在北大任教。 四月 在国语讲习所讲“国语文学史”。 五月 和蒋梦麟联名宣布“我们关于在校生的希望”。 年底与《新青年》脱离相关。 〔著〕《尝试集》 (北平,北大出版部,一九二Ο年;一九二Ο年的第二版略有增删,一九二二年的第 四版增删很多。 )一九二一年 三十一岁 春 养病在家 七月 斑梦旦邀其去上海暂住,拟请他担任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未允,转荐王云五。 下半年 除在大义务外,去国语讲习所讲了八周“国语文学史”。 〔著〕《胡适文存》一集 (北平,北大出版部,一九二一年;《胡适文存》一、二、三集与 《胡适论学近著》第一集,曾由台北远东图书公司重排印作《胡适文存》四部合集,一九五 三年二月□版。 这合集的四部每部都经胡先生自己删省若干篇。 ) 一九二二年 三十二岁 仍在北大任教。 二月 十八日,被推为中教育改良社谋划全国教育经费委员会赔款部部员。 三月二十三日,去天津南开大学讲学,为时三周。 四月二十五日,中选为北大教务长及英文学系主任。 五月七日,由他主撰的《努力周报》第一期出版。 十四日,与蔡元培、王宠惠等联名宣布“我们的政治主张”--“坏人政治”。 七月 在济南讲“再论中学的国文教学”。 八月 列席“国语一致准备会”第四届年会。 九月 《努力周报》增刊--《读书<a href=target=_blank><font color=#FF0000>杂志</font></a>》出版。 月底,列席国民政府教育召开的学制会议,为起草宣言者之一。 十月 鞍济南列席全国教育会结合会。 〔著〕《章实齐先生年谱》 (姚名达订补)(上海,商务印书馆,一九二二年) 一九二三年 三十三岁 一月 向北大请假一年,到杭州烟霞洞养病。 四月二十一日京,月底抵杭。 四月 得鲁案委员会授予的三等嘉禾章。 十月 到上海商科大学讲“哲学与人生”。 是月,又去南京西北大学讲“书院制史略”,月底回北京。 是年 任《国学季刊》编辑委员主任。 一九二四年 三十四岁 仍在北大任教。 六月准备《现代评论》。 八月与丁文江同在北戴河避暑。 十月介绍王国维为清华学校研讨院院长。 十一月五日,致书王正廷,对冯军包围清宫、逐去清帝,提出抗议。 十二月 十三日,《现代评论》第一期出版。 〔著〕《胡适文存》 二集(上海,亚东图书馆,一九二四年) 一九二五年 三十五岁 仍在北大任教 二月 参与段祺瑞政府召开的善后会议。 三月 应聘为“中英庚款顾问委员会”中国会员。 五月 被选为中华图书馆协会董事兼财政委员会委员、索引委员会书记。 十月 到上海治病。 在此期问,至政治大学及中国公学讲中国哲学,并与郑振铎、高梦旦同游南京。 十一月 被推举为北平图书馆委员会书记。 一九二六年 三十六岁 二月至七月中旬 参与“中英庚款顾问委员会”的“中国访问团”,从上海到汉口、南京、杭州、北平、天津、哈尔滨等地访问。 七月下旬至十二月中旬 经西伯利亚到英国,参与“中英庚款”全体委员会议,两边去了一下法国。 十二月 三十一日,坐轮船去美国。 一九二七年 三十七岁 一月至四月中旬 在美国纽约、费城地游历并演讲。 四月 十二日,由西雅图上船回国。 二十四日,到日本横滨,暂住二十三天,游历了京都、奈良、大阪等处。 五月底 回上海,与徐志摩等兴办新月书店。 六月 被选为中华教育文明基金董事会董事。 七月至十二月 在上海写作与讲学。 是年 按被选为中华图书馆协会董事。 任新月书店董事会董事长及编辑委员会委员。 〔著〕《戴东原的哲学》 (上海,亚东图书馆,一九二七年) 〔编〕《词选》 (上海,商务印书馆,一九二七年)一九二八年 三十八岁 二月 受上海东吴大学及光华大学之聘,作哲学讲座。 三月 受聘为上海中国公学校长。 四月 与高梦旦同等游卢山。 三十日,就职上海中国公学校长,自兼文理学院院长。 五月 鞍南京列席全国教育会议。 〔著〕《白话文学史》上卷(上海,新月书店,一九二八年) 〔著〕《卢山游记》(上海,新月书店,一九二八年) 一九二九年 三十九岁 仍任中国公学校长兼文理学院院长 一月 鞍杭州列席中华教育基金董事会第三次常委会,辞去董事。 六月 中华教育文明基金董事会在天津举行第五次年会,复选其为董事。 九月 鞍州观赏“西湖博览会”。 〔著〕《人权论集》(与梁实秋等合著)(上海,新月书店,一九二九年) 一九三Ο年 四十岁 上半年 仍任中国公学校长兼文理理学院院长。 四月十日在《我们走那条路》中提出:“要根除打倒的是贫穷、疾病、愚笨、贪污、扰乱五大仇人”。 七月到南京列席中华文明教育基金委员会第六次年会,会上被聘为编译委员会委员长。 八月 鞍青岛小住。 九月去北平,曾在北平大学演讲。 十一月 月初回上上海。 二十八日,全家搬至北平。 〔著〕《胡适文存》 三集(上海,亚东图书馆,一九三Ο年)《胡适文选》 (上海,亚东图书馆,一九三Ο年)《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前九章(油印本) (吴淞,中国公学,一九三Ο年;台北,胡适纪念馆,一九七一年 印手稿本;此本未续完。 其中“秦汉之间的思想”一章的两 个部分后来收在文存里,题作“读吕氏春秋”及“陆贾新语考”。 其中“淮南王书” 的一章后来单行,即题作《淮南王书》。 ) 〔编〕《神会和尚遗集》(校编)(上海,亚东图书馆,一九三Ο年) 一九三一年 四十一岁 一月九日,赴上海列席中华教育文明基金董事会第五次常会。 会后回北平任北大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 四月二十四日,列席中华教育文明基金会第三十六次执行财政联席会议,经过北大与中基集协作研讨特款方法。 八月 应丁文江之邀,到秦岛小住。 十一月 写信给宋子文,主张依据日本政府提出的五项准绳与日本交涉东三省的善后疑问。 是年 任太平洋学会在华会议的主席。 〔编〕《中国文学史选例》 卷一(北,北大出版部,一九三一年) 〔著〕《淮南王书》(上海,新月书店,一九三一年) 一九三二年 四十二岁 仍任北大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 一月到上海列席中华教育文明基金董事会第六次常会。 五月与蒋廷黻、丁文江、傅斯年等合办的《独立评论》出版。 七月列席中华教育文明基金会第八次年会。 十二月 去武汉大学讲学,并与蒋介石先生第一次性见面。 是年 德国普鲁士迷信院选其为通讯委员。 〔著〕《中国中古思想史的提要》 (十二讲)(北平,北大出版部,一九三二年) 一九三三年 四十三岁 仍任北大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 一月 到上海列席中华教育文明基金董会第七次常会。 三月 三日,与丁文江、翁文灏密电蒋介石先生:“热河危殆…… 非公即日飞来挽教,政府将无以自解于天下”。 十三日,与丁文江、翁文灏同去保定谒蒋。 十九日,又找何应钦、于学忠,策划中日休战谈判。 六月十八日,在上海起程赴美国。 七月 在芝加哥演讲“中国文明的趋向”。 是月中,中华教育文明基金会第九次年会聘他为国立北平图书馆委员会委员长。 八月至九月 在加拿大的班府列席太平洋学会第五次大会,并到加沙大学演讲。 十月初 乘船回国。 〔著〕《四十自述》(第一册)(上海,亚东图书馆,一九三三年)〔译〕《短篇小说》 第二集(上海,亚东图书馆,一九三三年)一九三四年 四十四岁 仍任北大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 二月 鞍南京列席中华教育文明基金会第九次董事常会。 五月 列席中华教育文明基会第十次董事年会十一月 去南京列席考铨会议。 一九三五年 四十五岁 仍任北大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 一月五日,在香港接受香港大学法学声誉博士学位。 九日,到广州。 十一日起,在梧州。 南宁、柳州、桂林、阳朔等地演讲、旅游。 二十五日,到香港,旋回北平。 四月十九日,在上海列席中华教育文明基金会第十一次性董事年会。 七月初 到平绥路去游览。 九月 七日,被选为国民政府中央研院第一届评议会评议员。 十月 二十六日,在上海列席中华教育文明基金会第九次常会。 〔著〕《胡适论学近著》 第一集(上海,商务印书馆,一九三五年;后删省为《胡适文存》 第四集,台北,远东,一九五三年) 〔著〕《南游杂忆》(良友图书公司,一九三五年) 〔编〕《中国新文学大系》 第一集:树立通常集(良友图书公司,一九三五年) 一九三六年 四十六岁 上半年 仍任北大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 七月七日,到上海。 十四日,启程赴美,列席太平洋国际学会大会。 八月室十月 在美国和加拿大大各地演讲。 十一月初 在旧金山启程回国。 一九三七年 四十七岁 上半年仍任北大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 七月八日,离北平。 十一日,到卢山,失掉蒋介石先生的接见,随后参与卢山说话会。 二十八日,返南京。 三十一日,蒋介石先生邀其同张伯苓、梅贻琦等吃午饭。 八月十三日,被聘为国民政府“国防参政会”参议员。 九月至十二月去美国作非式的外交任务,见过罗斯福,并在旧金山 哥伦比亚电台宣布“中国在目的危机中对美国的希冀”。 一九三八年 四十八岁 一月至五月 在美国及加拿大游历及演讲。 六月 被选为国民政府“国民参政会”参政员。 六月至七月 继续在美国及君拿大游历及演讲。 八月 转游法国、瑞士和普鲁士。 九月 十七日,国民政府任命其为驻美全权大使。 十月 三日,由欧返抵纽约。 五日,赴华盛顿就职。 三十一日,作“题在自己的照片上,送给陈光甫”的诗:“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向前”。 一九三九年 四十九岁 仍任驻美大使。 〔著〕《藏晖室札记》(上海,亚东图书馆,一九三九年) (一九四七年由商务重排出版,改称《胡适留学日记》) 一九四Ο年 五十岁 仍任驻美大使。 三月五日,中选为国民政府中央研讨院院长候选人。 一九四一年 五十一岁 仍任驻美大使。 一九四二年 五十二岁 一月至八月 仍任驻美大使。 九月八日,辞去驻美大使职务,移居纽约,从事学术研讨。 一九四三年 五十三岁 一月应聘为美国国会图书馆西方部声誉顾问。 一九四四年 五十四岁 九月 应哈佛大学之聘,前往讲学。 一九四五年 五十五岁 四月二十五日,出任国民政府代表团表之一,在旧金山列席结合国制宪会议。 九月被国民政府任命为北平大学校长,在回国前暂由付斯年代职。 十一月 以国民政府代表团首席代表的身分,在伦敦列席结合国教育、迷信、文明组织会议,制定该组织的宪章。 一九四六年 五十六岁 六月一日,由美国动身回国。 七月五日,抵上海。 经南京时稍作逗留。 月底,到北平。 九月 十一日,飞抵南京。 十五日,列席国民政府的“制宪国民大会”。 十二月 二十三日,出任国民大会“宪草决议案”整理小组成员。 一九四七年 五十七岁 仍任北大校长春国民政府拟委他为考试院长及国府委员,未接受,说:“不入政府,则更能为政府助力”。 十二月 主编《申报·文史》周刊。 一九四八年 五十八岁 仍任北大校长三月二十五日,在南京列席国民政府中央研讨院评议会,中选为第一届的人文组院士。 四月四日,“国民大会”主席团成员。 九月被选为北平研讨院学术会议会员。 〔著〕《胡适的时论》 一集(六艺书局,一九四八年)一九四九年 五十九岁 一月十四日,赴上海。 三月下旬 在台湾住了七天,又回上海。 四月 六日,在上海坐船前往美国。 十一月 二十日,《自在中国》创刊号在台北出版,推其作“发行人”。 〔著〕《水经注版本四十种展览目录》 (北大五大周年纪念)(北平,北大出版部,一九四九年) 〔著〕《我们必需选择我们的方向》 (台北,自在中国社,一九四九年)(即《胡适时论》一集的增改本) 〔著〕《齐白石年谱》 (与黎锦熙、邓广铭合著)(上海,商务印书馆,一九四九年) 一九五Ο年 六十岁 三月初 到华盛顿列席中华教育文明基金会会议,被推为该会干事长。 五月十四日,普林斯敦大学聘他担任葛思德西方图书馆馆长,为期两年。 九月 就职葛思德西方图书馆馆长。 一九五一年 六十一岁 仍任葛思德田方图书馆馆长。 〔编〕《台湾纪录两种》 (与罗尔纲合校编)(台湾省文献委员会,一九五一年)(即胡铁花先生的遗著《台湾日记》及《台湾禀启存稿》,由台湾银行经济研讨室印作 台湾文献丛刊第七十一种。 ) 一九五二年 六十二岁 二月 结合国文教组织聘其为“全球人类迷信文明编辑委员会”委员。 夏普林斯敦大学聘约期满,仍任荣誉掌管人。 十一月下旬至年底在台湾作演说和讲学。 一九五三年 六十三岁 一月离台经日本返美。 一九五四年 六十四岁 二月至三月 到台湾参与“第一届国民大会第二次会议”,担任“暂时主席”,向蒋介石递送总统中选证书。 四月五日,离台赴美。 一九五五年 六十五岁 在美国各地讲学。 一九五七年 六十七岁 九月二十六日,以所谓“中国代表团代表”身分列席结合国大会,宣布反派演说。 十一月 任“中央研讨院院长”。 一九五八年 六十八岁 四月,离美抵台北。 九月五日,在华盛顿掌管“中华教育文明基金会第二十九次年会”。 一九五九年 六十九岁 二月一日,任所谓“国度常年开展迷信委员会”主席。 七月 列席夏威夷大学主办的第三次东西方哲学会议,接受夏威夷大学人文博学位。 九月 在华盛顿掌管“中华教育文明基金会”第三十次年会。 十一月 一日,掌管“国度常年开展迷信委员会”第二次全体委员会议落第三届评议会第六次会议。 一九六Ο年 七十岁 仍任“中央研讨院院长”。 〔著〕《丁文江的传记》 (南港中央研讨院,一九六Ο年;台北,启明,民国四十九缩印本)十一月〔编〕《乾隆甲戌脂砚齐重评石头记》 (影印)(台北,自印本,一九六一年) 一九六二年 七十二岁 二月二十四日上午,掌管“中央研讨院第五次会议”。 下午六时半,在“欢迎新院士酒会”完毕时,因心脏病猝发而死亡多研讨些疑问,少谈些‘主义”! 胡适 网络百棵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